首頁 > 易卦

一人巷、二眼井 、三馬路、四道街、五孔橋……走遍這些老街巷,你就成了老徐州!

作者:由 澎湃新聞客戶端 發表于 易卦日期:2022-04-06

弘濟橋是誰修的

一人巷、二眼井、

三馬路、四道街、五孔橋……

你還記得

這些關於徐州老街巷的歌謠嗎?

解放橋為何不在解放路,

環城路為什麼不環城……

一人巷、二眼井 、三馬路、四道街、五孔橋……走遍這些老街巷,你就成了老徐州!

上世紀八十年代的彭城廣場,向北可以看到彭城路、統一街、中山路

11月10日,雲龍書院《徐州人講徐州故事》系列講座啟動。首場講座邀請徐州市史志學會副會長、市民俗學會副會長李世明先生,他圖文並茂地講述,展現出了徐州老街巷的歷史文化。

街巷地名是徐州城市歷史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城市發展、社會進步的見證,是人們記住鄉愁懷念家鄉的文化符號。

徐州古城,從四個方向的城門說起

作為國家歷史文化名城、建城2000多年的古城,徐州老街巷的地名及其變更、消長,具有鮮明的地方特點和歷史色彩,記載著滄桑歷史風雲、城池市廛景象、百姓喜怒哀樂,蘊藏著生動豐富的史料資源。

徐州城的城建從四個方向的城門開始。

南門給現在留下的地名是南門橋,在泛亞大廈旁邊。南門大街1928年改為中山街,後又改為彭城路;

東門在人民舞臺附近,東門大街又稱為察院街,1928年北伐軍佔領徐州後,為慶祝勝利,期望“世界大同”,便改稱大同街。上個世紀二三十年代,這裡金融、百貨、賓館、郵電等密集,諸多機關設在此處,熱鬧非凡的大同街被稱為“小上海”;

北門在1818美食廣場附近,明洪武時稱武寧門,萬曆年間稱拱極門,崇禎重修仍稱武寧門。北門內近府衙門,外臨黃河、九里山,肩負防禦、護衛雙重重任。北門大街在北伐勝利後改為統一街(現已消失);

西門在現在二院西側的位置,西門大街在明洪武時稱通汴門,正統年間稱為忠義門;萬曆年間重修後稱威遠門,崇禎年間重修後稱武安門,1928年後,西門大街改為和平街。

一人巷、二眼井 、三馬路、四道街、五孔橋……走遍這些老街巷,你就成了老徐州!

西門大街舊址

明代城內14條街,如今道路街巷千條以上

明代地方誌上,

徐州城最早記錄有14條街。

一人巷、二眼井 、三馬路、四道街、五孔橋……走遍這些老街巷,你就成了老徐州!

明萬曆年間徐州城有14條街

其中馬市街在戶部山下,先有馬市後有街;河清路從東門裡通往二中,現在金鷹門前;太平街即統一街中段,如今的彭城廣場,連線中山路;中正街即彭城路。

另外還有武寧街、平治街、興武街、務本街、威遠街、阜民街、敦化街、崇禮街、會通街和廣濟街,這些街名有地理人文,有治安經濟,體現出崇禮教化、河清平安、武威寧遠、繁榮經濟、會通天下的願望。

街巷出現的年代很早,表明城市規模成熟、社會經濟的發展。唐代薛能在《影燈夜》描繪了一千多年前徐州新春鬧元宵的盛況:“偃王燈臺古徐州,二十年來樂事休。誰見將軍心似海,四更身領萬人遊。十萬軍城百萬燈,酥油香暖夜如蒸。紅妝滿地煙光好,只恐笙歌引上昇。”

從有關統計數字來看,明清以來,徐州大道路維持原狀,發展緩慢,但是街巷繁衍迅速,支脈密集。

一人巷、二眼井 、三馬路、四道街、五孔橋……走遍這些老街巷,你就成了老徐州!

清同治《徐州府志》街巷圖

1946年2月,徐州實行建鎮制,不完全統計,設津浦、豐財、月波、大同、中樞、統一、道平、少華、三民、中正、西閣、永安、河北、河東、中山、牌樓等16個鎮,街巷道路278個。

1949年11月不完全統計街巷有337個,1965年2月不完全統計街巷有511個,1982年2月不完全統計街巷467個。

1985年,不完全統計街巷共有398個。這是因為改革開放後市政建設迅速發展老城區拆遷,街巷減少,新城區擴大了,但是道路多街巷少,總數達1000條以上。

一人巷、二眼井 、三馬路、四道街、五孔橋……走遍這些老街巷,你就成了老徐州!

戶部山的小巷

老街巷名稱幾經變更,各具時代特色

近百年來,徐州市區以及徐州地區地名的命名與更名,規模大的有五六次之多。

導致這些地名變更的原因,

主要是時代的變化,

戰爭與水患的影響,

人口的遷移,

社會的發展和市政建設的需要等。

1928年至1930年,辛亥革命後,為了體現孫中山先生的思想,徐州包括四門大街及一些重要的街巷,名稱整頓更改,東門大街清代是察院街,後改為大同街,北門大街改為統一街,西門大街改為和平街,西門外大街改為博愛街,南門大街一度改為中山街,又改為彭城路。另有命名少華街、道平路、中樞街,是用來紀念革命先烈的。

徐州淪陷時期,日本侵略者為了加強管轄統治,強行開闢啟明路(今淮海路)和慶雲路(今中山路)。修啟明路,沖斷了河清路、月波街、彭城路、大同街、祠堂巷等十多條街巷,把黃河橋改為濟眾橋(原弘濟橋)。

抗戰勝利後,金谷裡改名為新生裡;正大街恢復三民街,解放後改為解放路;彭城路日偽時期改為公明街,抗戰勝利後仍為彭城路;啟明路改為中正路;慶雲路改為中山路。

新中國成立後,中正路改為淮海路;1951年改名中山路,命名解放橋;1953年修建東起復興路、西連中山路的和平路;1958年,新建礦山路、淮塔路(和平路—淮塔)、黃茅岡路(中山路—黃茅岡)、段莊路、王場路、楊家路、新吳莊路,翻修文亭街、永安街、明理巷、豐財街、河清路。

改革開放後,基本實現了城鎮地名路、街、巷的線狀地名的層次性、序列化,如三民街改為解放路——大同街——文學巷;如中山路——文亭街——民有裡等。徐州市地名委員會先後編撰了《徐州市地名錄》1982版和2007版。

進入改革開放新時代以來,我市街巷命名有了新特點,有的富有時代氣息感,比如時代大道、望景、民和,有的則帶著厚重的地方歷史感,比如彭祖大道、狀元街、襄王路。

老街巷命名蘊含歷史文化,有多種分類

曾經有學者對江蘇省地名的區域性特徵進行分類研究,全省分為六類區域,徐州是作為黃泛平原的代表。

細數起來徐州地區地名的命名、更名,

也幾近20種類型。

主要有:

折射漢代史蹟風雲的,如子房山、范增巷、美人巷、王陵路、馬場湖等;

反映黃河氾濫及治理的,如大壩頭、二壩窩、下洪、蘇堤路、順河街、水漫橋等;

歷代征戰留下的地名,如老營盤、土城門、兵工路、西營子、八里屯等;

歷史人物命名的,如少華街、中樞街、王陵路等;

歷史事件背景的,如大同街、統一街、民有理、民巷裡、中山路、 淮海路、博愛街等;

反映近代徐州交通發展的,比如大馬路、津浦東街、海鄭裡、銅沛路等;

徐州經濟集市活動類的,如豐儲街、糧食東街、鐵貨街、豐財街、四道街、銀市街、剪子股等;

政府機構設定的,如道署街、州後巷、縣署街、府學前巷、察院街、二府街等;

文化宗教教育的,藝波巷、清真路、彭校巷、立達路、青年路等;

百姓表達吉祥期望的,如福水井、明理巷、吉祥巷、永康路、富國街……

時代變遷,老街巷就有了故事

這裡講述幾條重要街道的故事。

馬市街

馬市街是原址最久的老街。作為徐州老城外第一古街,它儲存著數千年的歷史積澱,是戶部山歷史街區重要組成部分,年代最久遠的名街。馬市街兩旁店鋪林立,是徐州明清、民國商業繁榮的街道,有很多老字號。

一人巷、二眼井 、三馬路、四道街、五孔橋……走遍這些老街巷,你就成了老徐州!

上世紀八十年代的馬市街西口

河清路

河清路地名四五百年來一直沿襲至今,現在保留在金鷹廣場南側。河清路最晚是在明代早期就存在的一條路,在東門裡。黃河改道流經徐州達600餘年,雖然有舟楫之利經濟發展,但無數次氾濫,給徐州人民生命財產帶來巨大損失,所以徐州人希望黃河清,生活安寧,幸福安康。有老人回憶,河清路是一條沿著小河的路,到上世紀九十年代,河清路邊果品公司後仍然是條小河。

解放路

貫通徐州南北的解放路,見證了徐州改革開放。它由一條最短的街,變成長度最長、景色最秀麗的一條道路。其實,解放路是統稱,實際上分為解放南路、解放路、解放北路三段。解放路經歷了由下街、三民街、正大街、三民街、解放路200多年的歷史。清光緒十二年(1886年)整修“下街”的石碑,是解放路歷史、起止最早的記錄。“三民街”這一地名最早出現在1934年版《徐州遊覽指南》中。為紀念徐州解放,1971年改名解放路。

老街巷的名字是有生命有感情的

解放橋為什麼不在解放路上?馬市街飠它湯為什麼不在馬市街?礦山路有礦嗎……原因很簡單,因為解放橋比解放路命名要早,所以不在同一條路上。而馬市街飠它湯原來就在馬市街,後來經歷了搬遷,但名聲在外的店名當然不能更改。

“十里姚莊三官廟,進城一條大官道”、 “大馬路一品香,奎河宴春園,大同街三珍齋”等等民間俗語都與地名有關。“河清路8號”、“彭城路1號”“馬市街55號”幾個特殊門牌號,在老百姓心中都是約定俗成的地點,以前家長經常嚇唬孩子說“再不聽話就把你送到河清路8號”,其實指的是那裡的拘留所。

有首歌謠巧妙地串起了徐州地名:一人巷 、二眼井(二府街、 二壩窩、兩山口)、 三馬路(三民街、三官廟)、四道街(四眼井)、五孔橋(五毒廟)、六角樓(六股道、六堡)、七里溝 (七星街)、 八里屯、九里山、十里鋪。

“地名,不只是冰冷的幾個字,它是有生命的,有感情的。”每條老街巷,都承載著歷史,折射出城市的發展變化。不論它是否已經消失,那是割不斷、忘不了的鄉思、鄉愁。

文字/圖片 李世明

原標題:《一人巷、二眼井 、三馬路、四道街、五孔橋……走遍這些老街巷,你就成了老徐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