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易卦

“現代建築的最後大師”貝聿銘:他的成功靠這三個密碼

作者:由 羲之書童 發表于 易卦日期:2022-04-14

新法密律是誰創作的

“現代建築的最後大師”貝聿銘:他的成功靠這三個密碼

“現代建築的最後大師”貝聿銘:他的成功靠這三個密碼

作者丨書童

中國北京香山飯店、法國巴黎盧浮宮玻璃金字塔、美國波士頓肯尼迪總統圖書館……

這些人們耳熟能詳的建築作品,都與一位華人的名字緊緊連結,他就是著名華裔建築大師貝聿銘。

5月16日,貝聿銘於家中去世,享年102歲,世界很多官方機構和各類媒體對這位老人進行了讚美和緬懷。

之所以能引起全世界的”共振“,是因為貝聿銘創作的偉大作品,更是因為他是世界公認的“現代建築的最後大師”。

當他1983年獲得普利茲克獎時,評委會稱“他給了這個世紀最美麗的室內空間和外部形態。”

“現代建築的最後大師”貝聿銘:他的成功靠這三個密碼

據新華社,粗略統計顯示,貝聿銘設計的大型建築在百項以上,獲獎五十次以上,他在美國設計的近五十項大型建築中就有二十四項獲獎。

回首整個人生歷程,貝聿銘不僅僅在歷史與現代之間構建橋樑,也在東西方之間構建橋樑。

正如一位建築界同行所說:“貝聿銘的建築彷彿變幻莫測的現代世界中一條奇妙的絲綢之路。”

大師的成功自然無法複製,但是當我們回顧102年的人生歷程,似乎也不難發現其足以啟迪後學的“成功密碼“——

成功密碼一

想要獲得成功,必須堅守自己的興趣

1917年4月26日,貝聿銘出生於中國廣州。

他的出身顯赫,父親貝祖貽是成功的銀行家,曾於1946年擔任國民政府中央銀行總裁,母親則是有造詣的書法家、詩人、音樂家。

貝聿銘從小在蘇州四大名園之一獅子林度過,這是貝家的私產,解放後捐給國家。如今,他是聯合國評定的世界文化遺產

貝聿銘回憶,童年的經歷讓他愛上了建築。10歲時,貝聿銘被父親帶到當時的遠東第一大都市上海。

眼睜睜看著“遠東第一樓”——上海國際飯店拔地而起的過程中,他欣賞建築的眼光也從東方傳統拓展到了現代西方。

“現代建築的最後大師”貝聿銘:他的成功靠這三個密碼

後來他回憶,“這個很有意思,一天天去看,越來越高,結果差不多20多層,對我有很大的影響,這個事很值得研究一下。”

因祖上行醫賣藥起家,自己從事金融業,貝祖詒一度希望兒子從事金融或者學醫,但貝聿銘堅持選擇自己的興趣:攻讀建築並遠赴美國求學。

到美報考麻省建築工程學專業時,貝聿銘連繪畫基礎都沒有,系主任勸他重新考慮,他也是堅定自己的選擇,然後惡補了短板。

這種對興趣的堅持,對成為大師顯然至關重要。

記得當初剛成為大陸首富丁磊在浙大時演講,有人就問,”回顧你的人生之路,你覺得為何能取得成功?“

丁磊若有所思,吐了兩個字”興趣“。無數的成功人士也一再強調興趣的重要性,事實上,許多名留青史的歷史人員靠得也都是自己的興趣愛好。

比如唐伯虎雖然想走仕途,一生都忘不了功名,可是讓人懷念的卻是他的繪畫;李白的正式職位叫做翰林供奉,可是他能夠名垂青史卻是無意為之的”詩歌“;王羲之的工作崗位是會稽內史、右將軍,可是他賴以傳世的卻是他從小喜歡的書法;

各種原因不難理解,因為你有興趣,因為你愛,因此不論人生得意還是失意,你都會沉浸其中,難以自拔。

而且,做感興趣的事,你自然減弱了得失之心,也不會有那麼強烈的功利之心,有名利當然很好,沒有也無妨。

慢慢地,興趣變成你的習慣、身體的一部分,甚至成為你求道的一種方式,最終塑造併成為你的人生。

最後,在興趣裡面,你樂以忘憂、不知老之將至,這種以出世之心行的入世之事,沒想到不知不覺超越了自我,超越了眾人,取得了世俗意義上的成功。

因此,我們看到不論是貝聿銘、蘇東坡,還是喬布斯、雷軍,那些在一些領域獲得成功的人,無一不是緊緊抓住了這一點——追隨自己的興趣。

反觀那些平凡的人,雖然想要獲得巨大的成功,基本都是隨波逐流,莫不是庸庸碌碌、不名一文。

成功密碼二

單幹才能超越平庸,才會閃耀如星

1939年,貝聿銘以優異成績從麻省理工畢業,並獲得了美國建築師協會的獎項。

“二戰”全面爆發後,他到美國空軍服役了3年,“學習的是轟炸和摧毀,而非建設”,直到1944年退役。期間,他認識了妻子陸書華並結婚。

退役後,貝聿銘在陸書華的引薦下考入哈佛大學建築系讀研。在那裡,他與另一位偉大導師MareelBreuer相遇。

Mareel Breuer是第一個提出光線對建築有重要影響的人,他認為是光線使建築有了生命,這被貝聿銘欣賞並在後來廣泛採用。

1945年,從哈佛畢業的貝聿銘留校受聘為助理教授,但他認為紙上談兵很不過癮,只幹3年就“下海”,加入地產鉅商柴根道夫的建築公司。

7年後,擁有了充足的理論基礎和工作積累,他自立門戶創立了貝聿銘建築師事務所,並將設計逐步拓展到巨型公共建築領域。

這時,貝聿銘38歲!如果在院校做學術或者在公司成為骨幹看起來也是一個不錯的未來,但是想成功似乎總有一牆之隔,成為大師基本不可能。

因為,你在組織或者體制內,勢必受到各種的制約,因為給你飯吃的人總是有某種權力。

這種組織開始看好像是平臺,能夠祝你一臂之力,但是長此以往,優秀的想法和執行總會被平庸的組織沖淡。

若干年後,無論在基層還是成為高層,你都是一個或大或小的螺絲釘。

而單幹就不同了,這時你的智慧和想法可以天馬行空地和市場對接,只要你有足夠的才華和耐力,你終會變成耀眼的明星。

“現代建築的最後大師”貝聿銘:他的成功靠這三個密碼

於是,我們不難發現許多走向成功的人都似乎走著相似的路——獨立。

任澤平單飛了,被聘為恆大研究院院長,年薪1500萬;羅振宇單飛了,成了的羅輯思維和得到App,成為知識經濟的領航者。蔣凡單飛了,被阿里收購後,輾轉幾年雖然年輕(85年)就成為淘寶網的總裁;

他們好像後來又進入了另外一個組織,但是這時已經不是原來那種按部就班的晉升和格局了,而是成為新組織的領航者,人生自然變得不同。

因此,當貝聿銘單飛,很快成了引領該領域世界潮流的人。他在公共建設領域的首次大顯身手,是坐落在科羅拉多州高山上的“全國大氣層研究中心”。

他44歲完成“中心”的設計,到該中心竣工並讓他獲得美國建築學會紐約榮譽獎等榮譽時,他剛好50歲。

1964年,肯尼迪家族決定建造一座永久性建築物——約翰·肯尼迪圖書館,紀念前一年遇刺身亡的美國總統約翰·肯尼迪。

他們邀請了眾多知名建築家參與設計,貝聿銘費盡心思,多易其稿,不但提交出自己的極致方案。

還連建築材料的選用、以及如何賦予建築特殊的意義都一一用心,並在這場世界頂尖大師的角逐中勝出。

1979年,這座費時15年的大型工程,一竣工就震撼了美國建築界,也讓貝聿銘獲得了該年度的美國建築學院金質獎章,該年被美國建築界宣佈為“貝聿銘年”。

成功密碼三

面對分歧,善於學會說服別人

有人說,凡是成功的人都是銷售大師。

這裡的”銷售“當然不是一般說的買東西,而是更廣泛的意義,銷售任何東西,比如銷售你的想法,也就是讓人認同。

這是一個重要的能力,《人類簡史》作者在書中直言,人之所以和動物區分開就是人類會講故事。

這種形而上學的東西一旦形成,那麼就會出現組織、法律、社會、主義等各種的東西共同組建人類文明世界。

由此可見,“銷售“的重要性!然而,在這個過程,銷售必然不是一帆風順,肯定伴隨著各種分歧和不同認識,這考驗著想要成功的人。

1981年,法國推出巴黎盧浮宮重建計劃,時任總統弗朗索瓦·密特朗邀請全球15位知名博物館館長推薦設計師。

13位館長不約而同地推薦了貝聿銘。1983年,密特朗將選定貝聿銘的訊息正式對外發布,這也是法國唯一一項沒有透過競爭就直接指定建築師來設計的國家工程。

法國人很快沸騰了,幾乎是舉國反對。盧浮宮是法國文化與文明的最高榮耀,讓外國人來重建,法國人過不了民族情感關。

面對鋪天蓋地的反對聲,貝聿銘選擇不斷解釋,但絕不妥協。迎接他的,是反對聲一浪更比一浪高。

法國的藝術家和批評家們,憤怒地指責“金字塔”超出了法國人的心智空間,是一個龐大的,破壞性十足的裝置。甚至有人宣稱,統計顯示有90%的法國人反對金字塔。

“巴黎不要金字塔”、“交出盧浮宮”等口號一度大行其道,包括法國文化部長也公開批評金字塔是“一顆寒磣的鑽石”。

貝聿銘說,他的翻譯當時聽得全身發抖,幾乎沒有辦法為他翻譯他想答辯的話。但他依然不改變,不妥協。

“旁人接受不接受對我並不是最重要的,我自己接受不接受比較重要一點。”貝聿銘說,做事情最重要的是維持十足的信心。

“現代建築的最後大師”貝聿銘:他的成功靠這三個密碼

“你必須對自己說,如果我相信我是對的,就不必在乎我是誰。”貝聿銘堅持認為自己是對的——

“玻璃金字塔,不僅不會顯得突兀,反而可以襯托盧浮宮的莊重與威嚴,並跟凱旋門與協和廣場的方尖碑連成一體,為巴黎的中軸線錦上添花,在視線上儘可能不影響主體建築。”

隨後,他展開了反攻,展現了極強的銷售能力,“巴黎應該是充滿生機、不斷髮展的有機體”;他拜會蓬皮杜夫人,以“藝術必須富有現代精神”爭取她從反對到支援。

他還主動與密特朗的主要政敵——巴黎市長希拉剋探討,以“開放盧浮宮就意味著開放巴黎”,讓希拉剋的一隻腳抬到了自己這一邊,並爭取到機會——在盧浮宮豎起同比實體模型,接受公眾的檢驗。

最終,總計6萬巴黎民眾參觀了這一實體模型,並像總統選舉一樣進行了全民公決。而模型征服了希拉剋,也征服了法國人。

1988年,貝聿銘的玻璃金字塔落成並瞬間成為法國人的新驕傲。密特朗則在金字塔裡,授予了貝聿銘法國最高榮譽獎章。

從此,貝聿銘一戰封神!

曾經被質疑的身份,也成了優勢,有人總結:“作為一箇中國人,他了解古代文明,作為一個美國人,他能夠鑑賞現代。”他的作品,則是對古文明和現代的完美融合。

關於成功,貝聿銘也有著很多真知灼見——“如果只想到建築,你就無法成為大時代思想發展的一部分,你就會失去很多。”

回顧他的職業生涯,他曾說過:“最美的建築,應該是建築在時間之上的,時間會給出一切答案。”

斯人已逝,可是每當我們看到這些偉大的建築還是不禁懷念這位大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