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易卦

萊陽衛校李瑞錫:走得再遠,也不能忘記出發時的地方

作者:由 中國山東網 發表于 易卦日期:2022-07-03

衛校一週上幾次解剖課

中國山東網-感知山東10月26日訊

(通訊員 董廣雲) 李瑞錫,20歲到離村100裡的萊陽醫學專科學校(後更名為“萊陽新醫大學”,均為山東省萊陽衛生學校前身)75級放射醫士班讀醫學;30歲到3600裡外的重慶第三軍醫大學(現陸軍軍醫大學)攻讀碩士學位;40歲過黃海到日本富山大學(TOYAMA,韜雅瑪)攻讀博士學位。十年邁一步,很慢,倒也穩妥!

萊陽醫專讀書兩年,時間很短,卻似乎收穫了大學本科五年般的知識與閱歷。系統地學完了從基礎到臨床的20餘門課程。還上山修過“大寨田”;下地收集過人體骨標本;徒步拉練120裡到棲霞東部英靈山的“膠東革命烈士陵園”,瞻仰過戰鬥英雄任常倫和全園英烈。印象最深的當是,77屆畢業生是“幸運生”,讀書兩年,便獲得了“萊陽新醫大學”的畢業文憑。醫專讀書兩年中的人和事仍深印腦海。始終忘不了陳呰夔、劉潤濤等解剖學老師,黽勉敬業,師表形象;忘不了X線機械課老師楊慶餘,教書育人,誨人不倦;忘不了X診斷學老師生琦瑞,關愛生徒,亦師亦友;忘不了同年留校的孫忠信、畢建莉、王福利、隋冠毅、劉佔新等8位同學,青春陽光、互幫互助,共同進步;忘不了選拔自己留校的政治處主任吳崇仁、學生工作組領導劉惠榮,知遇之恩、引路導師,銘記在心;忘不了留校後的同事劉貞明、於全勇、姜玉波,心繫衛校、奮勇進取、勇挑重擔;忘不了當年萊陽醫專的每一位教職員工——從學校領導到任課老師,從後勤財會到食堂師傅……工作之後的人生,如同一棵花草,幼苗時被植在一個合適的花盆裡,長滿盆後,就一次次換盆進入更大的新盆,最終植根大地,開花結果。

1977年專科畢業後,被留在萊陽醫專的原盆裡,作解剖學教師,生長了8年;1988年手捧醫學碩士學位,移入雲南師範大學新盆(西南聯大所在地),從事解剖學教學、科研,又生長了8年;隨後東渡扶桑,換進日本富山大學(韜雅瑪TOYAMA UNIVERSITY)洋花盆裡,唸書、教書、科研,再生長了8年;最終,懷揣洋博士狀,躍入位於上海的復旦大學超級大花盆,根基植入了祖國大地!轉眼過去了2×8年多。八年一換盆,不快,恰與自身內動力配套。

2021年退休,卻又接國家教育部援西任務,赴雲南大理——應用技術大學建設人體解剖學科。沒做過大官,參與過行政,做過實事。在雲南,任生命科學院副院長(副處級),推動了教師規範化備課;建立了本科生畢業論文答辯機制。在復旦作教授,當博導、任教育部博士後暨訪問學者站點導師。兼任中國解剖學會常務理事,人體解剖學與數字解剖學分會主任委員,作為副主編編撰了《中國解剖學學科史》;作為副主編參與策劃編撰了《中國解剖學會百年曆程》;提議恢復了中斷36年的全國解剖學師資培訓機制,分別在復旦大學上海醫學院、廣西醫科大學,成功舉辦了“新時代區域性解剖學與臨床手術解剖學高階師資進修班”。

沒做過大事,一輩子只做一件事——念解剖學、學解剖學、教解剖學、研究解剖學、編寫解剖學,逾45載。主編、副主編人民衛生出版社國家規劃教材《區域性解剖學》12年;主管教育部國家精品課程暨精品資源共享課《區域性解剖學》15年;全面研究了膝關節與半月板的血液供應;腦研究解析了杏仁體情緒性學習記憶的突觸形態;用光遺傳技術研究了基底神經節參與睡眠-覺醒的神經通路。

沒獲過大獎,沒逐過名利,但經常被喊去領小獎。翻開箱子,的確有一些大紅絨面獎狀、獎牌、榮譽證書:優秀黨員獎、優秀教師獎、寶鋼教育獎、科研成果獎、上海醫學院特殊貢獻獎、醫學院院長金獎、復旦大學本科教學成果獎、研究生教學成果獎,課堂教學大賽優勝獎、優秀網路課程獎、國家精品課程獎、優秀教材編寫獎,等等。好像每個獎都是先做了一點兒事才給。做了什麼事,忘卻了。

人生旅途“馬拉松”,從來不是一人獨行。父母、姊妹、妻兒、老師、同學、領導都是旅程各段中的助跑、引跑、領跑或伴跑者。忘不了父母養育之恩、忘不了兄嫂全攬老人贍養之功;忘不了夫人獨自育女孝老之艱。忘不了小學萬新亮老師,教自己寫得了一手不錯的硬筆字,忘不了初中老師萬太壽、李瑞齡(李瑞錫之胞兄),收攏教育了自己與一幫動亂年代彷徨中的孩子;忘不了高中姚清盛班主任老師,引領自己修得全班功課第一名;忘不了導師何光篪、陳爾瑜(女)教授,把自己送上科研之路;忘不了洋導師小野武年、西條壽夫、大谷修教授,把自己帶入國際科研軌道;忘不了研究生同學之一張紹祥(第三軍醫大學副校長,貴黔國際總醫院院長,中國解剖學會理事長),與之朝夕相處,同臺解剖人體、相伴深夜靜讀,互勉互勵、共同完成學業;忘不了袁楠章(女,師資科科員)、葛紹德(系總支書記),把自己引進到雲南師範大學;忘不了彭裕文(上海醫科大學校長)、周國民(解剖與組織胚胎學系主任)把自己引進到復旦大學,成為復旦人。

記憶中昔日的萊陽衛校,兩幢雙層教學樓,一個圖書館,一個懸鐘,一個操場,一個球場,一個食堂,一個供水塔,一個游泳池,一個病解室,一個動物房,一個地下室,六個露天廁;十數排平房,做行政辦公、實驗教學、宿舍、托兒、財會、保健、校產維修等用房。還有兩排懸鈴樹、一組側柏樹、一行泡桐樹、一棵龍爪槐、一個本草園、兩片蘋果林、兩排葡萄架、兩塊蔬菜地……每週日休息一天,週六晚上放映一次操場露天電影。最最重要的是,學校有一個凝心聚力的動態領導集體,有一支勤勉敬業的穩態教師隊伍,有一脈相傳的教書育人優良傳統。幹群同心、師生合力,隨日月往復,盡職盡責,有條不紊。為那個時代的煙臺地區17個縣市的醫藥衛生事業做出了巨大貢獻,功不可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