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易卦

何仙姑夫劉飛:從網紅到“製造”網紅

作者:由 濟南財經 發表于 易卦日期:2022-08-12

何仙姑夫劉飛

在被問起公司是做什麼的時候,經常一句兩句解釋不清楚,這讓劉飛很苦惱。劉飛是“何仙姑夫”和“貝殼影片”的創始人,在很多人看來,他們就是“做影片”的。

爆紅的劉飛,從在優酷做成網紅後進駐各影片平臺,再到如今“貝殼”孵化眾多粉絲過千萬的超級網紅,他們確實是“做影片”的。但很多人不知道他們來自濟南,不知道他們的影片和電視節目、網劇、廣告宣傳片有何不同。

那麼,劉飛到底是一個怎麼樣的“做影片”的?

何仙姑夫劉飛:從網紅到“製造”網紅

從業餘“搞笑”到職業“搞笑”

說劉飛是“做影片”的,一點都沒錯。

劉飛1990年出生在魯西南的菏澤。高中的時候,有一次他在學校看到一個招生宣傳頁,上面寫的專業類別是文化產業管理,就業方向是新聞、編導、電視節目。他立刻打電話,去參加藝考培訓。後來,他在山東傳媒職業學院藝術系讀了四年電視節目製作專業。

2011年,讀大三的劉飛在宿舍裡做了個趣味影片短片——《老男孩》,發到優酷上。第二天,他發現自己的作品上了優酷首頁,點選量很大,評論也很多。這讓劉飛第一次有走紅的快感。“這是傳媒人的特性,自己的東西被認可,是一件很有成就感的事兒。”

也是在這年,優酷推出全網首檔互動節目《讓口水飛》,徵集創意影片。劉飛第一次用“何仙姑夫”的名字製作上傳了一段搞笑影片。

影片內容很簡單,就是把《鄉村愛情》裡一些畫面剪到了一塊,配上一首比較有網感的歌。出乎預料的是,這個影片不到一週點選量就突破了50萬,位列第三。後來,劉飛釋出的影片連續數月佔據了《讓口水飛》的榜首。這為他後來從優酷拿到第一筆創業投資,埋下了伏筆。

從簡單的剪輯拼接,到慢慢加入配音、改編等個人原創,那時候的劉飛只是把製作搞笑影片作為業餘愛好。不過他一直沒有放棄這個愛好,在2012年畢業參加工作後,他還不時接一兩個廣告。

2012年,杜甫成為了網路爆紅的熱點,劉飛也“蹭熱點”製作了影片《別再畫了》。大熱後,這段影片被評為“2012十大搞笑影片”之一。之後,劉飛堅持製作短影片,其中很多成為了網路爆款。

這佐證了劉飛有搞笑的天賦,但這時候還沒有資訊佐證,搞笑可以成為一種職業,能掙錢吃飯買房。

當時他製作的影片在優酷上獲得了上百萬的播放量,但並沒有收入。“影片平臺多是透過舉辦比賽拿獎品來吸引內容創作。”劉飛笑著說,“有一年,我靠做影片拿了四五個蘋果4S手機。”只靠比賽並不是鼓勵內容生產的好方式,於是劉飛和其他影片製作者向平臺建議,透過上傳影片產生流量後進行廣告分成,來鼓勵原創。

到2013年,很多影片網站開始有分成了,做得好一個月可能就有幾萬塊的收入。劉飛意識到,影片或許可以當成一個職業甚至事業來做。

當年,他成立了“何仙姑夫工作室”,專注於搞笑影片和影視穿幫節目製作。他們定下2個核心節目——《麥兜找穿幫》和《妹子說熱劇》,每週一期,穩定播出。

何仙姑夫劉飛:從網紅到“製造”網紅

當時工作室主打UGC(UserGeneratedContent,即使用者原創內容)。劉飛說,他們是全網第一家有節目思維的UGC,按照節目的生產邏輯來製作短影片,並且在微博、愛奇藝、騰訊等渠道全網釋出。

對於大學專業是電視節目製作的劉飛來說,找穿幫鏡頭難度不大。他很清楚劇組的拍攝規律,“比如,切換場景或拍一些大場面時,就容易有穿幫。”曾經大熱的《甄嬛傳》,他們每2集就能找出4到5個穿幫,而一期節目找6到7個就夠了。

當年7月,他們的《囧聞一籮筐》開播,每期5分鐘左右,平均每期在全網播放量約200萬,有幾期點選量甚至超過千萬。隨後,《妹子說熱劇》《創意配音》等系列短影片節目也陸續跟進。

2014年初,優酷、愛奇藝、騰訊等平臺開始與PGC(專業內容生產方)分成,劉飛的工作室收益頗豐。這時的劉飛,已經從原來的“業餘搞笑”,轉身為“職業搞笑”,走上了PGC的道路。

多年前就站上了風口

2014年,劉飛拿到了第一筆投資,這筆投資正是來自讓他第一次感受到“網紅”樂趣的優酷。

2015年,公司正式成立。這時的劉飛意識到,以穿幫、吐槽為主要內容的短影片很快就會遇到瓶頸。他準備做一些新的嘗試,把“搞笑”的因子一以貫之,翻拍電視劇。“玩壞影視劇”的概念應運而生。

他們翻拍的第一個影視劇是《新神鵰俠侶》,裡面融合了劇本串燒、角色穿越等元素,牢牢抓住了觀眾的眼球。隨後,他們又結合熱點,拍攝了《花千骨外傳》《神編喬卡卡》,聯合拍攝了《喪屍屠城2》,等等。其中,《花千骨外傳》在騰訊上1集的播放量就達2000萬,年終擠進騰訊網劇前十;《喪屍屠城2》3天的播放量也超過1000萬;加上原來的《麥兜找穿幫》等固定節目,當年工作室製作的影片在全網播放量累計達30億次。

2014、2015年,新媒體、自媒體成為熱詞。

2016年,中國迎來短影片元年,很多傳統專業影片製作團隊、巨鱷級的傳媒公司開始進軍短影片行業,自媒體融資達到瘋狂。當年3月,PAPI醬估值1億獲1200萬融資,關愛八卦成長協會估值約1億獲近千萬融資,微信公眾號毒舌電影融資時估值高達3億。

2017年,短影片更是成了網際網路行業熱得發燙的一個關鍵詞。

何仙姑夫劉飛:從網紅到“製造”網紅

此時劉飛才發現,多年以前,自己就已經站在了風口,收穫了短影片的第一波流量紅利。現在,風真正“刮”起來了。

相比當年PAPI醬融資1200萬元引起的全國熱議,劉飛似乎要低調得多。2016年,公司估值超過1億,劉飛獲得了清科嶺協基金和華蓋文化基金的2260萬元融資。也是在2016年,何仙姑夫的北京全資子公司成立,釋出了全新的“何仙姑夫”品牌。

從網紅到“製造網紅”

劉飛說,他們一直是一家危機感很強的公司。

正是在拿到2000多萬元融資、被別人看起來很成功的時候,劉飛意識到自己將會再次遇到瓶頸。

他說,光靠“何仙姑夫”製作影片,一年也就能做十幾個欄目,在注意力被迅速分散的網際網路時代,內容太少。

客觀地說,這可能是這個當時僅26歲但已經有著近10年影片和網際網路經驗的年輕“老兵”的敏銳意識。在資本快速湧入又快速退出、熱點頻現又被迅速遺忘的網際網路行業,劉飛並沒有被潮流裹挾,他堅定了做內容的決心。劉飛說,我們需要的投資都不是純財務投資,而是和業務相關的機構的錢,從最初的優酷,到後來的美圖、深創投、百度,都是如此。

何仙姑夫劉飛:從網紅到“製造”網紅

2016年下半年,他決定從做網紅變成“製造”網紅——進軍MCN。MCN是舶來品,是一種多頻道網路的產品形態。它將PGC的內容聯合起來,在資本的有力支援下,保障內容的持續輸出,最終實現商業的穩定變現。劉飛拿業務舉例,他們有優酷等很多合作渠道,又懂得怎麼在上面運營,有內容製作經驗和能力,而很多PGC有一定的內容生產能力,但不能持續輸出。他們就把這些PGC“收”到麾下,透過內容、渠道和運營指導,幫助他們成為網紅,再透過廣告等變現,共同分成。

他們簽下的第一個人叫王子濤。王子濤是山東師範大學的學生,最初他以“說方言的王子濤”這個賬號,用方言講一些有趣的事,錄成音訊放到網上,沒想到關注的人很多。劉飛發現了這個“寶貝”,2016年,王子濤一畢業,劉飛就與他簽約。從微博開始,逐漸到快手、騰訊、抖音等,劉飛的“造星”術逐漸讓“說方言的王子濤”爆紅,現在擁有了近1000萬粉絲。

何仙姑夫劉飛:從網紅到“製造”網紅

另一個例子是“黑人李逵”。“黑人李逵”是迦納人,李逵是他的中文名。劉飛對他的定位是,最瞭解中國文化的外國人。“黑人李逵”以自己為主角錄製影片,從一個老外的角度講述中國的風俗、傳統文化,展現喝白酒、吃四川火鍋、包水餃等一些中國人看起來很普通的日常生活細節。“黑人李逵”收穫了全網1500萬粉絲,這個迦納小夥也成為中國的超級網紅,去年還被央視專門報道,參加了很多包括央視在內的媒體辦的文藝節目。

不到一年的短短時間裡,劉飛製造網紅成果顯著,也收穫了諸多投資人的關注。2017年9月,“何仙姑夫”完成A+輪數千萬元融資。本輪融資後,“何仙姑夫”釋出了MCN服務品牌——貝殼影片。

當年,起名為“何仙姑夫”,是因為搞娛樂,要有一個有創意、調性相符的名字。這次,劉飛將MCN機構命名“貝殼影片”,是希望在短影片海洋中發現珍珠,像貝殼般提供有價值的成長和服務環境。

隨後,貝殼影片成立了專門挖掘潛力網紅的團隊。在製造出一個個網紅後,貝殼影片有了一定的品牌知名度,很多認為自己有天賦的人,也主動找上門來。“所以,我們的成材率還是比較高的。”

最近他們簽了一個濟南的創作者——李逍遙。劉飛對他重新包裝,讓他用濟南話介紹濟南美食,還做了一些美食探店節目,現在也非常火。

如今,“貝殼影片”已簽約了近百個IP(IntellectualProperty,即智慧財產權),涵蓋了搞笑、二次元、美食、旅行、母嬰、美妝等多個領域。劉飛的目標是三年之後IP達到1000個,孵化更多的內容。

助力濟南形成新媒體氛圍

目前,劉飛手裡有兩大品牌:“何仙姑夫”——內容孵化,對內形成內容矩陣;“貝殼影片”——打造MCN平臺,對外簽約、孵化紅人。

影片紅了,網紅多了,收益自然就來了。很多品牌會與他們合作,要求在影片裡植入廣告:比較傳統的方式,是在影片前後直接播放廣告;現在更多采用的方式,是透過創意和策劃,利用網紅的流量“潤物細無聲”,在影片中隱性地宣傳品牌或產品。

劉飛說,他們不排斥短影片插入廣告,但要以使用者體驗為第一前提。 “更重要的是,短影片應該做到廣告即內容,內容即廣告。我們首先要判斷,什麼樣的廣告商家適合什麼樣的內容創作者,再將產品廣告和影片內容相結合,這樣更易於被粉絲接受。”

他們的合作物件都是一些大品牌,如京東、蘇寧、天貓、支付寶、海爾、林肯汽車等,其中不少都是傳統媒體的大“金主”。

這幾年,他們的營收都是呈幾何級增長:2016年,營收實現300萬元;2017年,營收實現1000萬元;2018年,何仙姑夫和貝殼影片兩大品牌帶來的營收是8000萬元;2019年,劉飛定的營收目標是1億元。

當劉飛說到這些數字以及曾經取得的成就時,很多人都會滿臉狐疑:這樣的網際網路公司怎麼會在山東?這讓劉飛的內心起了不小的波瀾。

在求新多變的新媒體時代,山東穩重的性格似乎與時代脫節,甚至被媒體圈戲稱為“網際網路沙漠”。事實上,在2016年收到2000多萬元的融資時,投資人就建議劉飛把公司搬到更有網際網路和新媒體氛圍的北京,他拒絕了。

何仙姑夫劉飛:從網紅到“製造”網紅

劉飛說,對新媒體來說,一個地方的氛圍對公司的影響確實非常大,但自己有這個情結,既然山東、濟南氛圍不好,自己就想辦法創造氛圍,把誕生在家鄉的新媒體做起來,讓媒體看到濟南,讓新媒體聚集到濟南。目前,在北京和上海設有的子公司主要負責市場和商務,影片製作和運營等主業務依然在濟南的總部,未來大約三分之二的人還將在濟南。

2018年,在劉飛和他的團隊的推動下,首屆中國新媒體發展年會在濟南舉辦,不僅帶動了濟南的新媒體發展,同時也收穫了媒體的廣泛關注。今年的第二屆正在籌備當中。

今年的3月29日,“濟南新媒體創新峰會暨2019微夢全國行·濟南站”的活動在山東大廈舉行。這是微夢全國行繼南京、武漢之後的第三站。貝殼影片就是聯合主辦方之一,劉飛也現場分享了短影片的發展趨勢和營銷技巧。他希望,透過讓各大新媒體活動入駐濟南,帶動濟南新媒體行業的發展,給這座城市注入源源不斷的新活力。

荒漠暗藏生機,種子可長成綠洲。何仙姑夫和貝殼影片已經在濟南紮根萌芽,茁壯生長。

(責任編輯:洪大陽 執行編輯:李丹、李辛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