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易卦

劉邦和朱元璋聊道德經(六)

作者:由 傳統文化集錦 發表于 易卦日期:2022-09-27

夫禮者忠信之薄而亂怎麼讀

劉邦和朱元璋的微信聊天

接著聊道德經吧,朱弟,劉邦說。

好的,該第三十八章了。

開始說德了,這是道德經的第二大部分,先看第三十八章。

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無德。上德無為而無以為;下德無為而有以為。這個好解釋的,具備“上德”的人不表現為外在的有德,因此實際上是有“德”;具備“下德”的人表現為外在的不離失“道”,因此實際是沒有“德”的。“上德”之人順應自然無心作為,“下德”之人順應自然而有心作為。都是無為,但是有心為之和無心為之兩種情況,這就是不一樣了。

上仁為之而無以為;上義為之而有以為。上禮為之而莫之應,則攘臂而扔之。

這些都是後面的事情了,說上仁之人,說上義之人,說上禮之人要有所作為卻沒有迴應他,於是就揚著胳膊強引別人。一步一步往下滑。

故失道而後德,失德而後仁,失仁而後義,失義而後禮。所以,失去了“道”而後才有“德”,失去了“德”而後才有“仁”,失去了“仁”而後才有“義”,失去了義而後才有禮。

夫禮者,忠信之薄,而亂之首。“禮”這個東西,是忠信不足的產物,而且是禍亂的開端。前識者,道之華,而愚之始。所謂“先知”,不過是“道”的虛華,由此愚昧開始產生。是以大丈夫處其厚,不居其薄;處其實,不居其華。所以大丈夫立身敦厚,不居於澆薄;存心樸實,不居於虛華。故去彼取此。所以要捨棄淡薄虛華而採取樸實敦厚。

這些都是一步一步下滑的,為什麼有禮,因為失去義,為什麼有義,因為失去仁,為什麼有仁,因為失去德,為什麼失去德,因為失去道,還是回到道上面來了。

我們說的禮是罪惡之源,這是儒家所倡導的,實際上道家比儒家高几個層次,這樣看到了吧,朱元璋說。

儒家是顯學,好學習,相對來說簡單易懂易做,當然也可以做假的,道就不行了,相對來說,高深,不好糊弄,劉邦笑了。

原來道德經說的道不行了,才有德,道德經說的前兩個層面上的事情。

接著說第三十九章,這是說要是得道的,應該是天地神河谷萬物和猴王,都是好事的,都很順利,這是道的作用,要是不得道,就會很不順利,還是宣傳道的好處,道德經的目的就在這裡。

最後一句是此非以賤為本邪?非乎?故至譽無譽。是故不欲翠翠如玉,珞珞如石。

解釋為,這不就是以賤為根本嗎?不是嗎?所以最高的榮譽無須讚美稱譽。不要求琭琭晶瑩像寶玉,而寧願珞珞堅硬像山石。

看的簡單吧,不好實行 ,道家的東西看到不說看到,做的不說做到,只是靠內心的領悟,要悟道!朱元璋說。

道的執行軌跡是反者道之動,弱者道之用。天下萬物生於有,有生於無。

是不是可以這樣理解,道是和現實生活中的東西有點相反,我們表明這樣認為,實際上道是相反的方向,或者說和我們的認識有偏執偏差有關,朱元璋問。

看來是這個意思,道不同尋常,道不是好掌握的,簡單的理解成少數人掌握道,大多數人背棄道,這才是道,劉邦說。

應該是的,都認為是對,不一定對,都認為錯,不一錯,泛起而用之。

到不好理解,所以人看到道,聽到道,會有不同的反映,上士聞道,勤而行之;中士聞道,若存若亡;下士聞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為道。

這是人的本性,道德經說的不錯的,這是真實情況,看你是上中下哪種人了。

真的道都會偽裝,比如說明道若昧,進道若退,夷道若纇。上德若谷;大白若辱;廣德若不足;建德若偷;質真若渝。都是相反的東西,真的像當官的人,呵呵。。。。

真是高手,真實大的一定程度,就會是這樣的,大方無隅;大器晚成;大音希聲;大象無形。

道隱無名。夫唯道,善貸且成。解釋為道幽隱而沒有名稱,無名無聲。只有“道”,才能使萬物善始善終。看來就是希望所有的事情,所有的人要看結果,看最後,不看你飛的多高,多遠,而是看最後你是否能好好落地,最後的結局。

這是對人,對事最後的教誨,真是看道德經,每人都有每個人的看法,不能統一思想,劉邦說。

道德經教育人,說道是根本,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

物體是怎麼出來的,就是這樣出來的,萬物負陰而抱陽,衝氣以為和。也就是陰陽生一切,這是周易的說法,道德經也有體現的。

教育我們人,說,人之所惡,唯孤、寡、不穀,而王公以為稱。這是為什麼呢,原因就就是故物或損之而益,或益之而損。

還教育一般人,不要做強梁者不得其死,吾將以為教父,我把這句話當作施教的宗旨。

不說了,道德經講的內容很多,有用的多,做到的少,也就是我們知道了我們知道,當時不去實行,或者實行一段時間,就又不實行,最後還是不執行。

呵呵,能堅持的人,不多的,明知道,也不會真執行,這就是很多人不能成功的原因。劉邦說。

接著說,天下之至柔,馳騁天下之至堅。無有入無間,吾是以知無為之有益。不言之教,無為之益,天下希及之。這是無形的力量,無為的作用,最終的成功之處,可惜很多人知道也不好實行,不去實行。

還是教育人,怎麼做人,說名與身孰親?身與貨孰多?這個事情,一般都知道的,要生命,可惜人為財死,鳥為食亡,都是這樣的,道理簡單,就是不會去執行。

得與亡孰病?甚愛必大費,多藏必厚亡。故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長久。獲取和丟失相比,哪一個更有害?過分的愛名利就必定要付出更多的代價;過於積斂財富,必定會遭致更為慘重的損失。所以說,懂得滿足,就不會受到屈辱;懂得適可而止,就不會遇見危險;這樣才可以保持住長久的平安。

簡單的道理,不好執行,人性如此,道德經是反人性的,劉邦說。

劉邦和朱元璋聊道德經(六)

這話說的好,道德經是反人性的,可以說到點子上了,朱元璋說。

接著就是說特殊的東西,最的東西,說大成若缺,其用不弊。大盈若衝,其用不窮。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辯若訥。這是反的,才是真的,看來很實用的,這是對生活,對家庭,對工作,對人生都有好處,教人怎麼做,教人怎麼 看人,都可以的。

靜勝躁,寒勝熱。清靜為天下正。清靜克服擾動,賽冷克服暑熱。清靜無為才能統治天下。還是說給統治者的,是成立國家後,一切都捋順後,可以用道德經來當國家的聖經。

沒有得到國家,還是去奮鬥吧!朱元璋說。

接著還是說給統治者的,不要戰爭,要知足,不要不知足。

天下有道,卻走馬以糞,天下無道,戎馬生於郊。禍莫大於不知足;咎莫大於欲得。故知足之足,常足矣。

這個好理解,就是不好實行,人沒有知足的,道德經看人性很準,他是倒過來說。我們是不是,可以這樣理解了,要是不知足,我們將會更成功。

第四十七章:不出戶,知天下;不窺牖,見天道。其出彌遠,其知彌少。是以聖人不行而知,不見而明,不為而成。

這個和讀萬卷書,行萬里路,不一樣的,不讓出門,要思考,要推理,看來這個是不對的。

你這個理解不行,應該是讀萬卷書,行萬里路以後,在家思考,在家推理,在家寫書的,這樣就好理解了,基礎是讀萬卷書,行萬里路。

是的,這樣就好理解了。

第四十八章:為學日益,為道日損,損之又損,以至於無為。無為而無不為,取天下常以無事;及其有事,不足以取天下。

這裡也是說,有學問的人,一個求學多年的人,情慾文飾一天比一天增加;如果到了一定的境界,變成求道的人,其情慾文飾則一天比一天減少。減少又減少,到最後以至於“無為”的境地。

這個是這樣理解的,不學肯定不行,學到一定程度,才能求道,至少也是求學和求道是一體的,思而不學則殆,學而不思則罔,是很有道理的。

至於後面的東西,都是當上統治者,才有的東西,你的想法當上再說,沒得道,沒當上,沒有錢,沒有必要說無為無不為的事,早點了,劉邦說。

今天學的內容不少,好好領會吧,再見!

好的,劉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