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易卦

從“目染”到“耳濡”,“化整為零”與“埋首經典”並不矛盾

作者:由 紅網 發表于 易卦日期:2022-10-23

耳需目染啊

從“目染”到“耳濡”,“化整為零”與“埋首經典”並不矛盾

□王海婧 (湖南師範大學)

在全開放的龐雜網路空間中東逛西逛,在紛亂複雜的資訊中一目十行,這是人們眼中數字時代下的閱讀畫像。人們總是很難去理解這樣的閱讀方式,認為數字技術的流行與大量的沉迷是人們注意力被剝奪的罪魁禍首。但這一觀念背後有著這樣的“偏見”:一是接受的教育告訴我們,學者們總是“頭懸樑,錐刺股”式地挑燈夜讀;二是數字技術使用不當帶來明顯弊端,短影片的沉迷佔用了許多的休息和學習時間,時常讓人感到寶貴的時間被浪費。而事實上,數字技術的普及使很多人的閱讀量增加,而不是減少。

據《2021年度中國數字閱讀報告》顯示,在閱讀形式偏好方面,有96。81%的使用者偏好使用電子閱讀,有29。5%的使用者會選擇有聲閱讀。從閱讀時長角度,報告給出了這樣的分析:電子閱讀使用者已經進入深度閱讀階段,而有聲閱讀呈現較為碎片化的特點。

這樣的分析,預設了這樣一個命題:平臺閱讀時間直接與閱讀深度掛鉤;同時也就引發了這樣一個討論:平臺閱讀時間真的能直接決定閱讀的深度嗎?

好的閱讀內容總是簡練明雋的,能夠留給讀者自由發揮的想象空間。《菜根譚》將華夏千年思想精華濃縮成三百多則短小精悍、回味無窮的句子。老聃著《道德經》,僅僅五千言,卻深奧玄妙,包涵廣博,被譽為萬經之王。甚至有人讚譽“讀懂《道德經》,天下任我行。”孔丘弟子錄其言行,寥寥20篇,書成《論語》,後世有“半部《論語》治天下”的美譽。縱使其內容簡練,卻仍舊是百讀不厭、流芳千古。

數字時代下,閱讀內容常常被分割,被平臺“化整為零”,這樣導致的後果就是對於閱讀的定義變得靈活。在遇到一個晦澀難懂的句子,大部分人的做法會是在網路上搜索釋義,這也是一種知識的獲取,思維的充盈,與閱讀本質無異。卻未被記錄在平臺閱讀時長之中,僅僅從閱讀時長判斷閱讀深度與否,有失偏頗。

《理解媒介》一書中,麥克盧漢曾斷言,在我們的新電子文化當中,耳朵正在報復。

數字閱讀方式經歷了從“目染”到“耳濡”的變化過程,電子書逐漸佔據主導,有聲書逐漸崛起。如今,數字閱讀技術的即時性以及開放性,在賽博空間為讀者打造了一個虛擬閱讀沙龍,這能夠賦予讀者一種身臨其境的閱讀體驗。同時,在電子閱讀中與其他讀者的留言交流互動也能提升人們的閱讀認同感,這些交織形成的正反饋,使得數字閱讀受眾對其好評如潮,且黏性越來越高。

麥克盧漢在《理解媒介》結尾說到:“恐懼自動化,將其視為使世界千篇一律的威脅,這是把機械標準化和專門化向未來投射的結果。然而,機械的標準化和專門化如今已成為歷史。”與其恐懼數字閱讀“化整為零”的特性給人們思維方式帶來的改變,將其視為“剝奪”專注力的威脅,不如嘗試擁抱其優勢,利用數字閱讀所特有的而傳統媒體所不具備的長處,來更好地閱讀。從這個角度看,“化整為零”與“埋首經典”並不矛盾。將傳統閱讀和數字閱讀一併視為人類閱讀史的一個過程,真正的目的是讓國民閱讀成為社會浩然之風,使得閱讀的寧靜足以抵禦盛行的浮躁風氣。

身體和心靈總要有一個在路上。在紛亂的資訊洪流之中,無論是紙媒還是電媒,只要我們堅持對於高質量閱讀的熱愛,就能在其中尋得內心的富足與寧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