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易卦

上海監獄“工藝課”:1根絲劈8根,重刑犯蛻變成“繡郎”

作者:由 上觀新聞 發表于 易卦日期:2022-11-29

屬蛇犯刑怎麼解決

有這樣特殊的一群人,他們被稱為高牆裡的“藝術工匠”,他們十數年始終如一,全神貫注、醉心創作,他們中間誕生過“海派玉雕大師”,還有人成為了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人,他們是上海監獄的服刑人員。從重刑犯人到十指生花的“藝術工匠”,轉變是如何發生的?

上海監獄“工藝課”:1根絲劈8根,重刑犯蛻變成“繡郎”

青浦監獄開展“藝術矯治”。青浦監獄供圖(下同)

早在30年前的1992年,在上海監獄系統就開展了 “藝術矯治”的實踐,把傳統的工藝美術納入服刑人員教育改造,增強勞動改造滋養心靈、陶冶情操、開發智力、提升認知的成分,培養愛學習、愛勞動、愛生命的認知習慣,促進他們今後刑釋後順利融入社會化生活,完成教育改造與生產勞動的銜接。結合 “愛生”迴歸行動計劃,多年來,上海市青浦監獄著眼於提高服刑人員刑釋後再就業水平和本領,擔當起社會穩定責任;同時有效解決服刑人員刑釋迴歸思想迷茫、認知缺失、能力缺乏、信心不足等問題,為服刑人員鋪設好迴歸之路。

海派玉雕是中國玉雕四大流派之一。在上海市青浦監獄裡有一個“愛生玉雕工坊”。倪警官是“愛生玉雕工坊”的主管警官。他在監獄工作前,學習的是寶玉石鑑定專業,在監獄工作之後他發現,這裡同樣有機會繼續發揮專業優勢。他與另一名從事玉雕車間管理老民警共同牽頭成立了工作室,最初的設想只是想讓更多的服刑人員人能多學一門手藝。

上海監獄“工藝課”:1根絲劈8根,重刑犯蛻變成“繡郎”

服刑人員正在海派玉雕創作

青浦監獄內關押的大多是暴力犯、重刑犯,入獄前常常一言不合就揮拳動刀。他們的刑期普遍較長,且性格暴躁、易怒易衝動。監獄管教民警會著重安排年紀輕、刑期長,還要有一定“悟性”的服刑人員到工藝美術專案中來。玉雕從入門到掌握要領,需要一段較長時間的沉澱。剛開始學藝時,服刑人員怎麼也控制不好手裡的工具,特別心浮氣躁。倪警官和指導老師就不厭其煩一次次地引導:“要靜得下心來,手中的工具才會聽你的話。嘗試與玉石“對話”。慢慢地,浮躁的心逐漸沉澱,他們全身心地投入到玉雕創作中。

過去服刑人員只參與玉石的簡單加工,無法有體系地去了解整個行業的狀態。“愛生玉雕工坊”積極引入社會組織共建,從理論和實踐上形成體系,使得加工的產品有了穩定的輸出,有的服刑人員在出獄前就與相關單位簽訂意向,為今後迴歸社會找到滿意的出路。還有服刑人員在刑滿出獄後,憑藉自己學到的玉雕技藝,創業開了自己的工作室,還招聘了一些刑釋人員,教授他們技藝,幫助他們在社會上生存立足。鑽研一門手藝其實就是在磨礪心性。每過一個階段,民警們就能明顯感覺到服刑人員內心發生的變化。服刑人員家屬們也很難再從他們身上看到曾經桀驁不馴的鋒利和放縱不羈的頑劣。

上海監獄“工藝課”:1根絲劈8根,重刑犯蛻變成“繡郎”

服刑人員學習顧繡工藝

精工細繡

2011年以來,上海青浦監獄透過改革,創新“一區一品”建設,透過一個監區打造一項藝術矯治品牌,豐富教育改造手段,繁榮監區文化建設。陸續引進玉雕、竹刻、顧繡、剪紙、紙模、書法、皮影、油畫等多項藝術矯治課程,開展“產學業”一體化矯正,鼓勵服刑人員將刑期變學期。

松江傳統技藝,顧繡,流傳至今有400多年的歷史,是最富有上海本土特色的民間刺繡藝術。

2006年顧繡被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由於顧繡需要美術基本功,針法複雜多變,多年來傳承人才極少,全國“繡娘”不過十幾人,2020年從青浦監獄刑滿釋放的徐某,更是難得地成為了一名“繡郎“。

作為青浦監獄的共建單位,松江區文化館帶著民間書法、國畫、顧繡、皮影等近60件作品在監獄大牆內展出。當時還在服刑期的徐某就被一幅作品吸引,不禁感慨:“畫得真好。”一旁的民警聽到後告訴他,“這不是畫,是繡出來的,顧繡。”徐某詫異不已。顧繡的基本功就是以針代筆,以線代墨,在繡面上作畫。本身就有繪畫功底的徐某,隨即向民警申請參加顧繡習藝。學顧繡,入門之初,僅“劈絲”這一道工序就要花費大量的時間去練習,一根線要分成2根絲,2分4……劈1至8絲時,大部分人都能順利完成,然而再往下就愈發困難。

徐某也同樣遇到過瓶頸,還曾遭遇來自獄友的嘲笑而幾近放棄。面對困境,授藝老師和監獄民警雙管齊下,共同耐心指導:“萬事開頭難。現在學習這門技藝是為了你自己,未來說不定會有用。如果你的脾氣還是和以前一樣衝動,很可能會重蹈覆轍。”劈絲不僅是基本功,也是入境修行的“法門”。徐某也漸漸從中領悟到,只有心靜了才能改造心態,才能在一針一線之間發揮最大的創造力。他在“慢工出細活”的學習中,潛移默化地接受著傳統藝術的薰陶與質變。經過了長時間的練習,逐漸克服焦躁心態,把更多的精力集中到眼前的一針一線,漸漸不再去聽周圍煩擾的聲音。

經過近10年的打磨,徐某的技術完全達到了專業水準。這個曾經渾身痞氣的重刑犯,幾年下來整個人的性格變得溫和了許多。他的處女作《竹鳩》得到了顧繡傳承人的認可。主管民警安陳亮介紹,監獄引進非物質文化遺產作為矯治專案,一方面是為了踐行社會責任,傳承非遺百年技藝。另一方面,也是透過顧繡技藝中蘊含的積極向上的文化要素,使服刑人員感悟工匠精神,並喚起他們曾經缺失的道德規範,激發內在改造動力,破除妄想和執念,迴歸本心。

每一次的刻劃、雕琢,他們都在努力剔除自己過往的瑕疵、汙點。所謂“藝術工匠”的誕生也並非一日之功,上海監獄用30年的持續不斷努力,救贖黑暗中的靈魂,涅槃重生的希望。幫助他們在監獄中完成了從服刑人員到“藝術工匠”的蛻變,也完成了一次次藝術矯治的“逆襲”。就像一位參與竹刻藝術矯治專案的服刑人員在改造感悟中寫下的話語:“絕世珍品並不是它本身材質的無瑕,而是鋒利的刻刀剔除了瑕疵,沒有一刀刀精準地雕琢,不經歷刀刃的洗禮就沒有絕世珍品……犯罪服刑是人生中永遠抹不去的汙點,但只要不放棄努力,真誠悔罪贖罪,不斷打造自己,‘完美’二字仍然可以出現在人生中。”

作者:解敏(新民晚報·新民眼工作室)

編輯:顧瑩穎 唐夢葭

上觀號作者:上海監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