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易卦

鄱陽湖等雨來,南方乾旱為何如此嚴重?

作者:由 極目新聞 發表于 易卦日期:2022-12-16

嶓陽湖在哪裡

在全球氣候變暖的背景下,中國乾旱範圍擴大、程度加劇、頻次增加,南方乾旱明顯加重,尤其旱災範圍明顯增大。

鄱陽湖等雨來,南方乾旱為何如此嚴重?

圖/視覺中國

文 | 《財經》記者 王麗娜

江西、湖南何時才能迎來大範圍降雨,緩解乾旱?

10月25日10時25分,江西省氣候中心釋出氣象乾旱紅色預警訊號,江西省有70個縣(市、區)維持重度及以上氣象乾旱,預計未來7天全省大部分地區仍將維持重度及以上氣象乾旱。

上述氣象乾旱紅色預警訊號顯示,預計未來一週綜合氣象乾旱指數達到特旱(氣象乾旱為50年以上一遇),或者某一縣(區)有60%以上的農作物受旱。而特旱是乾旱等級中最高的一級。

鄱陽湖等雨來,南方乾旱為何如此嚴重?

乾旱不只發生在江西。湖南省水利廳10月27日釋出的防旱抗旱工作專報顯示,受長時間高溫少雨天氣影響,湖南乾旱過程持續發展,全省區域性氣象乾旱過程在1961年以來142次過程中排第1位。最新統計資料顯示,10月25日,湖南122個縣市區全部達重度以上氣象乾旱、108個縣市區特旱,101個縣市區連續重旱日數超過40天,新邵最長達78天,中度、重度、特大水文乾旱分別佔全省面積的99%、94%、68%。

在浙江省,10月23日,樂清市人民政府防汛防旱指揮部發布通知稱,因今年7月以來,樂清市及周邊地區降雨量較往年嚴重偏少,決定10月25日起在全市範圍實施應急限制供水措施。因此,從10月25日起,啟動分割槽隔日供水方案,恢復正常供水時間視旱情具體結束時間而定。

今年南方乾旱為何如此嚴重?乾旱會造成哪些影響?如何應對氣候變暖趨勢下或將更加頻繁的水旱災害?近日,《財經》記者分別採訪了南京資訊工程大學氣候與環境治理研究院執行院長姜彤、江西省生態氣象中心副主任佔明錦。

為什麼今年南方持續乾旱?

《財經》:為什麼今年南方出現如此長時間的乾旱?

佔明錦:降水偏少是旱災顯而易見的成因之一,不過,自有完整氣象觀測記錄以來最強的極端高溫,也是今年旱災的重要誘因。在全球氣候變化的背景下,降水的變化已經不足以完全解釋乾旱強度和範圍的變化,高溫引起的蒸散發(土壤水由植物莖、葉面和植株間土面轉移到大氣中生成水汽的過程)增強,成為加劇乾旱的重要因素。

高溫少雨最直接、最重要的原因是,今年副熱帶高壓的異常強盛,7月以來歐亞中高緯呈“兩脊一槽”型,伊朗高壓異常東伸,西太副高西伸脊點異常偏西、偏北、面積偏大,且副熱帶高氣壓持續時間很長。

《財經》:截至10月7日,江西重度氣象乾旱已持續87天。為何嚴重乾旱會出現在江西、湖南等長江中下游省份?

佔明錦:中國夏季降水主要受到副熱帶高壓的調控,一般來說副熱帶高壓內部區域受到強烈下沉氣流控制會出現晴熱高溫,副熱帶高壓北部邊緣是冷暖空氣交匯的地方,容易出現較強降水。

往年來看,副熱帶高壓在6月下旬和7月兩次北抬,控制了華南、江南、華北的主汛期時間,也控制了高溫伏旱和降雨帶。6月下旬到7月上中旬是江南地區的梅雨時間,長江中下游的主要降水就靠這段時間,然而今年的副熱帶高壓有點不一樣。

今年6月東北地區的“西風槽”活躍,副熱帶高壓北邊受到“打擊”遲遲不北抬,其北部邊緣穩定在華南沿海導致本該下在長江中下游的梅雨落到了華南。到了7月、8月,在南亞高壓的支援下,副熱帶高壓迅速北抬西伸,和伊朗高壓等聯合,在中國南方建立了強大的副熱帶高氣壓帶,從而使得南方地區經歷了有可靠氣象觀測史上最熱、最乾旱的夏季。此外,北方的“西風槽”繼續活躍,使得本該第二次北跳的副熱帶高壓遲遲不北跳,仍然維持在長江中下游,導致山東地區處於副熱帶高壓邊緣降水偏多,而江南地區被副熱帶高壓持續控制一直晴熱高溫。

9月以來,華西秋雨的開啟顯著緩解了四川盆地地區的旱情,然而長江中下游地區的雨水卻遲遲不來,主要原因就是西太平洋上臺風活躍,搶走了大部分南方的水汽,以及北方冷空氣活躍,“打擊”了暖溼氣流的運輸。

在這種情況下,中國南方地區的乾旱特別是江西的旱情仍然在持續發展。比如可對比近10年鄱陽湖區域35℃及以上高溫天數,高溫天數最少的是2015年僅20。9天,最高的是2022年達62。3天,2013年高溫天數僅次於今年有51。5天。

鄱陽湖等雨來,南方乾旱為何如此嚴重?

鄱陽湖等雨來,南方乾旱為何如此嚴重?

《財經》:最近,部分乾旱區將迎來降雨,江西省接下來的天氣情況如何,乾旱何時能緩解?

佔明錦:預計2022年10月21日至11月20日,江西全省氣溫偏高,降水較常年偏少,氣象乾旱將持續發展蔓延,高森林火險天氣偏多。

《財經》:今年南方地區,尤其是長江流域遭遇持續乾旱,可能會造成哪些影響?

姜彤:乾旱是危害農牧業生產的最主要災害,氣象條件影響作物的分佈、生長髮育、產量及品質的形成,而水分條件是決定農業發展型別的主要條件。

乾旱由於其發生頻率高、持續時間長,影響範圍廣、後延影響大,成為影響中國農業生產最嚴重的氣象災害。乾旱造成湖泊、河流水位下降,部分乾涸和斷流,水運交通遭受重大影響。同時,乾旱還會大幅削弱了水力發電能力,造成嚴重的電力短缺風險。

此外,乾旱還易引發森林火災和草原火災。自2000年以來,由於全球氣溫的不斷升高,林地地溫偏高,森林地下火和草原火災有增長的趨勢。

“南澇北旱”會變成“南旱北澇”嗎?

《財經》:在人們的一般認知中,夏季南方雨季長,降水量大,容易出現洪澇災害;而北方雨季短,降水量小,容易出現乾旱,也就是常說的“南澇北旱”。現在是否有變成“南旱北澇”的可能或趨勢?中國未來的旱澇時空格局會有哪些重要變化?

姜彤:按照世界氣象組織的定義,氣候平衡態的時間尺度一般在30年,僅基於最近幾年的狀態,現在給出“南旱北澇”的說法還為時過早。

氣候變化無疑增加了極端天氣的發生頻率和嚴重程度,持續性極端降水和極端乾旱是中國乃至全球致災最為嚴重的極端天氣氣候事件之一。

近50年來,中國總降水量雖然沒有明顯的極端化傾向,但平均降水強度呈增加趨勢。從理論上來說,降水強度分佈的變化,實際上是降水機率分佈密度發生了改變。在中國西部地區、長江中下游地區,以及華南沿海等地區的極端降水事件趨於增多。而且,近年來長江流域的降水在時間和空間上的集中程度顯著增加,這也是水旱災害加劇的主要原因。

對於乾旱,在氣候變暖的背景下,中國乾旱範圍擴大、程度加劇、頻次增加,南北方來看,北方乾旱加劇的同時,南方乾旱明顯加重,尤其是大旱範圍明顯增加。

《財經》:今年中國南方高溫乾旱,同時歐洲等地也遭遇嚴重乾旱,引起人們的關注。在你看來,今年全球範圍內有哪些值得注意的氣象事件?能否基於這些點狀的、不同區域之間的氣象事件,描述一下整體的氣候圖景?

姜彤:地球呈現出一副“水深火熱”的氣候圖景,複合和多重極端事件頻發。2022年美國和歐洲熱浪提早來臨,多地乾旱嚴重,南亞地區則暴雨成災,中國也經歷了1961年以來最強高溫年,長江水位“汛期反枯”。熱浪和乾旱一般與高壓系統有關,暴雨洪澇與低壓系統有關。在全球變暖的背景下,極端氣候容易頻發。

《財經》:這背後反映了氣候變化的哪些特徵?接下來,全球氣候變化的趨勢是什麼,中國又將遭遇哪些氣候變化、氣象事件?

姜彤:國際評估表明,全球變暖背景下,北極變暖的速率要快於全球其他地區,這就削弱了極地與亞熱帶的溫度梯度,進而減弱西風急流(盛行於西風帶對流層上層或平流層中一股強而窄的氣流);當西風急流變得緩慢而不穩地時,高壓系統和低壓系統都會變得更加持久,低壓系統和高壓系統的滯留往往使得旱更旱和澇更澇。

聯合國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IPCC)第六次評估報告指出,幾乎可以確定的是,21世紀陸地的增溫幅度將繼續高於海洋,北極的增溫幅度將明顯高於全球平均值。北極對流層低層的增溫速率很可能超過全球平均的升溫速率。

多個國際評估研究也表明,未來全球氣候將進入一個顯著變化時期,國際上稱之為氣候新常態(氣候新平衡態),意味著破紀錄的極端事件會經常發生。

具體到中國來說,未來部分地區高溫、強降水、洪澇、高強度颱風等氣象災害風險可能增加,水旱災害將呈現明顯上升的態勢,氣象災害特別是複合型災害,將會對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產生嚴重威脅。

《財經》:今年因為高溫,中國多地出現熱射病患者。此前,你和你的研究團隊曾發表相關研究,即如果不考慮適應能力的提高,如果全球升溫1。5℃,中國城市每百萬人因高溫引起的死亡人數為104人到130人;全球升溫2℃,這一數字將上升至137人到170人。在適應能力提高的基礎上,全球升溫1。5℃和2℃的情景下,中國城市每百萬人口因高溫造成的死亡人數分別為49人到67人、59人到81人。這個結論是如何推匯出來的?

姜彤:研究團隊主要是從兩個方面開展研究,一方面是採用31個全球氣候模式開展未來氣候變化的模擬和預估,另一方面開展5種共享社會經濟路徑下分性別和分年齡結構的人口人口變化預估,使用了國際上通用的分佈滯後非線性模型,從致災因子、暴露度和脆弱性等三個方面系統評估了高溫的人口死亡風險,並在風險評估中,特別考慮了社會經濟發展帶來未來適應能力變化對脆弱性的改變。進而給出了有無適應能力下,全球升溫1。5℃和2℃下,中國城市人口面臨的高溫風險。

1961年以來,中國35℃以上的高溫日數明顯增多(0。8天/10年),年極端日最高氣溫明顯增強(0。2℃/10年);尤其2011年以來,高溫事件發生頻繁、極端性強、影響大,高溫災害風險不斷增強。特別是2022年,高溫影響範圍廣、持續時間長、極端性強,達到了1961年來最強。由於高溫事件頻發,且對人體健康有著負面影響,為此這方面的問題已逐步開始受到重視。

全球一半人口可能缺水,如何應對?

《財經》:2022年IPCC第六次評估報告指出,氣候危機與生物多樣性危機,以及數十億人遭受的貧困和不平等密不可分,當前全球已經有35億人非常容易受到氣候影響。這些狀況是否引起科學家的擔憂,對這35億人的影響主要有哪些?

姜彤:日益頻繁和強烈的熱浪、乾旱、野火、風暴和洪水對人類和自然界產生了廣泛和普遍的影響。同時有些影響現在是不可逆轉的。此外,在許多人口稠密地區,由於氣候變化,極端風暴、洪水、乾旱和野火的頻率和(或)嚴重程度預計也會增加,這必將引起科學家的擔憂。

國際評估報告指出,世界上一半的人口每年都會在某個時期遭受嚴重的水資源短缺,甚至有很多人因受氣候災害的影響而流離失所。極端風暴和洪水則是造成人們流離失所的最大氣候災害,其次是乾旱和野火。三分之一的人面臨致命的熱應激(在高環境溫度中的機體對熱環境對機體提出的任何要求所做的非特異性的生理反應的總和),預計到本世紀末這一比例將增加到50%-75%。每年有50萬人面臨嚴重洪災的風險,到2050年將有10億人生活在沿海地區,氣溫上升和降雨增加了登革熱等疾病的傳播。

如果沒有減少溫室氣體排放和在極端事件暴露地區提升適應能力的協同努力,未來幾十年流離失所的人數將會增加。相反,如果立即採取行動適應氣候變化和減少溫室氣體排放,實現聯合國的可持續發展目標,未來幾十年因氣候事件而流離失所的人數可能會保持在目前的水平(即大約3000萬人/年流離失所),甚至可能會更少。

《財經》:今年4月,IPCC主席李會晟在第六次評估報告的釋出會上表示,我們正處在一個十字路口,我們現在所做的決定能夠確保一個宜居的未來。你認為,這個“十字路口”在未來將起到什麼樣的決定作用?《巴黎協定》為什麼將全球升溫限制在1。5°C作為目標?

姜彤:“十字路口”可以理解為,面對如今的全球變暖,我們有兩種選擇,一個是採取行動減緩和適應氣候變化,一個是繼續現在的經濟發展模式,大量使用化石燃料。

與2℃溫升相比,1。5℃溫升能夠降低許多不可逆轉的氣候變化風險,可以減輕陸地、淡水和沿岸生態系統的負面影響,更好地保護它們為人類服務的功能。

無論是發達國家還是發展中國家,1。5℃溫升都能夠有效地降低氣候風險,但是對於經濟基礎薄弱,受極端天氣影響較大的沿海和小島嶼國家,以及許多發展中國家而言,氣候變化所帶來的影響仍然更大。而如果溫升達到2℃甚至更高,氣候變化的影響和風險會將進一步加劇,一些不可逆轉的氣候變化風險也將可能發生。

如相比2℃溫升,1。5℃溫升時北極出現夏季無海冰狀況的機率將由十年一遇降低為百年一遇,21世紀全球海平面上升幅度將降低0。1米,使近1000萬人口免受海平面上升的威脅,海洋酸化和珊瑚礁受威脅的程度也小於2℃溫升的後果。對健康、生計、糧食安全、水供應和經濟增長的氣候相關風險預估會隨著全球升溫1。5℃而加大,而隨著升溫2℃,此類風險會進一步加大。

危機和挑戰表現在多方面。比如海平面上升、冰川融化、暴風雨和洪水、熱浪來襲、旱災、疾病、經濟問題、生物多樣性的喪失、生態系統破壞。

《財經》:你前面提到未來中國部分地區高溫等災害風險可能增加,水旱災害將呈明顯上升態勢,那麼該如何應對乾旱風險?

姜彤:我們應當積極有效地預防和降低乾旱災害風險。IPCC 的《管理極端事件和災害風險推進氣候變化適應特別報告》(SREX)指出,災害風險管理的主要方法包括減少暴露度和脆弱性、提升恢復力、提高對風險變化的應對能力、風險轉移和分擔等多個方面。

比如說,在減少脆弱性方面,可以透過開發抗旱植物品種,提高對乾旱的適應性;透過實施產業多樣化戰略,減少社會經濟對乾旱的脆弱性。在提升恢復力方面,可以建立乾旱災害風險分析與評估系統,提高對乾旱災害風險的早期預警水平,為採取針對性的防禦措施提供科學依據;透過提高政府和社會對乾旱的重視程度、加強幹旱減災防災技術開發、加大抗旱工程建設、提高公眾抗旱科學素養等多方面措施來提高幹旱防災水平,增強幹旱防災能力的可靠性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