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易卦

兩朝四帝,隋唐為什麼要接力滅了高句麗?既是傳統,也是現實所需

作者:由 正史漫談 發表于 易卦日期:2023-01-13

唐朝四帝是誰

在中國古代,佔據中原的王朝雖然屢屢改名換姓,但對於周邊民族進行壓制,則基本上是薪火相傳的傳統。至於高句麗為啥死得最透,那是自找的。

兩朝四帝,隋唐為什麼要接力滅了高句麗?既是傳統,也是現實所需

隋唐以前:不管內部怎麼爭,對外只有一個字—削

對於中原王朝與周邊民族的對抗,最早的廣為熟知的事件應當是烽火戲諸侯的周幽王被犬戎族幹掉、西周滅亡,這一事件對華夏族造成了相當大的震撼。後來管仲提出了尊王攘夷的思想,各諸侯間雖屢有紛爭,但對外的態度是相當一致。

戰國時期,雖然各大佬間打得頭破血流,但對外繼續毫不客氣。秦國往西,趙國往北,既打壓了外族,又發展了自身。燕、趙面臨滅國之際,好像也沒誰提出過勾結北方遊牧民族自救的主意,當然,也可能由於當時的外族比較弱小的原因。

而秦始皇統一六國後,對外的第一件事就是派蒙恬痛擊匈奴,並修築長城、修建秦直道,提高面對遊牧民族的優勢;

兩朝四帝,隋唐為什麼要接力滅了高句麗?既是傳統,也是現實所需

秦末起義、楚漢相爭之際,匈奴統一了北方,實力空前,號稱“控弦40萬”。識時務者為俊傑,西漢不得不度過了幾十年的忍辱負重、休養生息。漢武帝即位起,漢朝與匈奴開展了持續百年的拉鋸戰。到東漢時,竇憲封燕然山,代表著匈奴政權對中原的威脅已基本消除。

三國時期,曹魏雖然在南邊要面對孫劉,但對北方的烏桓、鮮卑等少數民族也從未掉以輕心。可惜在西晉時,由於八王之亂導致的國力削弱,原本依附於中原的氐、羌、鮮卑、匈奴、羯族紛紛建立政權,中原遭受了前所未有的戰亂。

在鮮卑族的拓跋氏統一北方後,全盤漢化,以中原正統自居,對於接手北方草原的柔然人深惡痛絕,將其蔑稱為“蠕蠕”。整個北魏國存在期間,都在持續對其進行打擊。我們熟知的花木蘭從軍,就是為了揍這個北方遊牧民族。

兩朝四帝,隋唐為什麼要接力滅了高句麗?既是傳統,也是現實所需

在南北朝期間,北方再度分裂,東西兩個政權勢同水火。而原本為柔然人打鐵的突厥人幹掉主人、鹹魚翻身,佔據了西、北的龐大地區。西魏/北周、東魏/北齊為了避免兩線作戰,紛紛對其進行拉攏。

但在隋朝建立後,曾經囂張的突厥人也告別了幸福的日子。在楊堅的以夷制夷、分化打擊下,突厥人被收拾的服服帖帖,實力大為虛弱,並尊稱楊堅為聖人可汗。最強的突厥老實了,其他小國自然更風俯首稱臣,但只有東北邊的高句麗非常不老實,而且還挺有實力。

這就成功的引起了中原王朝的注意。

兩朝四帝,隋唐為什麼要接力滅了高句麗?既是傳統,也是現實所需

為啥高句麗必須滅:太囂張而且還挺有能耐

高句麗稱得上一個古國。它發源於東北的扶余族,在西漢時就見諸史書中的記錄,一直向中原王朝稱臣。王莽篡權時,曾經徵集高句麗出兵夾攻匈奴人;在遭到婉拒後,他直接把高句麗王叫到長安砍頭,引起了高句麗人的反叛。

漢光武帝劉秀稱帝后,高句麗再度派人前來稱臣。其後,這個東北的少數民族政權一直坐山觀虎鬥,甚至屢次想趁著中原戰亂佔佔便宜,但經常被揍得很慘。最悲劇的一次,是被鮮卑慕容氏刨了祖墳。

兩朝四帝,隋唐為什麼要接力滅了高句麗?既是傳統,也是現實所需

隋王朝再度統一中原後,突厥被治老實了,其他小國當然見風使舵、進京朝貢叫大哥,高句麗也不甘人後。但是連續兩任高句麗王高湯、高元都有些兩面三刀,他們既稱臣,又時不時在背後搞些小動作,甚至還敢糾集靺鞨(女真前身)進攻遼西。

對此楊堅自然不能忍,在公元598年派兵出征,但由於瘟疫、後勤、颱風問題,還沒開打隋軍就遭受巨大損失,不得不撤回。而高元也迫於兵威上表謝罪。

但高句麗仍舊賊心不死,繼續噁心隋王朝,暴脾氣楊廣上位後自然不會忍,連續三次遠征,但巨大的消耗,構成了隋朝滅亡的主要原因。

兩朝四帝,隋唐為什麼要接力滅了高句麗?既是傳統,也是現實所需

這裡就能看出來高句麗為啥要捱打了:

首先,面對中原王朝不老實,如果不能收拾這個刺兒頭,持續千百年的朝貢體系豈不會被破壞?

第二,連續兩個強大的王朝接力才能將其滅國,由此可見高句麗挺有能耐。但很遺憾,能耐小的,還能被分而治之;能耐大的,就越必須被消滅。這樣才能一勞永逸,避免對中原王朝產生威脅。

高句麗的能耐體現在哪些方面?簡單總結如下:

一、地理優越,易守難攻。

高句麗地處遼東,國土廣闊,遠離中原統治中心。《隋書》稱,“其國東西二千里,南北千餘里”。此外,高句麗人常依山建城,易守難攻。

這兩個特點,決定了高句麗不是軟柿子。

距離遠,導致隋唐軍隊運輸困難

,物資補給掣肘了實力的發揮,楊廣第一次遠征、李世民親征都是由於後勤不繼而不得不退兵。

城堡易守難攻,戰爭不容易很快結束,反過來又會對進攻方的後勤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兩朝四帝,隋唐為什麼要接力滅了高句麗?既是傳統,也是現實所需

所以說,中原遠征高句麗的最大問題,就是後勤。隋唐軍隊的野戰能力,面對高句麗都是碾壓,但是頂不住對方龜縮防守,把戰爭變成消耗戰。(沒錯,你看到的高句麗與唐軍在野外大戰而且還挺牛的場景,都是某國瞎編的)

二、照搬中原制度的農耕政權

高句麗作為中原王朝的數百年小弟,各項制度基本照抄,比如建立在平壤的宮城名字也叫長安城(無恥~),各種兵器也與中原王朝類似,也就是說,技術上並不比中原落後。

高句麗境內多山川河流,適合耕種。舊唐書稱,高句麗“種田養蠶,略同中國”,並且民間熱愛看書,當然是中原的書,最受歡迎的包括《五經》、《史記》、《漢書》、《後漢書》、《三國志》、《晉春秋》、《玉篇》、《字統》、《字林》等等。

這就是說,高句麗並不是烏合之眾,而是完全抄襲了中原技術、文化,有組織、有體系的成熟政權。這就決定了它具有一定實力。這就罷了,關鍵它還很好鬥。

兩朝四帝,隋唐為什麼要接力滅了高句麗?既是傳統,也是現實所需

三、侵略性強,破壞中原王朝的朝貢體系

高句麗人喜歡看書,但沒學會文雅。好鬥的民風,從史書記錄可見一斑:

高句麗朝廷最高階的官員叫做大對盧,每三年一換。換屆的時候,遇到不服氣的,直接各自帶兵一決高下,勝者接位。以武力定官位,決定了政府的風格不會很斯文。

高句麗用法嚴峻,而且鼓勵血性,比如其法律規定:守城降敵、臨陣敗北、殺人行劫者斬,頗有商鞅變法的風采。史書稱高句麗路不拾遺,也就是秩序非常好。而紀律,就代表著戰鬥力。

對於中原王朝,高句麗一直屢次挑釁。不僅在隋朝時騷擾遼西,在唐朝建立後,更是經常毆打聽命於中原的新羅、百濟,讓後者無法順利入朝進貢。

兩朝四帝,隋唐為什麼要接力滅了高句麗?既是傳統,也是現實所需

總而言之,對周邊民族進行削弱,避免中原王朝直接面對威脅,這是中國古代封建政權的共識。而高句麗在力量上已經嶄露頭角,偏偏又桀驁不馴,那就必被滅,沒別的出路。所以,隋唐兩朝四帝,雖然性格特點各不相同,但在對高句麗上出奇的一致。

只可惜,在五代十國時期,石敬瑭破壞了這一規矩,開創了首次把戰略要地送給遊牧民族的先例,中原從此不得安寧。

另,高句麗被滅後,百姓也被移民到中原(最有名的是高仙芝),部分流入契丹、靺鞨。後來的高麗王朝,民族主體其實是新羅,開國的王建為了扯虎皮做大旗,自稱高句麗後代,這一風格跟如今的某一宇宙大國何其相似,果然是祖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