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易卦

這座省會城市,有古寺靈泉公主府,曾由兩城合併,市區僅215萬人

作者:由 世界旅行玩家 發表于 易卦日期:2023-01-18

大召廣場雕像是誰

這座省會城市,有古寺靈泉公主府,曾由兩城合併,市區僅215萬人

呼和浩特是北方沿邊地區重要的中心城市,2017年末常住人口311。5萬人,市區人口只有215。2萬人。雖然人少,但是呼和浩特市域面積很大,達到了17224平方公里。呼和浩特古稱歸綏,是國家歷史文化名城。實際上,呼和浩特市中心城區,是由兩座城市合併而來,一個叫歸化城,一個叫綏遠城,清末民國時期合併,叫做歸綏。1954年改名呼和浩特。圖中是呼市的火車站,火車站正中上方,像個蒙古包。

這座省會城市,有古寺靈泉公主府,曾由兩城合併,市區僅215萬人

呼和浩特是國家森林城市,也是優秀旅遊城市,有中國乳都的美譽。去年12月,呼和浩特成為大陸最佳商業城市100強,它是呼和浩特包頭銀川城市群的核心城市。截止2018年,呼和浩特地區生產總值2903。5億元,而鄂爾多斯GDP為3763。2億元,包頭GDP為2951。8億元,也就是說,鄂爾多斯GDP內蒙古排行第一,包頭市排行第二,呼和浩特排行第三。鄂爾多斯的GDP比呼和浩特多了860億元。圖中是呼和浩特錫林郭勒南路一帶城市風光。

這座省會城市,有古寺靈泉公主府,曾由兩城合併,市區僅215萬人

呼和浩特旅遊資源豐富,有大召無量寺,席力圖召延壽寺,還有清真大寺,大黑河南岸的昭君墓,塞外西湖哈素海,五塔寺,還有一品封疆大吏衙署將軍衙署,等等。五塔寺是慈燈寺內的一座佛塔,北京有五塔寺,呼和浩特也有五塔寺,就在席力圖召旁邊。1954年歸綏城改名呼和浩特,這四個字的蒙古語意思,就是青色的城。所以呼市也叫做青城。圖中是站在酒店窗戶前俯瞰青城公園,下面還有體育場。

這座省會城市,有古寺靈泉公主府,曾由兩城合併,市區僅215萬人

呼和浩特還有敕勒川公園,有公主府公園,這個公主府,先後居住過順治皇帝第四個女兒,叫做靜宜公主。然後是攝政王多爾袞的曾外孫女和碩格格,還有康熙皇帝第六女固倫恪靖公主,公主生於1679年,去世於1735年,壽命不到花甲。十九歲的時候,嫁給了敦多布多爾濟,是博爾濟吉特氏喀爾喀郡王。圖中是呼和浩特青城公園的風光,站在人工湖邊,對面的建築是呼和浩特香格里拉酒店。

這座省會城市,有古寺靈泉公主府,曾由兩城合併,市區僅215萬人

青城公園原來是龍泉公園,1931年建造,原來還有一座臥龍崗,下面有汩汩湧泉,叫做老龍潭,也叫做龍泉。公園在建國後進行了擴建,改名人民公園。再後來有了動物園,然後修建了人工湖,最後改名青城公園,更加突出呼和浩特的城市特色。既有荷花池,也有養魚塘,天文星廣場,奧特曼樂園,歷險城堡,摩天輪等等。圖中是青城公園人工湖,對面湖邊有摩天輪,湖水澄碧。

這座省會城市,有古寺靈泉公主府,曾由兩城合併,市區僅215萬人

呼和浩特是華夏文明的發祥地之一,尤其陰山一帶,歷史悠久。在考古發掘中,發現了大窯文化,距離呼和浩特市33公里的大窯文化遺址。大窯文化遺址,有舊石器時代早期一直到新石器時代晚期,五個文化期的考古發掘實物為證。公元前306年,趙武靈王在這裡設雲中郡,地址就在托克托縣境內,並且在陰山下築造長城。圖中是玉泉區的大召廣場,旁邊是大召寺,其實召就是寺廟的意思。廣場中央是成吉思汗後代阿拉坦汗雕像。

這座省會城市,有古寺靈泉公主府,曾由兩城合併,市區僅215萬人

大召原來叫弘慈寺,後來改名無量寺,因為供奉銀佛,所以也叫銀佛寺。當年,康熙西征,返回北京途中,經過呼和浩特,在大召前歇息,因為御馬刨出了清澈甘冽的泉水,所以有御馬刨泉的傳說。後來,在這裡修建井臺,並且題寫了九邊第一泉的匾額,還有靈泉瀉玉的牌樓,巍峨壯觀。因為這口泉,大召這裡繁榮了起來,形成了明清一條街。圖中是靈泉瀉玉牌樓。

這座省會城市,有古寺靈泉公主府,曾由兩城合併,市區僅215萬人

呼和浩特還有西漢時期的土城遺址,就在新城區塔利村,這源於漢武帝時期,在河套地區興建的一批軍市。魏晉南北朝時期,鮮卑族拓跋部在城南40公里的地方,修建都城盛樂。到了唐朝,唐太宗李世民在蜈蚣壩大敗突厥。708年,中宗景龍二年,設立受降城。圖中是大召廣場的白塔,飄揚著經幡。大召有三絕,銀佛,龍雕,壁畫,還有108部甘珠爾經卷,巨幅唐卡等等。

這座省會城市,有古寺靈泉公主府,曾由兩城合併,市區僅215萬人

1581年,阿勒坦汗和妻子三娘子,用青磚築城,遠望一片青色,所以叫青城。這是明朝萬曆九年的事情,明王朝把青城賜名歸化。這一帶的人,把青城叫做三娘子城,三娘子是黃金家族嫡系後裔王妃。呼和浩特的格日勒阿媽奶茶館,美食有特色,有拔絲乳酪,酸奶炒米,駝肉餅,手抓羊肉,烤羊排,現熬茶等,可以去體驗一下。圖中是格日勒阿媽奶茶館裡的蒙古包,上面有西烏旗三個字。內蒙古博物院展藏文物15萬餘件組,可以去參觀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