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易卦

陰蝨是什麼?它對人體有哪些危害?

作者:由 普外科劉英俊醫生 發表于 易卦日期:2023-01-29

溼熱蘊結怎麼治療

朱先生是企業白領,工作壓力比較大,平時喜歡去休閒場所

泡澡

放鬆。可最近他發現自己的身體有點不對勁,小腹處總是

發癢

,還能看到有

紅色小顆粒。

這個發現讓朱先生很是擔心,但又不好意思去看,拖了很久發現沒有緩解,這才去了醫院。

經過檢查,醫生告訴朱先生染上了

陰蝨

!朱先生想來想去,自己也沒有去什麼不衛生的地方,若說有可能,也可能就是泡澡的時候被傳染的。

好在陰蝨的問題不難解決,醫生用鑷子從朱先生的陰毛部位夾出了16只陰蝨,

瘙癢

的感覺終於止住了。陰蝨是一種

寄生蟲

,這種病往往和不乾淨的環境有密切關係。

陰蝨是什麼?它對人體有哪些危害?

一、陰蝨是什麼?它對人體有哪些危害?

陰蝨是一種寄生在人體毛髮處的

寄生蟲

,它非常小,沒有翅膀,平時多見於人體陰毛。但

腋下、眼睫毛、鬍鬚

等有毛髮的部位也容易寄生陰蝨,它以血液為食,因此在毛髮聚集部位往往會有感染陰蝨所致的紅疹。

陰蝨體積較小,長度約為

1~3mm

,肉眼不容易看到,它之所以寄生在人體毛髮部位,是因為此處的溫度和溼度是最適宜它生長和繁殖的。

一隻陰蝨從卵、若蟲最後到達成蟲階段,一共需要

25天左右

,而成蟲的存活期一般是30天,這樣看來,一隻陰蝨在人體生存的時間大約在

2個月以內

陰蝨是什麼?它對人體有哪些危害?

陰蝨作為成蟲在體內的一個月,是其給身體帶來危害的區間。寄生到人體以後,陰蝨會很快找地方潛伏下來,快速地

適應環境

,多次

叮咬面板

吸血。它的唾液當中含有

毒素和過敏原

,使人體的區域性面板出現瘙癢。

人在身體出現

瘙癢

的時候,很自然會去抓撓,造成面板出現成片的

藍色瘀斑甚至破潰

,引起面板感染或者其他更嚴重的疾病。

另外,陰蝨在吸食血液的同時還會

排洩

,它的糞便在肉眼看來呈汙褐色,往往會汙染內褲,引起陰道、陰莖發炎等問題。

陰蝨是什麼?它對人體有哪些危害?

通常情況下,陰蝨病造成症狀多在

區域性

的面板表面,但也有研究表明,陰蝨體內可能會攜帶

立克次體、迴歸螺旋體

等等病原體。

當陰蝨攜帶的病原體進入人體以後,就會造成血液中的

病毒細胞

增多,迫使血液製造更多白細胞來實行自救,從而出現發燒的情況。因此倘若身體出現

不明原因的長期低燒

,在考慮其他病變的時候,不要忘記排除

陰蝨病的可能性

另外陰蝨寄生在人體的不同部位,可能會引發不同的疾病,如在睫毛、眉毛等處,可能會引起

角膜炎

陰蝨是什麼?它對人體有哪些危害?

二、感染陰蝨以後有哪些症狀?

正如前文所說,陰蝨病主要發生在人體毛髮部位,當感染陰蝨的時候,肉眼往往不能看出,只有在

放大鏡

下才能看到爬動的陰蝨或者

一半身體在體內一般身體在體外

的陰蝨。同時人的身體也會出現一些相應的症狀,提醒我們要注意。

瘙癢是陰蝨病的最主要症狀之一

陰蝨吸食血液的時候,半個身子刺透面板進入人體,因為它

體積非常小

,人往往感覺不到

疼痛

,而是會有瘙癢的感覺。因此透過判斷毛髮部位是否有

瘙癢

,可以初步斷定是否患有陰蝨病。

陰蝨是什麼?它對人體有哪些危害?

但要注意區分陰蝨病和

毛囊炎、蟎蟲感染

等其他疾病,因為這兩種病症也有瘙癢現象。不過陰蝨病引起的瘙癢在受冷後會緩解,而另外兩種則不能。

出現紅疹是陰蝨病的另一個主要症狀。

紅疹

的發生,跟瘙癢是有一定關係的。人在瘙癢的時候自然抓撓,在此過程中會有一種“越撓越痛快“的感覺,不知不覺就

損傷面板

,引起紅疹。

但是這種紅疹往往會隨著抓撓的結束而消失,所以它並不是時刻存在的,需要在

外力

的作用下生成。不過大部分患有陰蝨病的人都會有

抓撓紅疹

的行為。

陰蝨是什麼?它對人體有哪些危害?

毛髮表面有碎屑,清理後依然會長。

這些灰白色的沙礫一樣的碎屑並不是死去的

面板組織

,而是蝨卵或者死去的陰蝨。陰蝨的

生長和繁殖

都是比較快的,它的卵和若蟲時期大約有20多天的時間,在此期間會出現

毛髮碎屑

如果陰蝨病不及時治療,會給患者帶來極大的痛苦,降低生活質量。而毛髮中的碎屑越多,說明陰蝨蟲的數量越多,需要採取措施進行

清理

陰蝨病並不難治,清理毛髮並對區域性進行治療後就可以完成。但是它容易

復發

,往往需要夫妻雙方同時治療並且徹底摒棄其傳播渠道,才有可能徹底清除。

陰蝨是什麼?它對人體有哪些危害?

三、陰蝨有4個傳播途徑,生活中要注意避免

陰蝨病複發性強,跟它的傳播途徑有很大關係,陰蝨病屬於

接觸性傳播,

只有切斷接觸機會才有可能徹底清除。在日常生活中,陰蝨有幾個主要的傳播途徑:

性傳播、物品傳播、接觸傳播

等等,需要在生活中注意避免。

陰蝨病主要是透過

性接觸

來傳播的。在和有陰蝨寄生的人進行性生活後,95%的人都會感染陰蝨,剛開始症狀不太明顯,約一個周左右會出現

瘙癢症狀

因此預防陰蝨病,就要杜絕與陰蝨寄主親密接觸,注意

性衛生

,潔身自好,不給陰蝨感染的機會。倘若對方情況不明確,那麼事後也要及時檢查,發現陰蝨立即清除。

陰蝨是什麼?它對人體有哪些危害?

出門在外所用的毛巾、床單被罩也有可能造成陰蝨傳染。

通常情況下,陰蝨離開人體後

24小時之內

就會死亡,所以在酒店等處住宿的時候,只要能與前面的顧客隔開一定的

時間,

一般情況下是不會傳染上的。

但在

溫度、溼度

適宜的情況下,也有些陰蝨能在毛巾、床單被罩等處存在更久。所以出門在外,一定要注意

環境衛生

,提高住宿條件,減少接觸不乾淨的床品。

建議經常出差的人群

自帶

毛巾和床單,這樣能在很大程度上避免被傳染。同時,在公共場所如

浴室、公共廁所

等地方,也有傳染風險,應注意規避。

陰蝨是什麼?它對人體有哪些危害?

接觸患有陰蝨病的寵物,也容易造成傳染。

帶毛的寵物所提供的

溫度和溼度

,與人體陰毛所提供的具有相似性,而且寵物整體在地上摸爬滾打,被傳染寄生蟲的

機率

很高。 所以,寵物也是陰蝨傳播的

重要載體

,尤其是現在養寵物的家庭越來越多,患病風險也相應增大。

喜歡小動物的朋友,要注意不隨便接觸

他人的寵物或者流浪貓、狗

,以免造成感染。倘若需要收養動物,一定要

提前做好檢查

,除了陰蝨病,小動物還可能帶有其他的病毒,不能掉以輕心。

除了上面的幾種,凡是跟身體有所接觸的場合,都要樹立起

自我保護

意識,避免感染寄生蟲病。

陰蝨是什麼?它對人體有哪些危害?

延伸閱讀:寄生蟲病離我們並不遙遠

我國在相當長的一段歷史時期中,都在和各種寄生蟲進行鬥爭,在當前比較流行的寄生蟲有五種:

鉤蟲、絲蟲、血吸蟲、瘧原蟲(間日瘧)、杜氏利什曼原蟲

。這些病蟲寄生在人體內,與正常組織細胞爭奪營養,容易造成人體

營養不良、貧血、淋巴絲蟲病

等寄生蟲病。

隨著社會生活條件的進步,我們在

衛生、醫療

等各方面的生活水平也得到了提高,目前單純因為寄生蟲而生病的情況已經比較少了。

但這並不表示我們要對寄生蟲病放鬆警惕,一旦滿足寄生蟲所生存的條件,它依然會在短時間內對人體造成

困擾

,帶來新的疾病。

陰蝨是什麼?它對人體有哪些危害?

寄生蟲種類比較多,除了我們所說的五種,還有其他的寄生蟲也會對身體造成困擾。因此平時要關注自己的身體狀況,當出現一些不明原因的

體重減輕、便秘、消渴症狀

,就要考慮是否有寄生蟲病的可能。

在人體內寄生的寄生蟲,透過吸食人的

血液、吃進去的食物

等生存,人攝入的營養無法正常被人體吸收,大部分都被寄生蟲截掉。時間長了就容易造成

體重減輕、面黃肌瘦

的情況,此時需要對身體進行全面檢查,找到病因

對症治療

陰蝨是什麼?它對人體有哪些危害?

寄生蟲寄生在

腸胃

之中的情況是比較多的。通常情況下,腸胃中的溫度都是比較高的,當人體出現

腸胃虛寒、體溫低下

的情況,寄生蟲就容易生存,倘若

數量越來越多

,就會造成

腸道堵塞

,引起便秘。

同時,寄生蟲剝奪人的營養,吃進去的食物不能立即滿足身體所需,就容易造成

越吃越餓

的情況。這個症狀和

糖尿病的飢餓

症狀類似,需要加以區分。

因此,得了寄生蟲病以後,人很容易出現

疲憊、消化不良、精力不足

的現象。這些對於飲食和作息規律不正常的人來說還是比較常見的。

陰蝨是什麼?它對人體有哪些危害?

文章結語:

陰蝨是寄生蟲的一種,感染了陰蝨病,會造成身體毛髮生長部位

瘙癢、紅疹

等現象,降低生活質量。因此要注意陰蝨的傳播途徑,在

性生活、公共空間、毛巾、床單被罩

等方面都要特別當心,避免傳染。同時也要關注寄生蟲病,注意生活衛生,

飯前便後洗手、生熟食物分開、少吃半熟食物

等,減少寄生蟲生存空間。

現在生活條件比較好,很多人覺得寄生蟲病離我們比較遙遠,其實這類疾病一直都在,只不過現在發病比較

隱蔽

,而且藥物較多,通常一兩年吃一次藥就能把大部分寄生蟲都消殺掉。倘若身體出現莫名

消瘦、便秘

等情況,最好跟醫生進行溝通,以獲得專業指導。

參考資料:

【1】高楠,方險峰,索祖宇。陰蝨病的面板鏡表現[J]。臨床面板科雜誌,2022,51(06)

【2】陳家旭,蔡玉春,艾琳,宋鵬,陳木新,陳韶紅,盧豔,周曉農。我國重要人體寄生蟲病防控現狀與挑戰[J]。檢驗醫學,2021,36(10)

【3】楊立群,郭焱,孫菊,徐文燦,商幹偉,張洪明,周敏。陰蝨病77例臨床分析[J]。中國面板性病學雜誌,2017,31(01)

【4】趙琴平,董惠芬,蔣明森。關於寄生蟲病防治研究的幾點思考[J]。中國血吸蟲病防治雜誌,2013,25(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