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易卦

《六經》中的自利不渴是什麼意思?口渴與否對六經有什麼影響?

作者:由 愛上Sandy 發表于 易卦日期:2021-06-24

自利不渴是什麼意思

“口渴與否”對六經辨證有著重要的參考價值,它可用於判斷病證的位置、性質以及治則等諸多方面。

一、判斷病證的位置

1。判斷表裡

《傷寒論》第26條指出“服桂枝湯,大汗出後,大煩渴不解,脈洪大者,白虎加人參湯主之”,而第25條說“服桂枝湯,大汗出,脈洪大者,與桂枝湯,如前法”,前者有口渴之症說明服桂枝湯大汗出後,表邪已內陷轉陽明而氣液兩傷,而後者無口渴,說明雖大汗出但未出現熱盛而氣液不足的裡證。成無己說:“大汗出,脈洪大而不渴,邪氣猶在表也,……若大汗出,脈洪大,而煩渴不解者,裡有熱”。

2。判斷水停中焦與水蓄下焦

口渴與否對於水停中焦還是水蓄下焦的鑑別有一定的意義,《傷寒論》第73條指出“傷寒,汗出渴者,五苓散主之;不渴者,茯苓甘草湯主之”。口渴為水蓄下焦,氣化不行,水不化津,津不上承;口不渴說明水飲停於中焦,水津尚能敷布。

3。判斷自利屬太陰與少陰

《傷寒論》第277條指出“自利不渴者,屬太陰”,而第282條說“自利而渴者,屬少陰也”,說明口渴與否對自利屬太陰還是少陰有著關鍵性的辨證作用。不渴為脾臟為脾臟有寒,屬太陰之病;口渴屬少陰裡虛寒之證。前者為單純的脾陽不足,後者是下焦陽虛不能蒸化津液,津液不能上承則見口渴。

二、判斷是否兼有水飲內結

《傷寒論》第147條指出“傷寒五六日,已發汗而復下之,胸脅滿微結,小便不利,渴而不嘔,但頭汗出,往來寒熱,心煩者,此為未解也”,惟少陽證一般是胸脅滿、小便利嘔而不渴,今出現渴而不嘔且伴有小便不利,多是少陽病兼有水飲內結,水道失於通調,陽氣不得宣化,津不上承,故而口渴。若無水飲內結的兼症,則水道通調,陽氣宣化,津能上承,不會出現口渴。

三、判斷寒熱陰陽

口渴與否可以判斷病證的寒熱陰陽,《傷寒論》第277條說“自利不渴者,屬太陰,以其藏有寒故也”,口渴與否是其辨證的關鍵,不渴說明脾臟有寒,而若為裡熱之下利則熱邪傷津,故必出現口渴,《醫宗金鑑》說:“凡自利而渴者,裡有熱,屬陽也。若自利不渴,則為裡有寒,屬陰也。”又如《傷寒論》第386條指出:“熱多欲飲水者,五苓散主之。寒多不用水者,理中丸主之”。若其人表現為熱多而渴欲飲水的,表明邪在陽分,表不解而裡不和,氣化不行,升降失常,津不上承故口渴;若其人寒多而口不渴的,表明邪在陰分,中焦虛寒,寒溼內盛。

四、判斷能否利小便

《傷寒論》第244條指出“陽明病,汗出多而渴者,不可與豬苓湯”,口渴說明熱盛津已傷,是引水自救的反映,此時化源不足,體液缺乏,小便必少,當用清熱生津之劑,切不可用豬苓湯複利小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