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易卦

崔浩:北魏最耀眼的漢臣,修國史不知避諱皇家隱私,被夷五族

作者:由 青燈觀史 發表于 易卦日期:2021-07-26

士大夫是什麼意思

公元450年,即北魏太平真君十一年,六十九歲的漢族官員魏司徒崔浩當眾被斬首於平城城南刑場,同時,凡是和崔浩沾有姻親關係,無論遠近,皆被誅族,其中有清河崔氏,范陽盧氏、太原郭氏、河東柳氏,都是漢族大家。

崔浩:北魏最耀眼的漢臣,修國史不知避諱皇家隱私,被夷五族

自古有言:刑不上士大夫,就是大夫以上的官員犯了法可以殺,但是不要折磨他們,讓他們身體痛苦,因為他們是擁有知識擁有地位的人,這樣的折磨會破壞他們在庶人中的形象,也有損朝廷的威嚴。

在崔浩押往刑場的途中,《魏書》中有這樣一段記載:

及浩幽執,置之檻內,送於城南,使衛士數十人溲其上,呼聲嗷嗷,聞於行路。自宰司之被戮辱,未有如浩者

意思是崔浩在被裝到囚車裡押往城南刑場的過程中,幾十位押送計程車兵把尿撒到崔浩的臉上,致使崔浩一路哀嚎。像他這般大的官員,從未見過有受如此屈辱者。

崔浩作為三世老臣,盡忠於北魏政權五十年。五十年裡,他為北魏北方的統一,典章制度的確立,政權的穩固立下了不世之勳,是北魏一百五十年曆史上最耀眼的名臣。

那他底犯了什麼大逆不道之罪,而要受如此酷烈之刑,並牽連如此之廣?

這一切源於那場“國史之獄”。

一、 三朝開濟老臣心

崔氏家族自漢末崛起,一直延續到唐末,五代以後,前後長達七百年餘年,不能不說是家族史上的一個奇蹟。

崔浩:北魏最耀眼的漢臣,修國史不知避諱皇家隱私,被夷五族

崔浩就降生在這樣一個特殊的大家族中,《魏書》載:

少好文學,博覽經史。玄象陰陽,百家之言,無不關綜,研精義理,時人莫及。

崔浩於北魏開國皇帝道武帝拓跋珪在位期間入仕,任著作秘書郎,那年他二十歲。

這個時候的拓跋珪因服食寒食散,導致精神出現了問題,猜忌好殺,喜怒無常,身邊的人稍有不慎, 便會人頭落地,滿朝文武已經到了人人自危的地步。

崔浩也在戰戰兢兢中度過了五年。公元409年,拓跋珪為兒子拓跋紹所殺,他總算結束了腦袋別在褲腰帶上的日子。

崔浩:北魏最耀眼的漢臣,修國史不知避諱皇家隱私,被夷五族

繼任之君為北魏元明帝拓跋嗣,這個皇帝崇通道家的讖緯學說,而崔浩的又特別精通《易》及《洪範》五行。在諸多軍國大事中,崔浩推演後得出的預言每每應驗,故深得拓跋嗣倚重。

此後的四十年,直到被殺,崔浩以第一謀士的身份活躍在北魏的政治舞臺上。

拓跋嗣一朝十四年,屬於北魏草創時期,曾面臨無數次艱難險阻,然每每緊要關頭,崔浩都會站出來以獨到的見解為北魏這隻航搜母艦指明前進的方向。

公元419年,拓跋嗣病了,在選擇儲君方面猶豫不決,問計於崔浩。崔浩很鮮明地表明瞭態度:

今長皇子燾,年漸一週,明睿溫和,眾情所繫,時登儲副,則天下幸甚。——《魏書。崔浩傳》

拓跋嗣遂立當時只有十二歲的拓跋燾為儲君,他就是歷史上有名的北魏太武帝。

然而崔浩此時不會想到,這個他極力舉薦的儲君,最終是滅他族的人。

木秀於林,風必摧之。行高於人,眾必非之。拓跋燾上臺後,很多鮮卑官員開始排擠詆譭崔浩。

政治上在必要的時候,任何人都可以是一枚棋子。拓跋燾為了平息眾怒,免去了崔浩的所有官職,命其賦閒在家。

其實拓跋燾是知道崔浩有過人之能的,所以待事情稍稍平息,重新啟用了崔浩。隨後這對君臣進行了長達二十七年的共處。

崔浩:北魏最耀眼的漢臣,修國史不知避諱皇家隱私,被夷五族

這二十七年裡,在崔浩的輔佐下,拓跋燾先後大破柔然,攻滅胡夏,鎮壓蓋吳起義,實現了北方的統一,建立起南北朝時期疆域最廣,國力最強的帝國。

拓跋燾對崔浩的能力深信不疑,曾當眾下詔:

凡軍國大計,卿等所不能決,皆先諮浩,然後施行。——-《魏書。崔浩傳》

然而後來發生的國史之獄,讓我們明白了什麼叫伴君如伴虎。

二 、 前赴後繼修國史

關於編修國史,其實在北魏道武帝拓跋珪時期就已經開始了這項工作,當時任命的主編人是尚書郎鄧淵。

鄧淵同崔浩一樣,博覽經書,長於易筮,又瞭解鮮卑舊事,用了十年時間寫成記錄拓跋部落“祖宗開基”、“君臣廢興”的一代國史——《代記》,儲存了北魏歷史不少珍貴資料。

但鄭淵只寫了十卷,就受北魏將領和跋案牽連,於公元403年,被道武帝賜死。

這似乎冥冥中就為編修國史奠定了悲劇基調。

在拓跋嗣當政的神瑞二年又組織了一批朝中精幹的文人團隊編修國史,崔浩也在其中。

由於當時崔浩還比較年輕,是團隊中極不顯眼的一員,本次編修共計30卷。

崔浩:北魏最耀眼的漢臣,修國史不知避諱皇家隱私,被夷五族

拓跋燾在位的後期,認為前面所編的國史不完備,且有很多失實且遺漏之處。遂於公元439年12月下了一道詔書給崔浩:

公德冠朝列,言為世範,小大之任,望君存之。命公留臺,綜理史務,述成此書,務眾實錄。——-《魏書。崔浩傳》

隨後以崔浩為首成立了北魏史上的第三次編史團隊:崔浩任總編,中書侍郎高允、散騎侍郎張偉參著作事,另有編員若干。

太武帝叮囑他們,寫國史一定要根據實錄。崔浩等按照這個要求,在前兩次編史的基礎上,用了5年的時間編纂而成《國記》。

書成之後,這個編修團隊的兩位成員閔湛、郗標建議崔浩把《國記》和崔浩所著的《五經》刊刻在石碑上,令天下人觀覽,以彰顯崔浩的巍巍功德。

閔湛、郗標二人是對馬屁精,平時以諂媚崔浩為能。俗言道:千穿萬穿,馬屁不穿。他們的建議被崔浩所採納,同時得到當朝太子拓跋晃的支援。

崔浩:北魏最耀眼的漢臣,修國史不知避諱皇家隱私,被夷五族

於是,在天壇東三里處,營造了一個《國記》和《五經注》的碑林,方圓一百三十步,花費金銀三百萬兩。

身為編史成員之一的高允看到後,就私下裡對人說:恐怕崔氏一門要萬劫不復了,我們這些人一個也逃不了。

七年後發生的的一切,正如高允所言。

三、 滿門抄斬無遺類

由於《國記》秉筆直書,盡述拓跋氏的歷史,詳備而無所避諱,其中直書了拓跋氏一些不願人知的早期歷史。而石碑樹立在通衢大路旁,引起往來行人議論。

鮮卑貴族看到後,無不憤怒,先後到太武帝拓跋燾面前告狀,指控崔浩有意暴揚國惡。太武帝命令收捕崔浩及秘書郎吏,審查罪狀。

那崔浩到底在國記中到底爆了關於拓跋氏先祖的什麼黑料,而讓鮮卑人如此怒不可遏?

國史之獄之後,當年崔浩所著《國記》被焚燬,內容無從得見。只有從《晉書》以及南朝著史中可窺見一二。

其一 ,《晉書苻堅載記》:鮮卑拓跋部昭成帝什翼犍(北魏開國皇帝拓跋珪的爺爺)戰敗,其子翼圭縛父請降,結果,苻堅命令什翼犍在太學學禮,認為翼圭執父不孝,遷之於蜀。如此奇恥大辱,崔浩如果刻石於路,對於太武帝來說,其憤怒異常也可理解。

其二,北魏開國之主道武帝拓跋珪,並非如《魏書太祖道武帝本紀》所云,乃什翼犍之孫,而是什翼犍之子。因為《晉書》載記,沈約《宋書》、蕭子顯《南齊書》,均言二人為父子關係。什翼犍之子獻明帝死後,什翼犍娶自己新寡的兒媳婦賀後,生道武帝拓跋珪。

對於這樣亂倫的事,崔浩不加隱諱地和盤托出,怎麼能不令鮮卑人憤怒。

一同修史的高允也在緝拿審查之列,但高允曾是太子拓跋晃的老師,拓跋晃從中斡旋求情,拓跋燾最終放過了高允。

而崔浩可就在劫難逃了,《資治通鑑》載:

帝命允為詔,誅浩及僚屬宗欽、段承根等,下至僮吏,凡百二十八人,皆夷五族

崔浩被殺後,拓跋燾也曾後悔過,但是為時已晚,只能空自嘆息。

天道好輪迴,兩年後,拓跋燾被身邊的宦官宗愛弒殺。

四 、 胡漢恩仇,須傾英雄淚

崔浩的被殺,難道真的是因為國史嗎?

自國史修成之日至崔浩被殺,前後已歷七年的時間,書成之後肯定要經過皇帝拓跋燾預覽,預覽之時沒指出問題所在,非要等七年後嗎?

再說修碑林之事,工程那麼大,牽扯那麼廣,皇帝拓跋燾能不知道?如果認為不妥,那修建之初,為什麼要默許?

崔浩:北魏最耀眼的漢臣,修國史不知避諱皇家隱私,被夷五族

我看國史只是表面原因,更深層的還是民族矛盾。

崔浩曾提出齊整人倫,分明姓族。齊整人倫”是重視個人的品行與學識;“分明姓族”就是重視家族背景。

按照這個標準,漢人世家大族必將像漢晉一般把持國家的政治運作,鮮卑那些沒有文化的“淳樸”貴族必將被排除在政治中心之外!崔浩的改革,觸及了鮮卑貴族的利益。

俗語云:眾怒難犯。為平息眾怒,崔浩不得不死,正如當年漢景帝誅殺晁錯一樣。

崔浩:北魏最耀眼的漢臣,修國史不知避諱皇家隱私,被夷五族

明代的文徵明曾寫過一首關於岳飛的《滿江紅·拂拭殘碑》:

拂拭殘碑,敕飛字,依稀堪讀。慨當初,倚飛何重,後來何酷。

豈是功成身合死,可憐事去言難贖。最無辜,堪恨更堪悲,風波獄。

豈不念,封疆蹙;豈不念,徽欽辱,念徽欽既返,此身何屬。

千載休談南渡錯,當時自怕中原復。笑區區、一檜亦何能,逢其欲。

回顧崔浩的一生,前後的結局與岳飛何其相似,這正是:

慨當初,倚浩何重, 後來何酷豈是功成身合死,可憐事去言難贖。最無辜,堪恨更堪悲,國史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