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易卦

少林拳經:口傳百法,集歷代高僧之覺悟,口口相傳、極其珍貴

作者:由 功夫武術酷 發表于 易卦日期:2022-01-15

口傳什麼什麼

練打之時,要雄狠盡力,從硬打做軟,從有力打做無力,方有精法。開始就以軟打,後來終無精法,故拳要軟中硬者此也。

又練法之時,如設一敵人在面前,手當如何進,肩當如何入,腳當如何管,俱要算定,打時必要認真著力。

又練打之時,前手如探子,必要理清。就是敵人一動手時,精神必要為之掀開,令彼自露其空處,然後一轉進身,便處處是空中投石,所謂乘虛而好的用機是也。

少林拳經:口傳百法,集歷代高僧之覺悟,口口相傳、極其珍貴

【闡 釋】

少林拳法,為何能出手發招如美女之採花,收勢如文士之藏筆如此神奇巧妙,只有循拳經之練法而得知。

這段話是講練習攻防招法的打法。開始要雄狠盡力,即打拳先求架勢展開,要雄狠盡力而打,目的是展筋拔骨,也就是抻筋拔骨的練法。肯定地講,這樣的練法,開始訓練時必然產生肌肉酸楚的現象,但經過一定時間的訓練,會覺得骨節似伸展拉開。這時肌肉酸楚的現象逐漸消失,覺得肢體伸展已經達到極限。(來自“武宗”公眾號)每次打招時覺得體內猶如有繩牽拉-樣,隨著伸展、收縮而繩索牽拉的感覺明顯。此乃雄狠盡力打法的抻筋拔骨訓練初步成功。可知雄狠盡力是為了肌膚骨節處處開張。

此時就要從硬打做軟了。即從肌肉的僵硬打到肌肉的鬆軟狀態。在打拳時仍是極力將拳架打到開展的極限架勢,只不過用心體會內在的繩索牽拉現象,極力將肌肉放鬆、放鬆、再放鬆。如果功法正確,此時丹田中的內氣,會隨著拳勢的開展而達到四肢指梢部位;隨著拳勢的收束,內氣回到丹田內。如果有了此種內氣執行之景象,打拳時肌肉鬆軟的過程可以加快速度。了。因為每一次的內氣往來執行,都可以將肌肉的緊張狀態鬆弛下來,而肌肉的鬆軟更有利於內氣的往來執行。直到打到拳架極力開展之時,肌肉一直處於鬆軟的工作狀態,即形靜的狀態時,由硬打做軟的訓練階段基本完成。此時內氣隨拳勢的伸展而達四肢指梢;收束而回歸丹田內的景象,明顯而有勢,即自我感覺內氣的往來執行有了一定的速度,並在達到四肢指梢時有了明顯的力度。此時外形的肌肉打軟了,而內氣則有了明顯的堅剛之景象。可以說,“由硬打做軟”的訓練圓滿成功,亦是初步摧僵求柔功夫的完成。

從有力打做無力,再練招法時,拳勢的開展一定要照舊到位。開展每個拳勢不是外形筋勁骨力的伸展,而是由內氣催動而完成。這就是從有力打做無力的意思。這樣的體認練習,內氣自然會由薄弱而漸至渾厚,拳勢自覺渾厚而不覺用力了。自身的攻防進退、步法騰挪,自然周身內外如一了。此時乃知道:“有力者無力,無力者純剛”的古訓,確而無非。然此時還是形意拳門所說的“明勁”功夫階段。

方有精法。什麼是精法?是“明勁”的功夫?當然,修煉拳術攻防之道達到明勁的功夫藝境,已覺不錯了。但尚不能稱為精法。對於精法的解釋,三皇炮捶門神拳宋老邁有段精彩的論述,可以作為註解。他說:“與人動手比武,號令一發,著面即分勝負。固我一掌擊出,有來回勁之妙,周身統-之整,運用如一,你就是個鐵人也要摔出去。豈能與人作戰耗費時間。此段論述中的周身統一之整、運用如一,還不是精法內容,惟“有來回勁之妙“才算精法。為何如此說呢?拳術中以內勁為精;外形為粗,故有“內外精粗無不到”之說法。精法,內勁運用之法。

什麼是“來回勁”?如果以“明勁”法的內勁、外形順從法來說,外形到位,內勁亦同時到位。而“來回勁”就是內勁、外形的逆從法,即形去勁回的方法。也就是形意拳門所說的“暗勁”功夫。拳訣雲:“明勁在手,暗勁在肘”,即言明瞭明勁、暗勁的區別之處。“來回勁”的妙處,簡單地說,是強化了根基能量的擊打方法,故施用於攻防招法中的擊打威力要大於明勁法,綜合效果也較明勁法大得多。修煉太極拳推手功夫,只有達到“暗勁”即“來回勁”,也就是‘勁形反蓄”、“陰陽逆從”的功夫境界時,才能真正達到“沾連粘隨”的“不丟不頂”之功夫藝境。看來,少林拳的精法,是由“來回勁”功夫開始的。

然“精法”之精,不僅僅為“來回勁”之內容,定會有形意拳所說的“化勁”功夫。不然,如何能“發如美人之採花,收如文士之藏筆”的輕靈自如呢?然於“化勁”功夫內容的練用之法,暫不論述。

少林拳經:口傳百法,集歷代高僧之覺悟,口口相傳、極其珍貴

開始就以軟打、後來終無精法,故拳要軟中硬者此也。

此乃當時之人的見解。太極拳門的習拳過程,就以摧僵求柔開始。《楊譜·太極下乘武事解》說:“太極之武事,外操柔軟,內含堅剛。而求柔軟之於外,久而久之,自得內之堅剛。非有心之堅剛,實有心之柔軟也。”於此兩種說法可知傳統拳術發展之脈絡。那麼“開始就以軟打,後來終無精法”的論斷,對不對呢?也對,也不對。如果不知道外操柔軟、內含堅剛的修煉方法,這個說法就對;如果知道了外操柔軟、內含堅剛的修煉方法也能獲得精法,但還要堅持這個說法是惟一途徑,就不對了。對與不對,全憑自己之認知水平,關鍵是“拳要軟中硬者是也”這句話。即“外形柔軟,內勁堅剛”這才是共同追求的拳術功夫內容。在這一點,少林拳和太極拳的認識是完全一樣的,只不過初期起手的具體練法不同而已,可以看做兩種初練方法有異途同歸之妙罷了。兩種練法,誰優誰劣,仁者見仁,智者見智,可以共同存在,讓習拳者自己選擇最佳。但要牢記“柔外剛中”才是功夫,這是定而不可移的拳理;是傳統拳術攻防之道自身功夫的基本宗旨。練拳至此,才謂登上進階之梯。

又練法之時,如設一敵人在面前,手當如何進,肩當如何入,腳當如何管,俱要算定,打時必要認真著力。

此乃論述自己單獨練習攻防招法的方法,即“練時無人似有人”的方法,也就是文練法中的打空練法。練打之時,設想敵人在面前,假想敵人如何來攻,自己的手如何進,肩如何人,腳當如何管,對一個攻防招法要反覆多次練習,自然能夠算定,也就能夠體認清楚。據我的習拳經驗,此法用在夜深人靜、光線較暗的環境時練習,有時確能出現假想敵的影子,能與自己拆手變招。此乃練拳進人佳境狀態,效果是極佳的。

打時必須認真著力,即攻防到位,精神集中,全神貫注,而非是大力之打法。隨著練打功夫層次境界不同,所謂“著力”的內容亦不相同。可參考前段練打的內容,自己酌情掌握,千萬莫要犯了“筋努骨突,任氣用力“之病,可謂得法矣!

又練打之時,前手如探子,必要理清。

此是雙人練習攻防招法的運用方法,是每個習拳者的必修之課題,也是模擬實戰的練習方法。據我的練習和教學經驗,不打假招、不搭架子是關鍵。不打假招,即引手、探手-出,對手即能見到攻防招法。運用引手探手的一方,一引、一探便知對手虛實和進身用招攻擊的能力。前者是“靜以待動有,上法”的功夫;後者是‘“動中處靜有借法’的功夫。此乃“必要理清”的應用之實法。不搭架子,即雙方攻防須變化,長拳短打互用,順而隨之,神形一片,左右爛熟,進退分明,思過半矣!忌諱雙方摟抱撕纏不開,此為‘‘搭架子”,也是練習攻防打法之大病。練習時,如一-方撕纏摟抱,另-方就要毫不留情地採用-打兩開的方法給予重擊,以示警告。習練時能去掉此病,才能有功夫藝境的昇華。這是每個練拳者都要注意的事情,也是君子有所不為之意。

就是敵人一動手時,精神必要為之掀開,令彼自露其空處。講得相當妙,對手一動手,我就得有攻擊的反應。講的就是見手即能用招攻擊的能力。練打時,就要練出實戰的功夫本領。少林拳法的實戰能力就是這樣練出來的。

少林拳經:口傳百法,集歷代高僧之覺悟,口口相傳、極其珍貴

“精神必要為之掀開’應如何解釋呢?引太極拳名家李亦番先生的論述來說明,比我的解釋更為恰當。他說:“打手,是知人功夫。動靜固是知人,仍是問己。自己要安排得好,人一挨我,我不動彼絲毫,趁勢而入,接定彼勁,彼自跌出。原來“精神必要為之掀開”的意思,不是用力格擋排開,是不動彼絲毫,即不改變對手出招用手的初衷,而改變自己,造成對手攻擊招法的落空。妙哉!妙在何處?

令彼自露其空處。然何為對手之空處?《拳經·審勢》條目中說:與人對敵之時,總要攻其空處。空處何?兩脅、腦、腰與腋,並腿心、腿腕是也。能攻空處,則敵人無所用其力,自能百發百中,則所謂“避實擊虛”之法也。對敵之時,敵人一動手,須要認手理清,方為妙法。已知空處,又如何打呢?然後一轉進身,便處處是空中投石,所謂乘虛而人好用機也,也是發揮自身攻防機制的最佳方法。此乃是所謂“知己知彼,百戰百勝”的無為之拳法。當以此為核心而練功夫。

由此段拳論之拳法與李亦番先生之打法論述相比較,可以看出,少林拳法和太極拳法並沒有本質上的區別,這是傳統拳術攻防之道的共性。一個習拳者能夠從此共性著眼,來認識各門派、各拳種的內容,並在自身體認清楚明白,“以靜用動”之法則得矣,也即具備了聽探之良知、順化攻防之良能,則此人必定是傳統拳術攻防之道的通家。可知,作為拳術之通家並不難為也。

本賬號內相關文章推薦:

少林拳技擊歌訣

格鬥歌訣選——實戰金句,要牢記

枕中秘珍、決不輕易示人的少林36抓拿解脫技歌訣與解義,果斷收藏

傳統武師傳授的散打歌訣秘笈及詳細解釋,易記、易懂、易用

散打名師創800字散手歌訣,10分鐘瞭解散打技擊奧秘

形意拳五行十二形格鬥歌訣,師傅不輕易示人的搏擊秘笈

(各位愛好者,您們好!本賬號將向大家呈現各類搏擊、功夫、散打、武術等文字、圖片、影片資料以及國內外搏擊、散打等賽事新聞、評論。

歡迎關注本賬號!請點選右上方“關注”!

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