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易卦

事死如事生,相送遠行人,人生在世,草木一秋

作者:由 小豬說人生 發表于 易卦日期:2021-05-26

事死如事生事存孝之志出自哪裡

前不久,初中同學群突然整齊刷起紅包,仔細一瞧,原來是在湊“看老”份子錢——此為群規之一,但凡某同學家辦紅白喜事,能去趕個熱鬧的儘量去,遠在他鄉的也可湊個份子錢,聊表心意。

看老,在江南鄉村,就是弔唁、弔孝、弔喪之意

。逢有鄉人去世,臨近十里八鄉的友村、親朋,依照祖宗傳下的古禮,是必須得前往靈堂跪拜祭奠的。

自然也得買些炮竹、花圈、紙錢、祭幛之類的祭品,所以才要湊個份子錢。

只不過,這次“看老”,和以往大不相同。

以往,逝者多是同學的爺爺奶奶、外公外婆或年邁的父母,歲數大了,走的是順頭路、安樂路,鄉人稱之為“喜喪”,親人多半能坦然接受,群裡自然也沒多大的悲慟蔓延。

而這次,是全群落淚、滿屏心燭。

這次的逝者,是我們的一個初中同學,因肝癌晚期,短短數月便撒手人寰,因為他的要強,此前群裡竟沒有一點風聲。這也是建群以來,偌大一個200人的群,第一個離大家遠去的同學。

群裡,他的微信頭像還意氣風發,幾個月前的聊天記錄尚有跡可循。如今,斯人卻已杳如黃鶴。

懷念的話,惋惜的嘆,寄託哀思的語,發自肺腑地夾雜在長長的“看老”接龍名單中,就像枯葉飄在空中、雨滴打在簷下,漸迷離了雙眼。

人到中年,風雨撲面,就得經常直面種種突如其來的離別。

事死如事生,相送遠行人,人生在世,草木一秋

隨後幾天,微信群裡,不斷有同學發來“看老”現場影片,吹吹打打,哭聲悽悽,炮竹陣陣,混雜著各種迎來送往的鑼鼓聲、禮客聲和哀樂,一下就讓人身臨其境、悲從中來,也將我的思緒拉回過去,憶起幼時“看老”的點滴經歷。

那會兒,村裡的人還大多還住在村裡,十里八鄉的山路,走的人還算絡繹,黃土路面瓷實泛光,路旁的草木也退避三分。不退避也沒辦法,間或過路的黃牛,時不時會伸出長舌,剎那便捲走幾口嫩草。

遇上老人仙逝,孝家會竭力辦得風光——這,似乎是更重要的“孝”,雖然我並不如此認為。

而且,這個喪事,是合村人的大事,有些重要關節,特別是對外村前來“看老”之人的禮節,也不是全孝家說了算。根據鄉俗,老人仙逝當天,村人們便會合力搭建好了靈堂。

靈堂,自然設在三進的合村大堂屋裡。上堂屋,是壽棺停放之地,一般停放在右側,左側則作為辦法事的場地。

壽棺之前是靈位案臺,由山上挖來的青松、長方桌和竹架框搭成,糊以白紙。中心一個大大的“奠”字,兩邊是輓聯,桌上端正擺著逝者遺照和香火供品。

輓聯橫批,往往是“

音容宛在”“千古流芳”“忠厚待人”“淑德一生

”等句;左右豎聯,則有

“一生儉樸留典範,終世勤勞傳

嘉風

”、“悲聲難挽流雲住,哭音相隨白鶴飛

”之類。

靈位之前,則是跪拜祭奠之地,會鋪上草蓆,虛位以待。為保持草蓆的乾淨整潔,沒有客人時,草蓆往往會捲成圓筒。孝子們則披麻戴孝,躬身而立,靜候隨時前來的“看老”人。

按習俗,靈位一般設定3-5天,這期間,十里八鄉的友村,孝家的親朋好友,都會陸續前來“看老”。

而在壽棺“上山入土”之前的一天,做法師的和尚要進門,“看老”的人,也會這一天達到流量最高峰。

事死如事生,相送遠行人,人生在世,草木一秋

那會兒,友村“看老”的每一支隊伍,都是步行山路前來,往往多達二三十人,有男有女,有老有少。

人越多,越壯觀,越顯得對此次“看老”的重視,孝家和本村也就覺得越有面子,充滿感激

“看老”隊伍,前面約10人舉著上繡各路神仙的彩旗,迎風獵獵作響,接著是銅鈸、響鼓、大鑼,偶爾還有嗩吶。是的,每個村裡,都置辦有這樣一全套的公家“裝備”,這是一個村對外交往禮節的必需品。再接著的人,是揹著炮竹、紙錢之類祭品。

往往轉過山腳,能望見山窩裡的村子時,剎那間,鑼鼓鈸齊聲響起,這便是“報信”,意思是我們來“看老”了。

這時,本村鑼鼓鈸也趕緊應聲相和,以示歡迎。孝家、知客聞聲出動,趕緊到村前等候迎接。

約莫三五分鐘,眼看隊伍就進了村,進了大堂屋前的大禾場,霎時,兩邊放起鞭炮,響聲震天,鑼鼓鈸、嗩吶更是用盡力氣比拼誰更響亮。

負責祭拜的人多為中年男丁,大約10來人,腳步眼看就跨過了祖堂屋大門石,又走過下堂屋,穿過中堂屋,齊整、肅穆地站在了靈位前,那裡,地上早已鋪開了草蓆。

不知那個長者細聲喊了句“跪”,十來個中年漢子齊刷刷跪下,便行起三叩之禮,靈位前的孝子們也趕緊面對客人下跪,接哀回拜。

行禮祭奠完畢,兩邊人便混在了一起。“看老”隊伍中的長者,上前緊緊握著孝家的手,說著“

人死不能復生,節哀啊

”、“

某老(指逝者)真是個好人啊

”,並一同追憶逝者生前種種德行操守,孝家則連連點頭答謝。

這時,本村負責喪禮的人一齊出動,裝煙的端著滿盤子的香菸,穿梭遞送,為便於客人取拿,香菸都從盒子取出來,散放在盤子裡;負責茶水的女人們,則將早已備好的茶水,和盤端出,供客人飲用;德高望重的本村知客,趕緊上前寒暄,說著回禮的敬語,並邀請客人到堂屋下邊吃“流水席”。

這也是“看老”的重要禮節之一,人家大老遠來了,得略備寒酒薄宴,不好讓客人打餓肚回去。由於喪禮上的一道主菜是白豆腐,故又稱之為“吃豆腐席”。

這樣的流水席,晝夜不停,在和尚進門“坐夜”的那天,更是繁忙,幾乎每十來分鐘,就有一大波客人前來,跪拜祭奠,裝煙遞茶,吃“流水席”。

吃完酒席,“看老”的人便謹遵“客去主安”的訓教,打道回府。孝家會出門送出村口,而且還得“回禮”——

一般是男丁一人一包香菸,女丁一人一條毛巾。

望著“看老”的隊伍走遠,這一波“看老”便告結束,孝家趕緊又回到靈堂,等候著下一波“看老”的人。

遇到湊巧時,會有兩三支看老的隊伍同時從村子的四方抵達,禾場裡急促地燃起炮竹,鑼鼓聲較勁兒響在一塊,人們密密麻麻擠在靈堂裡,那種“熱鬧喧囂”,令人終身難忘。

少年求學,我有時想,這樣繁複的古禮,固然鬧哄哄,但難免會耽誤鄉人的農時,還浪費了很多財物,似乎是個陋習有點過了。

長大後,見多了生離死別,才曉得,

在我們的國度,敬生重死是人們發自內心的一種樸素信仰,所謂“事死如事生”

,這也不能簡單冠以“迷信”“陋習”斷之。當然,我們在辦喪中,要注意節度,決不可奢侈浪費、攀比成風。

事實上,這樣厚重的儀式感、繁複的禮儀,當然有其存在的道理。你看,僅在一個“看老”中,這些神聖古樸的禮儀,便展現得鄭重其事、淋漓盡致。

“看老”,不僅寄託了人們對逝者的哀思,更蘊含著人們的尊古重祖、孝道傳承,以及對生命的敬畏和尊重,同時又還見證著十里八鄉的

友親

相愛。

“看老”,告訴逝者,人生一世、草木一秋,你來了,又走了,但絕非毫無聲息,死者為大。在世的人們,都還記掛你,不斷提起你,趕在你塵歸塵、土歸土之前,都來祭奠你、送你一程。你的精神似乎還活著,與這世界有著生生不息的牽連。

這個道理,同時也是在和活著的人們訴說,慰藉著人世的不易。蓋棺定論,人這一生,都免不了走到這一步,為人處世要知禮節,要多行好事、常積善德,百年後的靈位前,自也能得到更多的一份敬意。

所以,

這樣的“看老”,既是一種生命的教育,更是一種生活的教育!

事死如事生,相送遠行人,人生在世,草木一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