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書法

“青銅時代”應改為“吉金時代”?

作者:由 朱炳仁大師 發表于 書法日期:2021-06-01

吉金是什麼時期出現的

“司後之爭”在社會上引起軒然大波,由學界擴充套件到社會爭論。一個叫了五十年的名字的

“司母戊鼎”

真的應該改成

“後母戊鼎”

嗎?當然以尊崇歷史為由的改名派,確實也有讓人信服的學術依據。但有依據就該改名嗎?我也有依據,你區區一件青銅器改名不算什麼,我認為要改,應該將

“青銅時代”

的名字也改掉,改為

“吉金時代”

,因為歷史上根本沒有“青銅時代”的說法。

“青銅時代”應改為“吉金時代”?

後母戊鼎 商代武丁時期 現藏於中國國

據說,“青銅時代”這個詞是丹麥考古學家湯姆森提出的。1816年他被任命為國家博物館的首席館長後,為了古物陳列,在史前考古學中以

器時代、青銅時代、鐵器時代

分期法作為歐洲技術發展的 3個階段。

然而,中國青銅時代開始於公元前2000年左右,經夏、商、西周、春秋、戰國和秦漢,歷近15個世紀,這期間也沒有“青銅時代”的說法,連“青銅”這個詞都沒有出現過。為了說清這件事,我也不得不“訓詁”一下了。《墨子》一書在描述大禹鑄九鼎時寫道:

“使蜚廉採金于山川,而陶鑄之於昆吾”。

這裡所說的

“採金”

就是指開採銅礦取得鑄鼎所需的青銅。《詩經》中著名的《韓奕》一詩中,內有“革金厄”一句,句中的“金厄”指的就是青銅的軛(馬具)。

“青銅時代”應改為“吉金時代”?

毛公鼎 現藏於臺北故宮博物院

由於

“青銅”又稱作“金”,

後來人們又將青銅禮器也稱之為“金”,把青銅器上的銘文稱作

“金文”。

以“金文”為主要研究物件的“金石學”,曾是中國古代一門很重要的學問。創建於清光緒三十年(1904年),以吳昌碩為第一任社長的西泠印社,以

“儲存金石,研究印學,兼及書畫”

為宗旨,按說吳社長絕不會讓該印社來研究“黃金寶石”吧。

“青銅時代”應改為“吉金時代”?

金文

如果還有爭議,實物佐證來了。保利藝術博物館展示的西周從簋,是約3000年前的一件禮器。器內有2行9字銘文:

“從易(賜)金於公,用乍(作)寶彝”。

說得明明白白:這件青銅器的主人叫作“從”,得到了他的主公賞賜給他的“金”,他用這些“金”鑄造了這件青銅禮器,這裡的“金”無論如何不可能是黃金。

“青銅時代”應改為“吉金時代”?

西周從簋 現藏於保利藝術博物館

漢代以前的文章中所稱的

“金”

往往指的就是青銅,“吉金”指鼎彝等古器物。古以祭祀為吉禮,故稱銅鑄之祭器為“吉金”。宋代歐陽修《集古錄跋尾·韓城鼎銘》記載:

“堅久吉金,用作寶尊鼎”。

清代龔自珍《己亥雜詩》之二八○:

“吉金打本千行在,敬拓斯文冠所遭”。

姚華《論文後編·源流》:

“書契既興,文字觕成,吉金貞卜,始見殷商”。

“青銅時代”應改為“吉金時代”?

西周從簋(區域性) 現 藏於保利藝術博物

“青銅”

這個詞最早出現在漢代,詩人辛延年在《羽林郎》一詩中,浪漫了一下:

“貽我青銅鏡,結我紅羅裾。不惜紅羅裂,何論輕賤軀”

,“青銅”一詞終於面世了。唐代孟郊《結交》:

“鑄鏡須青銅,青銅易磨拭”。

賈島《友人婚楊氏催妝》:

“不知今夕是何夕,催促陽臺近鏡臺。誰道芙蓉水中種,青銅鏡裡一枝開”。

宋代蘇軾《清遠舟中寄耘老》:

“今年玉粒賤如水,青銅欲買囊已虛”。

後世詩家一跟風,“青銅”一說不一而足了。

一絲不苟的史學家司馬遷可不買賬,在《史記》中記載大禹:

“收九牧之金,鑄九鼎,象九州”

,依舊稱“金”莫辯。清代以前著錄古銅器之典籍中,亦不為詩人浪漫所動,還是多稱“吉金錄”,未見“青銅錄”一說。如北宋呂大臨著的《考古圖》,王黼撰修的《宣和博古圖》,均以“吉金”當道。

“青銅”的命名僅因古銅器氧化成青黑色而得之。實質上,鼎彝在鑄造後的本色是金閃輝煌,富麗堂皇的,而非影視劇裡烏黑的殿堂重器。

“青銅時代”應改為“吉金時代”?

朱炳仁·銅 禺方鼎

青銅時代誰人定,

百年恍若定盤心。

昨日有閒翻典籍,

原來朝野呼吉金。

被強加於歷史的“青銅時代”之誤,是否該變稱“吉金時代”呢?或許僅是戲談,等待諸家評說吧。

“青銅時代”應改為“吉金時代”?

朱炳仁·銅 員方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