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書法

我們在中華,“華”在鄭州新密

作者:由 西部文明播報 發表于 書法日期:2022-04-09

原是會意字嗎

文/ 張懷州

我們在中華,“華”在鄭州新密

我們的名字叫“中華”,多年來,探索中華民族的早起起源是國內史學界的熱門話題。新密在“中華民族探源工程”中具有獨特的地位,圍繞中華民族探源,國內主要有四個探源研究地,其中兩個在新密,一個是曲梁古城寨,一個是新寨遺址。古城寨遺址是2000年全國考古十大新發現,被許多專家認為是黃帝故都軒轅丘。新寨遺址已初步確定為夏代初都。2008年,

新密被命名為“羲皇之鄉”。2013年,新密又被命名為“岐黃文化發祥聖地”。新密這塊熱土上,到底蘊藏了多少秘密?

我們在中華,“華”在鄭州新密

具茨山上有數千幅巖畫,有人猜測那是黃帝時代古人活動留下的痕跡。大鴻山山巔有一個巨大石壘城垣,城有四門,人稱東華門、西華門、北華門、南華門。難道這裡是一個華城嗎?華城怎麼會建在山頂?難道黃帝時代,這裡活動的部族叫“華”?這些疑問叫人興奮又迷惑。

公元前273年,秦國猛將白起在鄭國華陽與趙魏聯軍進行決戰,秦軍大勝,趙魏聯軍十五萬被坑殺,2萬人被沉入黃河。此後,秦軍佔領中原。此役,史稱“華陽大戰”。史學家司馬彪對《史記》中的這段記載進行地名解釋時說,“華陽,亭名,在密縣。”說明鄭國時,華陽是鄭國重要城邑。漢時,華成為密縣一個亭(漢時鄉級建置)。春秋初年,鄭國東遷“溱洧之間”,伐鄶滅虢,吞併十邑,十邑中有華(位於新密東部)、補(位於新密西部),“華”從此淹沒在歷史雲煙中。

我們在中華,“華”在鄭州新密

我們往歷史深處看。在西周時期,有一位雄圖大略的天子周穆王,喜好巡遊,曾遊“華”地,並“登黃臺之丘,以觀夏后氏之墟。”(《竹書紀年》)就是說周穆王來此,曾經登上黃臺高地,觀望夏代的廢墟。

從今天看,就是站在力牧臺(古稱黃臺,也叫熊臺)上,遠遠地瞭望了新寨夏啟故城,以憑弔夏代的興亡。地方官為紀念此事,鑄了一個簋,上面刻上字,“王在華”,記載十一月初甲辰,周穆王巡遊至此,賞給命簋,用來作祭器。我國著名考古學家唐蘭在《西周青銅銘文分代史徵》中對“華”作了解釋:“華,地名,在今河南密縣。為華族舊居,西為嵩山,是夏族舊居,所以華即是夏,中華民族起於此。”

我們在中華,“華”在鄭州新密

華的本義為榮,生命茂盛之象。作為“華夏”一詞,孔穎達在《春秋左傳正義》中解曰:“有禮儀之大,故稱夏; 有服章之美,謂之華。”有專家解釋說,華夏民族進入文明較早,在成熟的農業文明時代,就開始了紡織,穿上了華麗的衣服,“華”衣服上縱橫交錯閃出的花紋。“華”有沒有其他解釋呢?

全國政協委員、民建中央文化委員會主任委員張士元教授在新密考察後,他說。漢字是相象形文字,取象必有思考,有意蘊。“華”是當代的簡寫,舊體“華”,為會意字。從芔,從芌( xū)。“華”的本字,上面是“垂”字,象花葉下垂形。下面是個樹幹,根深葉茂之象。“華”是生命崇拜的符號,中華民族先民對生命崇拜形成圖騰的文字元號,表達根深葉茂,一脈相傳,生生不息,子孫興旺,繁榮昌盛的期待,是原始崇拜的遺存,是中華遠古文明在漢字中的圖騰呈現。如果此說成立,“華”的意義大了。

我們在中華,“華”在鄭州新密

“華”,源在新密,為中華文明作註腳。

新密原來是中華聖地。

(文章配圖為具茨山風光和具茨山岩畫)

編輯:智森

作者/來源:鄭州鄉土文化家園

我們在中華,“華”在鄭州新密

宣告:版權歸原創所有,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資訊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與本網聯絡,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