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書法

何新:談談GNP與GDP

作者:由 察網 發表于 書法日期:2022-04-13

何新最新文章

何新:談談GNP與GDP

先簡單談談什麼是GDP和GNP。

GDP(GrossDomesticProduct),中國名稱叫“國內生產總值”,指的是在一定時間內(通常指一年內),一國國境之內所有最終產品的產值和所有勞務產值;既包括實體產值,也包括虛擬產值即服務業產值。

要注意的是:GDP,這裡指的是一國國境內的產值,不管是國內企業的產值還是外國企業的產值,只要在這個國家的國境內,都算在內。

GNP(GrossNationalProduct),中國名稱叫“國民生產總值”,指的是在一定時間內(通常指一年內)一國國民所生產的所有最終產品的產值和所有勞務產值。

要注意的是:這裡所指的僅是一國本國國民經濟的產值,包括這個國家在外國的企業的產值也算在內,但外資企業在該國內的產值則不算在內。

那麼GDP和GNP之間有什麼關係呢?

某一個國家的GDP,以B表示外國企業在該國內的生產總值;以A表示該國企業在本國內的生產總值;以C表示該國在國外企業的生產總值,

那麼,這個國家的GDP=A+B,GNP=A+C

由上兩式就可以得出:

某國的GDP和GNP的關係是:GDP=GNP+(外資在某國內的生產總值—某國在外國的企業的生產總值)……(1)

或GDP—GNP=外資在某國內的生產總值—某國在外國的企業的生產總值……(2)

為了更容易區分二者的關係,這裡舉個例子:

假如一家人,妻子在家裡種地,一年產值是1萬元;丈夫在外打工,一年收入是2萬元;他們還有一間房屋外包給別人做生意,別人的產值是10萬元。

那麼,這個家庭的“國民生產總值”——GNP,就是丈夫和妻子的生產總值,是3萬元;

這個家庭的“國內生產總值”——GDP,就是妻子產值和那個租客產值的合計,是11萬元。

你看,後者的統計比前者高得多。但是可惜,那裡的產值大數字卻是人家的。

GDP和GNP,——無論是外國名還是中國名,都只是差一個字,所以很容易被混淆。這兩個概念的本質區別,在於第三產業(服務業)和外國企業產值的計算。

正是因為兩個概念近似,因而很容易混淆,所以就可以在統計上偷換概念,做手腳。

中國最初開始使用的統計專案是GNP,這個概念可能是上世紀八十年代中後期開始使用的。

不過,開始時候還沒有GNP這個英文縮寫,而是直接用中文名稱“國民生產總值”。

那個時候的新聞裡,統計局的數字都是“國民生產總值”的字樣,連那句著名的“翻兩番”的話,說的也是讓“國民生產總值”——GNP而非GDP翻兩番。

而在此之前的計劃經濟時期,一直使用的統計數字都是工農業的實物總產值,例如鋼鐵、糧食、棉花、煤炭、石油及發電數量等等,而不使用“國民生產總值”這個貨幣計量的概念。

因為計劃經濟時代認為,商業、服務業等虛擬產業不創造物質財富,它們的銷售額不能算作產值,所以當時的社會主義國家,計算的都是實體經濟的產量和產值,即或者實物數字或者折算為貨幣數字即“工農業總產值”。

“國民生產總值”GNP,當時也是資本主義國家、市場經濟國家,在80年代使用的統計概念。中國從八十年代開始搞經濟改革,於是80年代後期,把實物數量統計貨幣化,開始使用“國民生產總值”的概念。

現在看到有些人常拿出資料,說後40年的GDP是前30年搞計劃經濟時期的多少倍,或者說以前計劃經濟時期GDP在世界排名倒數第幾,以此來證明計劃經濟時期經濟是多麼貧窮落後。

可是實際上,計劃經濟時期根本就沒有GDP的資料,只有“工農業實物產量”的資料,那麼,他們從哪裡找到前30年的GDP資料?

他們顯然是進行了一系列折算,然後把那個時期的“工農業總產值”——GNP,當作GDP了。而這種折算至少忽略了兩個重要的基礎專案數字,一是第三產業,二是國內外資企業的產值植入。

作為僅僅計算本國“工農業總產值”的GNP,與作為國內生產總值即包括全部服務業和虛擬產業以及外資企業產值的GDP,是絕然不同的兩種性質的資料。

那麼,二者能夠比較嗎?能夠混為一談嗎?

中國在上世紀八十年代使用的是“國民生產總值”(實體產值)。當時西方世界的市場經濟國家,也都是使用GNP“國民生產總值”的統計概念,還沒有使用GDP“國內生產總值”。

而到了上世紀九十年代中後期,有一個叫GDP的新名詞突然冒了出來。同時,“國民生產總值”這個詞竟然在統計中悄悄地消失了。連招呼都沒打,也沒有任何解釋,就這麼改了。

這是統計方式一個巨大地、耐人尋味地改換,但卻是疑似偷偷摸摸地,鬼鬼祟祟地發生的。為什麼?

還有件更奇怪的事。就是不光中國突然開始使用GDP,而且全世界的市場經濟國家也都突然開始使用GDP,而不使用GNP了,簡直就象是事先約好的,或者簡直就是不約而同,心心相通。

為什麼會這樣呢?難道GDP比GNP更能準確地反映出國家和人民的真實收入,更能準確地反映出人民真實的生產和生活的經濟水平,才把GNP統計廢棄的嗎?

從上面那個家庭的例子我們可以看出,GDP統計並不能準確地反映出那個家庭的真實收入,因為它畢竟有一部分是別人(出租房)的產值。

對一個國家而言,外國在這個國家內的企業產值被算作為這個國家的產值,是服務於跨國企業全球化的需要而已。說透徹點,是服務於發達國家企業在本國避稅以及降低生產成本的需要,擴大利潤的需要。

全世界所有市場經濟國家的GDP總合數—GNP之總和數,應當為0。

也就是說,如果有一些國家的GDP﹥GNP,那麼就一定有一些國家的GDP﹤GNP。

不可能所有國家的GDP都小於GNP,也不可能所有國家的GDP都大於GNP。那麼哪些國家的GDP會大於它的GNP呢?

就是外資的產值比較大,而在外國的產值又比較小的國家。尤其是一些以吸引外資為首要任務,吸引外資非常多,外資的產值非常大,而在外國的產值又非常小的國家,這些國家的GDP要遠遠大於它們的GNP。

哪些國家的GDP會小於它的GNP呢?就是在外國的產值比較大,而外國在它內部的產值比較小的國家。不可能沒有這樣的國家。一些在外國投資非常多,而外國在它們國內的投資相對非常少的國家,這些國家的GDP要遠遠小於它們的GNP。

例如,美國、日本,它們的GDP就遠遠小於它們的GNP。而且美國、日本在外國的投資主要在中國,這樣的一增一減,就更進一步縮小了中國的GDP和它們的GDP的差距,顯得與發達國家更加接近,甚至還能超過它們。

落後國家的人民看到自己非常貧窮,而GDP又那麼高,因此總是怪自己的國家只和發達國家比總量,不比人均,卻不知道這個總量也是有問題的。

用GDP替代GNP,落後國家和發達國家單純比GDP總量,——忽略了大批外資產值統計是虛擬數字,其主要收益落不到本國政府和人民的頭上,也就是以虛妄的數字收益矇騙本國家的人民。

用GDP替代GNP,誇大了自己的產值,掩蓋了發達國家的產值,提高了自己的名次。這是九十年代西方統計學發明的新概念和新技術。這後面似乎又可以看到某種陰謀論。

因為被矇騙,所以現在仍然有不少國人把“國內生產總值”和“國民生產總值”混為一談。

在度娘輸入“國民生產總值翻兩番”進行搜尋,我們可以看到,不少寫“國民生產總值提前翻兩番”“2009年的國民生產總值是1980年的XX倍”這一類的文章。

可是,這裡他們說的“國民生產總值”,其實不是“國民生產總值”,而乃是“國內生產總值”。

2019年,還有人做我國真正的“國民生產總值”的統計資料嗎?——我在統計局釋出的數字中沒有看到——有必要提醒大家,其實這個概念已經狸貓換太子,變成以虛擬產值為主和融入大量外資企業產值數字了。

虛擬產值,在金融上並非沒有意義。但是,它也就是通常所說的經濟泡沫,例如股指估值的百千倍膨脹,可以瞬間被吹起,也可以瞬間就崩破。

明乎以上所論,國與國之間比較經濟總量和發展水平,以及一個國家不同歷史階段之間做發展程度的比較,就應當分類比較而不是籠統比較,即:以實物產量比較實物產量,以GNP比較GNP,以GDP比較GDP,這樣比較才是客觀、科學、公允的。否則就是玩弄數字遊戲而已。

一笑。

(2019-10-29)

【本文原載“何新文史”,授權察網釋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