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書法

翟非:為善最樂

作者:由 九派新聞 發表于 書法日期:2022-04-16

環字的幾種寫法

善,是一泓暖流,在人類文明的長河裡一直翻騰著晶潔的浪花,無比從容,無限風光。

善,是造物主精選的一枚種子,從人心深處破殼而出,茁壯成一棵參天大樹,為人類挺直脊樑行走天下撐起一片纖塵不染的澄空。

毛公鼎,直耳獸蹄,兩千年前為周宣王叔父毛公傳示子孫所鑄。鼎內文字

奇逸

飛動,氣象渾穆,篇幅之長堪稱現存金文之最。銘文有曰“善效乃友正”,有人說這是迄今發現史載最早的“善”字。大篆體的“譱”寫法很直接很形象,活像一群羊,意為羊多則善,羊大則美。這不僅是一種文字的寫意,更是人性來自於造化的啟示。

春秋戰國,一個群雄紛爭的時期,也是一個百家爭鳴的時代。在這樣一個時代,生命是如此的脆弱不堪備受欺凌,善也由此而得到更深刻更全新的認知和詮釋。《國語》言:“善,德之建也。”《左傳》雲:“善人,國之主也。”從老子的“上善如水”到莊子的“與物為春”,從管子的“以善養人”到墨子的“美善在上”,從孔子的“見善如不及”到孟子的“可欲之謂善”,從《樂記》的“君子以好善”到《呂氏春秋》的“善者得之”……諸子百家莫不尊善道貴善德,善已經融入中華文化的根脈,善文化從此川流不息。

悠悠歷史常有許多驚人的相似情景,但也有不少獨領風騷無出其右的故事。像東漢光武帝劉秀這樣善待功臣的開國皇帝可謂是極為罕儔,助其一統天下的“雲臺二十八將”幾乎都得以善終。劉秀千里奔赴臨淄撫慰犒勞立下奇功的大將耿弇成為千古佳話,“有志者事竟成”就此成了勵志經典。劉秀的善德顯然是王者大善,“日月光華,旦復旦兮”的《卿雲歌》在東漢再次君臣同唱,開啟“大武之舞”。

這種善德在劉秀的皇族血統中得到了神奇般的傳承,他的兒子漢明帝劉莊和東平憲王劉蒼惺惺相惜,漢明帝特別器重優待親弟劉蒼,劉蒼一心在朝輔政。漢章帝劉炟繼位後,劉蒼一樣心無二致心懷國事,又演繹了一場叔侄情深。當年劉蒼曾辭去相位回到封國,漢明帝因思念問起劉蒼在家中做什麼事最快樂,劉蒼痛快地

回話

“為善最樂”。我想大概便是劉蒼這種“為善最樂”無意王權的情懷使得東漢皇位更替顯得少有的平和且不帶任何暴戾血腥之氣,在以仁釋善的祥和中締造了“明章之治”。

為善最樂不是一時心血來潮的

邀名

,不是高高在上的施捨,也不是尋求救贖式的心理平衡,而是一種力所能及的不求回報的真誠付出,需要清靜的心境,敞亮的胸懷,素樸的姿態,也需要不斷地自我修行自我超越。善的本質是愛,善的力量既能摧枯拉朽,又能清化催生。

心存善念是為善的力量之源。人終歸是萬有中一分子,但人又終究有別於其他物種,這個特別的根由全在於人的知性知善。從人性而言,善念是人類的共有,然而因個人所處環境和慾望控制力的差異又每每使人各自餘留的善念千差萬別。所以心存善念是每個人奮楫涵養的力量源泉,也是最能考驗每個人韌性的雲夢大澤。說到底,善念就是要利人或利於人類。東晉《中阿含經》說得好:“無慾念,無恚念,無害念,是謂善念。”王陽明在答疑弟子唐詡論及善念時一樣精妙絕倫,“善念存時,即是天理”“此念如樹之根芽,立志者常立此善念而已”。生而為人,心存善念,一善染心,心中便有太陽。

與人為善貴在持之以恆。善念就是善心,善心要靠善行來實踐,善行是善心的結果。僅有善念不夠,務必善行。孟子說過,君子莫大乎與人為善。善行僅存一時熱情也是不夠的,還得有《尚書》所言“吉人為善,

日不足”的緊迫感,還得有荀子所求“終始俱善”的使命感。清代《德育古鑑》一書載有北宋葛繁“日行一善”典故:鎮江太守葛繁起初立心每天辦一件利人的事,然後每天辦兩件事,又接著每天辦三件事,乃至於每天辦一二十件事,四十多年來從不曾荒廢一天。他還把辦好事說得很輕鬆,把板凳擺正以防崴腳,給他人一杯水喝,都是利人的大好事,“幾微言語動作,皆有可以利益於人者”。葛繁積善成德,終得高壽坐化,子孫富貴不絕。葛繁行善的道理告訴我們,行善無大小,全在於雪中送炭,始終如一。

勸人向善是人生新境界。一花獨開不是春,百花爭豔春滿園。花開滿園並非偶然,而是有適宜的節氣和沃腴的善地。為善也是一樣道理,如果只是幾個人或一部分人做一些好事,那根本算不上什麼大善,也達不到為善的目的,唯有人人言善勸善、遵循善道,才能真正體現為善的最高價值。想要為善大行其道,一切充滿了善,就得形成一個為善的大氣候和一片沃野。

孔子十分通曉為善之道,倡導“舉善而教”。孔子學生子路救了一個落水之人,並欣然接受對方謝恩——一頭牛,孔子對子路大加讚賞,慨嘆以後魯國的人都願意救人於危難了。孔子另一個學生子貢很有錢,一個奴隸因故要回家,子貢不但放了人還不收贖金。孔子聽說後,卻認為子貢做得不對,說他不要贖金,以後誰還敢贖人呢?看起來都是做好事,孔子卻是兩種截然不同的態度,在他看來,“子路受而勸德,子貢讓而止善。”子路做好事收禮,是鼓勵大行善,產生了勸人為善的效果。子貢有錢不收贖金,顯得謙讓大方,結果堵塞了行善路子。

墨子與孔子弟子曾子的學生公孟子就善的學問也展開過辯論,公孟子說:真正行善,誰人不知道呢?好比美玉隱藏不出,依然光彩異常。墨子卻說到:“今求善者寡,不強說人,人莫之知也。”其意是而今追求善的人太少了,如不努力勸說人,人就不知道善了。

孔子和墨子都很看重勸善,是因為他們都看到了善是人類的共同行為,僅憑一己之力,焉能從善如流?行善不是簡單的同情施捨,而要懂得為善引路,有助於釀造行善的社會風氣。“務善則美”,美就美在人人向善,相善其群。

古希臘哲學家蘇格拉底認為,善之所以為善,是使事物成為有益和有利的原因,並不是事物的有益和有利就是它們成為善的原因。我們無論如何都不要低估現實中的行善為難從善如登。我們的時代文明越來越需要乾淨的真誠的超乎因果聯絡的至善,可精緻的場面上仍然喧囂著華而不實的空頭慈善和功利慈善;我們的生活是那樣的渴望善人善舉,而我們每當遇見危難深入援助之手時卻還要戰戰慄慄謹防“碰瓷”;當下一部人已經享受政策優渥佔據先機家財累萬,卻依舊慾壑難填搜尋枯腸地利用大眾的善良大肆斂財;有的事明明是有違法紀有悖人倫貽害無窮,有的人偏偏就要為了眼前蠅頭小利而不惜出賣靈魂喪盡天良;一些屢試不爽打著行善招牌的潛規則和老套路本已原形畢露臭名昭著,然而善良的人們總保持著罕見的剋制包容不予任何還擊。好像世俗中精神的飢渴越來越比物質的匱乏更為不解可怕。

認識自己,是通向至善之境的入口。看清現象,可使我們避免誤入歧途。我們是不是該好好想一想了:我們是否辜負了善?是否遺忘了善?是否輕慢了善?是否冷落了善?是否利用了善?是否踐踏了善?

善是有益的有用的。善是春天的百花,是炎夏的清荷,是深秋的霞林,是冬日的暖陽,我們的現實生活須臾

不可離失

。倘若沒有了善的滋潤圓融,我們的生存將是何等的沉寂荒涼;倘若沒有了善的補給助力,我們的日子又將是何其的冷漠無情。

友善,新時代的呼喚。為善固然是一件使他人滿足讓自己充實的樂事,但人生路途多風雨,從善道上多歧路,我們絕不能迷失自己,也不能落下任何人。善不僅是人生的最高目的,更是我們一切行為的目的。

作者:翟非

編輯:張藝凡

【來源:紅網】

宣告:此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若有來源錯誤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權益,您可透過郵箱與我們取得聯絡,我們將及時進行處理。郵箱地址:jpbl@jp。jiupainews。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