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書法

山師大李宗瑋所長:龍飛天步,盡善盡美——書聖現象的回味

作者:由 科教能手 發表于 書法日期:2022-04-30

筆勢活潑寫的是什麼龍

山師大李宗瑋所長:龍飛天步,盡善盡美——書聖現象的回味

關於“韻”或“氣韻”,是中國書畫理論中比較抽象、比較玄虛甚至是比較模糊的概念。論述起來難說透,理解起來費捉摸,弄不好就會被那種“玄學”朦朧的意象所迷惑,最終雲山霧罩的不知所云。因此,欣賞中國書畫作品,很有必要首先弄清楚“韻”的概念。

中國書畫理論史上對“韻”的闡釋很多,南朝齊人謝赫,在他的《古畫品錄》中提出了“六法”的理論,“六法”之首即為:“氣韻,生動是也。”那麼,這裡所謂的“氣韻”是如何使畫面生動起來的?謝赫沒有做深入的探討和解釋,給我們留下了對氣韻理解和自由發揮的空間。後人接著這個課題繼續研討,從不同的視角對“韻”展開了評析、註釋和深入的挖掘。我認為對“氣韻”的闡釋,有代表性的作者應是北宋的郭若虛、明代的董其昌和清人李修易等人。

山師大李宗瑋所長:龍飛天步,盡善盡美——書聖現象的回味

北宋郭若虛在書畫理論上的貢獻,是他繼張彥遠《歷代名畫記》之後,完成了中國繪畫史上的另一部重要文獻——《圖畫見聞志》。這部引述畫史、畫論多達三十餘部的著作,以六卷的篇幅,透過史論、畫傳、畫事三大部分,按照社會地位的高低,記載了唐、五代、宋、遼 284位畫家的生平事蹟。由於《圖畫見聞志》在時間順序上與張彥遠《歷代名畫記》前後相接,因而它被視為《歷代名畫記》的續篇,並與之一道,構成了一部完整的中國繪畫通史。郭若虛在繪畫理論上的貢獻為世人所矚目,在論述“氣韻”這一概念上有他獨到的見解,《圖畫見聞志》中有云:“如其氣韻,必在生知。故不可以巧密得,復不可以歲月得。默契神會,不知然而然也。”

董其昌是中國書史上大名鼎鼎的巨匠,在論述“氣韻”的含義上有他獨到的見解:他在《畫旨》中有云:“氣韻不可學,此生而知之,自有天授。然亦有學得處,讀萬卷書,行萬里路,胸中脫盡塵濁,自然丘壑內營,立成鄄鄂,隨手寫出,為山水傳神矣。”

山師大李宗瑋所長:龍飛天步,盡善盡美——書聖現象的回味

李修易在他的《小蓬萊閣畫鑑》中有云:“山水之有氣韻,人往往以煙雲當之;不知煙雲有可跡求,氣韻不可跡求也。……當求諸活潑潑地……惲正叔雲:‘今人用心在有筆墨處,古人用心在無筆墨處,可謂善言氣韻也’。”

以上這三段論述,我們經過歸納總結後,可以得出“韻”的三個基本特點:

1。不知然而然;

2。活潑潑的生機;

3。輕靈與虛無。

透過對“韻”的三個基本特點的分析,我們進一步認識到:技術可以傳授,而藝術是不可傳授的。而藝術不是技術,那麼藝術是什麼呢?古人認為,藝術就是不知然而然、輕靈與虛無的感受。

欣賞晉人書法,必然與“韻”產生聯想。

山師大李宗瑋所長:龍飛天步,盡善盡美——書聖現象的回味

首先,晉人書風以無意得之,即“韻”的第一個基本特點不知然而然也。隨著漢王朝的滅亡,在意識形態領域“獨尊儒術”的局面隨之發生動搖。魏晉以降,儒、道、釋並馳中華,再加上民族的大融合、大交流,新的人文環境涵養了漢民族的文化。也就是說,社會變遷、人情推移、書風嬗變,在晉代三者若合一契,晉人書風,是時代和社會的真實反映,是人生觀的自然流露。正如趙宦光在他的《寒山帚談》中所說的:“晉人書風以無意得之”,即所謂“韻”的不知然而然的基本描述。也就是說,晉人的書風符合“韻”的第一個基本特點的“不知然而然”的要素。

其次,晉書以行、草書為主,而行、草書較少受法度規矩的束縛,故而隨意所適、自由奔放,晉時的楷書也是稚拙天真;行草書的青春活力與“韻”活潑潑的生機相符合。

山師大李宗瑋所長:龍飛天步,盡善盡美——書聖現象的回味

第三,晉書風格,清朗俊逸,後人品評王羲之的字是為“清風出袖,明月入懷”,這又與“韻”的第三條基本特徵“輕靈與虛無”相符合。所以說後人以“晉尚韻”來總體評價晉代的書法,應該說是恰如其分的。

以王羲之為代表的尚韻書風,是魏晉士大夫超脫人格在藝術上的縮影,透過他的作品,我們能感受到當時濃郁的“魏晉風度”。王羲之出身西晉名門,家學淵源,受時代的影響,成為魏晉士大夫的傑出代表。王羲之的傳世墨跡可以說是“精采絕倫”,無雷同乏味之嫌。王羲之書法的一個重要特點,是在他的作品中處處流露出一種隨心從化、恬淡平和的意境。佈局如行雲流水,氣息貫通;結字疏密斜正,變化萬千;用筆輕、重、浮、沉、疾、徐、便、澀,活潑多姿;行筆若斷若連,揮灑自如,真正達到了天真爛漫、高超絕頂的地步。這種境界的體現,是與魏晉時玄理的盛行分不開的。玄學講究順應自然,自由任情,“不滯於物”。

山師大李宗瑋所長:龍飛天步,盡善盡美——書聖現象的回味

所以,魏晉的名士大多“好山樂水”,“放浪形骸”,徜徉自得。王羲之也不例外,並且他把這種玄遠的風度,自覺或不自覺地融入到自己的書法之中去,故此歷來評價甚高。如正史《晉書·王羲之傳》雲:王羲之“尤善隸書,為古今之冠,論者稱其筆勢,以為:飄若浮雲,矯若驚龍”,“貴越群品,古今莫二”。

中國書法在王羲之筆下成就了最高個人頂峰,其後歷代大家,只是在某些方面進行了不同程度的發展和完善:或意或法、或韻或勢,區域性過之者不乏其人,整體而論,無出其右。

山師大李宗瑋所長:龍飛天步,盡善盡美——書聖現象的回味

《晉書·王羲之傳論》是唐太宗李世民親自撰寫的一篇讚辭,他認為,詳察古今,精研篆隸,盡善盡美,惟王羲之一人而已,其餘區區之類不足掛齒。王羲之的“盡善盡美”,就在於他能“思慮通審,志氣和平,不激不厲而風規自遠。”具體地說則是王羲之集前賢所長而共有之。王羲之之前被人們所稱道的惟“鍾張”而已,“鍾繇隸奇,張芝草聖,此乃專精一體,以致絕倫”,而“元常專工於隸書,伯英尤精於草體,彼之二美,而逸少兼之。”王羲之的兼善已經達到了“擬草則餘真,比真則長草”的藝術境界。總之,“玩之不覺為倦,覽之莫識其端”,讓人心摹手追、愛不釋手的惟王羲之耳。

——節選自李宗瑋《悟對書藝》

根據《張照心筆記》整理

附:李宗瑋——山東師範大學中國書法藝術研究所所長、教授、碩士生導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