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書法

“戒尺”之爭觸痛了誰?唯愛人者能懲戒—教育懲戒權的尺度何在

作者:由 拾者微言 發表于 書法日期:2022-06-20

誰發明的戒尺

網路事件的發酵程度常常令人匪夷所思,很快銷聲匿跡的速度也往往讓人歎為觀止。

2月25日的天津肖老師事件在網路上鋪天蓋地了好多天,現在已經進入尾聲,各方的聲音都已漸漸變小,猶如高呼的口號越來越遠。

人們會慢慢淡忘這件事,就像遺忘很多網路事件一樣,會有一些新的人和事成為茶餘飯後的談資。

3月1日,教育懲戒權也已經開始試行了。這一規定讓“懲戒”再次引人關注,特別是在天津肖老師事件餘波未平的時候。

某種意義上來說,肖老師其實也是因為違紀學生舉起了“戒尺”,但是,在教育懲戒這件事上,因為涉及到未成年的孩子,每一次舉起,都會引發熱議。

“戒尺”之爭觸痛了誰?唯愛人者能懲戒—教育懲戒權的尺度何在

由國家規定懲戒方法,確實可以減少很多不必要的麻煩,但是從網路上的很多非議也可以看出來,即使是有了國家規定,教育懲戒仍然會觸痛一些人敏感的神經。

“父母之愛子,則為計之深遠”。也難怪,孩子的健康成長是千萬家庭關注的焦點,當父母的唯恐孩子受到一點傷害,這種心情絕對應該理解。

可是,所有人也明白,孩子因為心智沒有發育健全,極易情緒化,一旦鬧騰起來會讓人頭疼,父母急了還忍不住要打。

但是,當教育者準備拿起“戒尺”時,應該先聽一聽蘇聯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的告誡:

教育者的任務是既要激發兒童的信心和自尊心,也要對學生心靈裡滋長的一切錯誤的東西採取毫不妥協的態度。

一個好老師,就是在他責備學生、表現對學生的不滿、發洩自己的憤怒時,也要時刻記住:不能讓兒童‘成為好人’的願望的火花熄滅。

也就是說,

實行教育懲戒,必須要以愛和尊重為前提。因為畢竟,只有愛人者才能懲戒

,教育懲戒的尺度就在於為師者是否真正關愛孩子的成長,而

懲戒並非只是為了引發孩子的痛苦,而是要引發心靈的反思和真正的成長。

“戒尺”之爭觸痛了誰?唯愛人者能懲戒—教育懲戒權的尺度何在

01對孩子懲戒要慎重

為什麼懲戒要慎重?

首先是國家有明文規定。

《中小學教育懲戒規則(試行)》指出:“教育懲戒”包括點名批評、做口頭、書面檢討、增加額外教學、班級義務服務等;情節嚴重者,老師可透過“教育懲戒”,要求學生停課回家等。

這些懲戒細則,就是為老師定了邊界和雷區,涉及到此外的任何懲戒,都有可能被追責。

比如天津的肖老師,因為言行過激被曝光,被區教育局黨委給予黨內嚴重警告、降低崗位等級、撤銷教師資格、調離崗位的處分。

先不論箇中曲直,因為觸碰了紅線,結果必須要自己承擔,即使在師生衝突事件中,但是因為其未成年,教師也會承擔更多的責任。不過,有了紅線,對老師和學生都是一種約束和保護,這反而對雙方都是一種好事。

其次是懲戒確實要講方法。

對於整日從事教育教學的老師們來說,碰到各種學生問題總是難以避免,而怎樣化解這些問題並幫助學生成長才是能力體現。

說實話,哪個老師在從教生涯中沒有痛和淚呢?注意懲戒方法也是提升專業能力的一方面。

“戒尺”之爭觸痛了誰?唯愛人者能懲戒—教育懲戒權的尺度何在

方法一:懲戒需要理性進行。

一個有經驗的老師需要長期的磨練和成長,碰到不學習還影響班級的學生,難免會出現想要拿起“戒尺”的時候,而當學生不服管束,衝突就會產生。這時候,不僅是學生情緒難控制,即使是老師,也會很難冷靜下來。

其實,我們只要明白一點:別跟孩子一般見識。就會很快調整好自己的心態,對孩子的懲戒也會更加理性,也就能夠運用恰當的方式處理問題。

方法二:懲戒需要“錯誤降級處理”。

當我們發現孩學生出現問題,一定要“降級處理”:需要學生停課回家的,可以罰做班級義務服務;需要學生書面檢討的,可以做點名批評……

之所以要降級處理,是因為人的心理承受能力會隨著壓力增加而變強。一個簡單的事實是,當孩子受到了一個等級的懲罰之後,低於這個等級的懲罰就不起作用了。為了保護孩子心靈的敏感性,讓懲罰起到應有的幫助孩子矯正錯誤的作用,並且不至於越來越“皮實”,錯誤就需要降級處理。

方法三:懲戒要在關愛的基礎上進行。

這一點最重要。孩子們的直覺最靈敏,他們本能地就知道誰是真的對他好,誰只是在發洩自己憤怒。只有真心關愛孩子之後,懲罰才能既起到作用,又能將懲罰的負面影響降到最低。

胡適在《我的母親》中,寫到過母親對自己的嚴格管教:

母親從不在別人面前罵我一句,打我一下,我做錯了事,她只對我一望,我看見了她的嚴厲眼光,便嚇住了。

犯的事大,她等晚上人靜時,關了房門,先責備我,然後行罰,或罰跪,或擰我的肉。無論怎樣重罰,總不許我哭出聲來,她教訓兒子不是藉此出氣叫別人聽的。

“戒尺”之爭觸痛了誰?唯愛人者能懲戒—教育懲戒權的尺度何在

如此嚴格的管教,並沒有引發胡適的逆反,其原因就是胡適的母親嚴中有愛,而且胡適很尊敬母親,母親的品行及人格也深深影響了他。

那作為老師,只有在贏得了學生的尊敬,並且發自內心也尊重學生人格,在關愛的基礎上進行懲戒,才最有效。

02承認問題的多面性

再回頭說一說肖老師的事件。這絕對不是孤立的事件。

“海恩法則”告訴我們:任何嚴重事故都是有徵兆的,每個事故徵兆背後,還有300次左右的事故苗頭,以及上千個事故隱患,要消除一次嚴重事故,就必須敏銳而及時地發現這些事故徵兆和隱患並果斷採取措施加以控制或消除。

這就提醒我們,

事故案件的發生看似偶然,其實是各種因素積累到一定程度的必然結果。

任何重大事故都是有端倪可查的,其發生都是經過萌芽、發展到發生這樣一個過程。

如果每次事故的隱患或苗頭都能受到重視,那麼每一次事故都可以避免。比如在肖老師事件中,學生上課說話,肖老師提醒後無果,於是大發雷霆之怒,言語之間涉及到了三觀問題,引發眾人不滿,事件就迅速發酵了。

“戒尺”之爭觸痛了誰?唯愛人者能懲戒—教育懲戒權的尺度何在

可是事物都有多面性,問題也一樣。

就拿懲戒這一點來說,從教師的角度來說,可能是為了規範學生錯誤的言行,可是

從學生的角度來說,犯錯誤其實是一種必然

為什麼?

首先是人成長的過程就是不斷犯錯誤的過程。

這是任何人都不能避免的。只要有成長,就一定會有成長的錯誤。甚至可以說,每一個人生階段,我們都會犯相應的錯誤,即使是前人已經給我們指出來了,我們也必須親自生活體驗,生命也才是完整的。那麼對於孩子來說,各種嘗試中出現錯誤,更是可以理解的了。

其次,孩子常犯錯,真的是因為大腦沒有發育好。

科學研究表明,人類的大腦需要25年才能發育成熟。《到裡面來!探索大腦的內部世界》這本關於大腦的科普書告訴我們:青少年時期是大腦最動盪不安的階段,因為位於額頭裡邊的前額葉皮質還沒有發育完全,而前額葉皮質是我們有能力為自己的人生做決定(之所以是成年人)的關鍵。

“戒尺”之爭觸痛了誰?唯愛人者能懲戒—教育懲戒權的尺度何在

瞭解了這些,我們就明白孩子在不同年齡段的行為原因所在。正是因為孩子的大腦發育不完善,才會頻繁出現問題。

最重要的是,

孩子來自於不同的家庭,是帶著以往一切教育的總和來到教育者面前。

在這種情況下,所有孩子的任何表現都可以理解,並且我們可以追根溯源,按圖索驥,根據教育現象回溯教育根源。正是因為如此,這也讓教育孩子成為了可能。

從教師的角度來說,教育懲戒發生的機率也是非常大的。

其一,教育教學過程本身就是一種改變學生的過程。

改變就意味著脫離舒適區,就會出現一定程度的痛苦。

雖然成年人都清楚,好好學習是每一個最好的出路,可是孩子因為不成熟,並不一定會認同,所以在學校裡總有不好好學習的孩子。

只要有這樣的學生,教育懲戒就一定會出現。當然,還有一些別的因素導致的教育懲戒,教育現象總是多種多樣,不能一概而論,在這裡就不展開了。

其二,教育教學是師生的互動過程。

即使是最優秀的教師,

也無法保證每時每刻都能吸引學生的注意力,

也必須依靠一定的組織紀律來約束。

有經驗的老師都會為此採取各種辦法來對學生進行管理,這是一種大家必須遵守的規定。比如老師講課時大家都要認真聽講,如果違反就會受到處理,這在《規定》中也明確提出了具體懲戒措施。

天津教育事件中的肖老師,就是因為上課時學生說話影響了自己講課和學生聽課,才會大發雷霆,口不擇言。肖老師的出發點是管理學生,可惜這件事本身包含的資訊量太大,被多種解讀也是必然。作為成年人,肖老師也確實應該承擔相應的後果。

所以,從一定程度上說,無論從孩子的角度,還是從教師的角度,教育懲戒一定是難以避免的。

03“黑天鵝事件”的影響

某種程度上說,突發的教育懲戒就是“黑天鵝事件”,它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不管人們願不願意,它都會發生,令人意外而且產生重大影響。我們可以多方面解讀它,但也只是事後諸葛亮。

培根曾經發出這樣的警告:當心被我們自己思想的絲絲線線束縛。但是,人們總是熱衷於事後用自己思想的絲線編織多種理由,哪怕真相併非如此。

“戒尺”之爭觸痛了誰?唯愛人者能懲戒—教育懲戒權的尺度何在

因為愛孩子是人類的天性,“孩子都是自己的好”,

家長們最關注的是孩子有沒有受到不公正的對待,會不會影響孩子的性格和將來的發展。

這無可厚非。可是家長們一定要清楚,教育孩子也是一種利弊權衡,沒有哪一種教育理論足夠正確到完全排他的地步。

不是一講愛的教育,就要完全放棄懲戒教育,也不是一提懲戒教育,愛的教育就不存在了。

所以,如果孩子的成長過程中出現“黑天鵝事件”,首先先要看看是不是由孩子自身問題引發的,其次要及時幫助孩子學會處理問題,將負面影響降到最低。對於老師也一樣,當不可控因素出現,一個心智成熟的人必定能夠做出更加理智的選擇。

比如,2011年上映的黑色驚悚喜劇《跟蹤孔令學》,影片選擇了國內很少出現的教師題材。範偉在片中飾演了一名藝術學校的語文老師,因在課堂沒收了一個女生的手機而引發了其男友的跟蹤事件,最終讓孔令學陷入不斷爭鬥中,由此發生了一系列緊張而又搞笑的黑色幽默故事。

影片中,範偉將底層教師小人物的種種侷限和可憐展現的淋漓盡致,其荒誕性引人深思,又震撼人心。在這部影片中,沒有誰是絕對無辜的,又都令人心生悲憫。

“戒尺”之爭觸痛了誰?唯愛人者能懲戒—教育懲戒權的尺度何在

很多時候,我們只是“黑天鵝事件”的看客,但是誰也無法預料,我們的人生中就不會遇到一次這樣的偶發事件。

這就是人生苦難重重的真相。因為即使有時候足夠努力,足夠用心,各種無法預料的事件還是會來臨,我們常常會經受巨大的壓力,甚至是打擊。

不過雖然“箭矢發出無法改變”,但是我們也應該牢記“君子不立於圍牆之下,焉可等閒視之”的道理,修身養性,提升素養,及早發現,及早預防。

因為人的所有命運從某種程度上而言,都是以往一切過往的總和,雖然極力避免問題,碰到了,還要勇於面對。

雖然偶然事件看似是孤立的,但是根據心理學家埃利斯提出的ABC理論,我們對誘發性事件A產生的不同看法B,就會產生情緒和行為的結果C。從這個角度說,每個人都對自己我們都應該為自己負責。肖老師被處理,確實也是因為沒有控制好情緒,沒有正確處理好問題引發了眾怒。對於每一個教育者來說,應該警鐘長鳴。

回到我們最初的話題上來。

教育懲戒之所以發生,其實已經是多次微小問題的累加,一旦發生就不可更改。但是我們仍然可以最大限度地減少它的發生,並且在發生之後及時彌補。

“戒尺”之爭觸痛了誰?唯愛人者能懲戒—教育懲戒權的尺度何在

很多教育名家的教育境界之所以令人敬仰,正是因為在教育中充滿了熱愛和尊重,人性的光輝在言傳身教之中彰顯,師生之間動人的故事也讓見者無不為之感動。

一個媽媽因為孩子淘氣打了孩子,及時制止了錯誤發生,等到媽媽怒火消失,孩子就會重新回到她的懷抱,原因就是媽媽的愛不會隨著孩子有問題而減少。這一點,母親和孩子都清楚。

一個教師需要糾正學生錯誤而採用懲戒措施,也應該本著愛和尊重的原則來進行,並且讓學生理解這種行為對他的必要性。

當然,如果能夠防患於未然,儘量在懲戒發生前就及時發現並幫助學生改正,那麼師生之間的關係會更加融洽

,“親其師信其道”的教育影響力才能讓學生走向正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