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書法

鯉城浮橋街道:傳承與弘揚並重 保護原生態閩南文化

作者:由 閩南網資訊 發表于 書法日期:2022-06-24

該如何傳承閩南文化

鯉城區浮橋街道位於泉州市區西南隅、晉江南岸,作為“閩南文化生態保護區”整體性保護重點區域之一和“鯉城區江南新區文化生態保護示範區”重要基地,浮橋街道擁有豐富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底蘊深厚。

新中國成立70週年來,浮橋街道黨工委、辦事處緊抓街道獨有文化特色,充分挖掘、保護、傳承閩南民俗文化,透過“特色民俗進校園”“民樂進社群”活動,引導帶動更多的學生、群眾參與到閩南文化的傳承和弘揚中。如今,民俗民間藝術之花遍地盛開。

鯉城浮橋街道:傳承與弘揚並重 保護原生態閩南文化

拍胸舞傳承人李水星教學生表演

閩南文化紮根校園 傳統民俗薪火相傳

“一二三四,跳起來……好,現在交叉……”近日,在福建師範大學泉州附屬中學操場上,40名高一學生在福建省非物質文化遺產(拍胸舞)傳承人李水星老師的帶領下,雙手依次拍擊胸、肋、腿、掌,並不時撫胸翻掌、扭腰擺臀,舞姿熱烈而歡快。

泉州拍胸舞是福建最有代表性的傳統民間舞蹈之一,是古閩越族舞蹈之遺存,2006年列入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為了不讓拍胸舞失傳,從2003年開始,福建師範大學泉州附屬中學就開展“拍胸舞進校園”活動,編寫拍胸舞校本教材。據悉,該校是我市唯一的拍胸舞傳習所。

“我在這裡教了十幾年,培養了一批又一批的學生。”李水星說,每週有3天下午,他會到學校教授拍胸舞。

在浮橋街道,各所學校的閩南民俗文化校本課程不同。在新步小學操場上,泉州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五祖拳)傳承人吳建家及其弟子吳德志正帶著5年(3)班的孩子們練習五祖拳。週一至週五下午,吳建家及弟子都要上3節的五祖拳課程。

“2年級到5年級的學生,每班每週有一節五祖拳課,課時45分鐘。”吳建家說,2015年秋季開始,新步小學將五祖拳引進課堂,列入每週的課程安排,為了更好地推廣五祖拳,學校還編撰了《三戰》《二十拳》《大套戰》等校本教材,根據不同年齡段,加深學習難度,“不只是學生,老師們也要學習五祖拳,每週五上午全校70餘名老師會分批學習。”

“五祖拳進校園促進了青少年的身心健康發展,既傳承了優秀的閩南文化,又培養了學生的興趣愛好。”新步小學校長鄭聲奎表示。

浮橋街道文化站站長吳燦雙告訴記者,浮橋街道現有18所學校,其中13所幼兒園、4所小學和1所中學。泉州豐富多彩的非遺專案,早已活躍在這些校園中,紮根於學生幼小的心田。富有泉州特色的非遺專案被引進學校,讓這些非遺專案得以傳承。

鯉城浮橋街道:傳承與弘揚並重 保護原生態閩南文化

彩婆舞蹈隊夜間練舞

社群設民俗民樂隊 發動群眾廣泛參與

夜幕低垂,華燈初上,浮橋街道田中社群的8名阿婆在社群老人活動中心的舞臺上,頭戴高頭髻帽,伴隨著音樂,雙肩上下有致地擺動、不時甩扇扭腰,動作誇張,詼諧逗趣,吸引了不少社群群眾駐足觀看。

“我們這叫彩婆舞,在閩南,俗稱‘家醜婆’‘媒婆醜’,由高甲戲的女丑(彩旦)演變而來。經過加工排練,吸取‘家醜婆’扮相和演技的精華,演化為彩婆。”今年66歲的洪麗美告訴記者,她練習彩婆舞已經有10多年,目前社群彩婆舞蹈隊有9名成員,平均年齡在68歲。

每週有一到兩個晚上,洪麗美和其他隊員會聚在一起排練彩婆舞,一練就是兩個小時。彩婆舞生動活潑,帶著濃郁的閩南風情,68歲的林江紅說,每年她們都會接到許多表演邀請,不久前她們就應邀前往廣西桂林,在當地舉辦的“紀念媽祖文化旅遊節”上表演咱厝人特色的彩婆舞,觀眾十分熱情,現場氣氛熱烈。

“社群除了彩婆舞蹈隊,還有一支什音隊,也是人才輩出,隊員吹拉彈唱樣樣俱全,也經常受邀外出表演。”田中社群宣委林淑珍說,社群兩支民俗民樂隊將閩南的民俗風情帶到省內外,進一步弘揚和推廣了原生態的閩南文化。

吳燦雙表示,近年來,街道採取“一社群一專案”的方式,發動轄區群眾參與傳承和保護閩南民俗文化。在挖掘整理閩南民俗舞蹈種類的過程中,浮橋街道的每個社群都承擔至少一個專案,由社群組織、街道協調、區文化館指導。

挖掘大量閩南民俗 打造文化精品節目

多年來,浮橋街道在挖掘、保護、傳承閩南民間舞蹈、民間吹打樂和民間習俗上不遺餘力。據介紹,該街道蒐集整理相關民俗文化專案,制定實施保護規劃。同時先後完成《浮橋志》編撰、《泉州市非物質文化遺產普查——鯉城區浮橋街道卷》編印,2015年又與福建省藝術研究院、泉州市閩南文化生態保護區領導小組聯合編制了浮橋街道文化生態保護專項規劃。其次搶救逐漸消失的民俗文化,1992年街道挖掘出了後來被授予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專案的“拍胸舞”,創辦了福建省首個閩南民俗藝術表演團體——泉州市閩南民俗文化筍江藝術團,共挖掘排練了近30個優秀閩南民俗傳統表演藝術節目,其中有國家級非遺專案“拍胸舞”“南音”,省級非遺專案“火鼎公婆”“踢球”“什音”“籠吹”“跳鼓”,市級非遺專案“車鼓陣”等形式豐富的閩南民間舞蹈、民間音樂。該藝術團的700餘名演員全部為社群群眾,他們利用業餘時間參與藝術團活動,傳承閩南民俗文化。

據統計,經過多年努力,截至目前,浮橋街道挖掘整理了15個種類136項非物質文化遺產,竭力保護和傳承閩南民俗文化。不僅如此,街道還組建泉州市閩南民俗文化筍江藝術團等20餘支藝術團體,將拍胸舞、火鼎公婆等近30個國家級、省級、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民俗節目傳播至全國乃至國際各大舞臺。(記者 王麗虹/文 林勁峰/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