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書法

未得一手好字,幸得一本好書——《書法課:字美在何處》

作者:由 仁仁閱 發表于 書法日期:2022-06-25

未字書法怎麼寫

在當今這個網際網路無比發達的時代,如果一個人能寫一手好字——不管是毛筆字,還是鋼筆字,想必周圍人一定都會投來羨慕的眼光。

與其他國家和民族的文字相比,漢字不僅是一種記錄語言的工具,在形式上,也有一種無與倫比的美感,演變為極具審美價值的藝術——中國書法。

這就是我今天要向您推薦的《書法課:字美在何處》。

未得一手好字,幸得一本好書——《書法課:字美在何處》

公元前221年,橫掃六合、一統天下的秦始皇嬴政,做出了書法史上一件劃時代的事情——“書同文”,他命令李斯創制小篆,然後在全國推行使用。

這就是書法五體中的老大——篆書。

相比於複雜難寫的大篆,小篆被簡化了很多,偏旁的位置固定,樣式劃一,線條嚴格對稱,排列整齊。

李斯的《泰山刻石》作為篆書的代表作品,是秦始皇巡遊泰山時立下的。

那麼,它到底美在何處呢?

首先李斯在用筆上,以逆鋒起筆,以回鋒收筆,粗細始終都是一樣的,就像“玉箸”,也就是玉做成的筷子一樣,非常漂亮齊整。

而在結體上,《泰山刻石》已有審美化傾向,點畫之間相對均勻,幾乎絕對對稱。一個字,一個字,秩序是如此井然,讓人不禁聯想到兩千多年前那恪守軍紀、如狼似虎的秦軍。

李斯的《泰山石刻》,被後世尊為“小篆之宗”,那種“遒肅意遠”之美,是今天的人所無法企及的,既意氣昂揚,有種俯視六合的雄大氣象;又整肅規嚴,像女子一樣沉靜。

唐代著名書法家李嗣真,稱讚李斯的小篆就像“千鈞強弩,萬石洪鐘”,這的確是中肯的評價。

以小篆為代表的篆書,其光輝隨著秦帝國的驟然覆滅,而迅速黯淡。為了便於快速書寫,隸書應運而生。

和篆書一樣,隸書也是由一個叫程邈的秦朝官吏,在總結和改造前人成果的基礎上創制而成的。

隸書化篆書的圓轉為方折,弧線變為直線,使得書寫效率大大提高。

隸書在隨後的漢代被髮揚光大——尤其是到了東漢,隸書寫法多達十四種流派,足見其興盛和繁榮。

《張遷碑》是漢代隸書中的代表之作。我們在欣賞這部書法作品時,會發現它有著許多漢隸共同的特點——“筆畫厚重質樸,骨力勁健,結體於平穩中見奇崛”。

未得一手好字,幸得一本好書——《書法課:字美在何處》

難能可貴的是,這塊碑在質實勁健中,有一種清氣,有一種大巧若拙的美,就像清水出芙蓉一般,這是書法創作者們,一直孜孜不倦追求的境界。

到了魏晉時期,從隸書中孕育出來的楷書終於自成一派,出現了像鍾繇、王羲之這樣的楷書大家。

梁代書學家庾肩吾評價鍾繇的書法“天然第一”——鍾繇寫的楷書,字與字之間並不對齊,有大有小,有長有短,錯落有致,率意而為,充滿一種“絢爛之極,復歸於質樸”的意趣,渾然天成。

王羲之和鍾繇一起,在中國書法史上,並稱為“鐘王”——他的名氣實在是太大了。

除了擅長行書和草書外,王羲之在楷書上,也有極高的造詣。

王羲之雖然是鍾繇的徒子徒孫,但他並沒有完全走前輩的老路子,而是有自己的創新——我們從他的楷書代表作《樂毅論》中,就可以深深感受到這一點。

和鍾繇的楷書多扁多方的特點相比,王羲之的字更多的是豎直形和長方形,就像亭亭玉立的少女;再加上許多撇、捺的舒展自如,使得他的楷書就如同春天裡的柳枝一般,飄逸飛動,彷彿隨時可以因風而舞。

後世許多書法家,都從王羲之的楷書這座“大寶庫”裡汲取營養,再融入個人的性情,從而形成了自己的風格。

王羲之的確是當之無愧的“書聖”。

楷書雖然工整,辨識度高,但是不容易快速書寫——在這一點上,行書有很大優勢,而且方便識讀。

行書是由東漢末年的書法家劉德升,在總結前人基礎上,整理創制的。我們前面提到的鐘繇,也曾師從劉德升門下,學習行書。

行書在東晉時期,達到鼎盛階段。晉人的行書灑脫、平淡、簡約——尤其是王羲之,以一篇洋洋灑灑的《蘭亭集序》,獨步中國書法史。

未得一手好字,幸得一本好書——《書法課:字美在何處》

而到了宋代,行書又迎來另一座高峰,出現了像蘇軾、黃庭堅、米芾和蔡襄這樣的大書法家,人稱“宋四家”,他們都非常擅長行書。

在這四個人中,如果要論行書的筆法,米芾顯然是最精到的一個。

米芾說蔡襄是勒字,黃庭堅是描字,蘇軾是畫字,而自己呢?則是刷字——沉著下筆,痛快寫字!

米芾將行書用筆的豐富多變性,推向了極致;將自己的個人性情,酣暢淋漓地表現出來。

如果我們欣賞他的《清和帖》、《值雨帖》,就會發現,沒有一個字是重複和雷同的——這一點,恐怕連王羲之也要甘拜下風。

這體現了米芾——這個極具個性的書法家,精湛的技法、豐富的表現力和無限的創造力。

我們最後要說的是草書。

秦朝到漢朝的過渡階段,天下大亂,當時通行的篆書和隸書,由於書寫很費時間,無法適應戰場“兵貴神速”的需要。於是,書寫者們在書寫時就“行筆草率,簡省點畫”,由此產生了草書。

東吳大將陸遜之孫陸機,天縱英才,不僅詩寫得好,而且擅長書法,留下了現存最早的書法家墨跡——《平復帖》。

未得一手好字,幸得一本好書——《書法課:字美在何處》

作為一幅傑出的草書作品,《平復帖》結字微微向右上仰,筆勢上下綿延,有一種流水下注的態勢,給人一種流動感,就像風行草上,來無影,去無蹤,神出鬼沒。

我們可以把《平復帖》比作這樣一個場景——它就像初春的農田,長著一些稀稀拉拉、半大不大的莊稼,會不時地被還帶著幾分寒意的風,吹得東搖西擺。

清代文學家吳升,曾這樣評價《平復帖》:“若篆若隸,筆法奇崛。”

看來,千載之下,陸機還是有知音的。

中國書法藝術博大精深,我們不妨把中國書法的五種字型,比作我們的人生階段:

篆書就像人的嬰兒時期,屬於草創期,懵懵懂懂,具有極高的塑造性。

隸書就像人的少年階段,屬於自覺期,覺知萬物,開始有意識地追求美。

楷書就像人的青年階段,屬於蓬勃期,雄姿英發,充滿著昂揚向上的力量。

行書就像人的中年階段,屬於高峰期,日臻成熟,一舉一動盡顯睿智和精幹。

而草書就像人的晚年階段,屬於圓滿期,已臻至化境,飛花摘葉,皆可傷人,不再受條條框框的束縛。

所以有人說,練習書法,其實就是在磨鍊自己的心性——這話不無道理。

就算我們沒空練習書法,也可在欣賞書法作品時,有所收穫。

那麼,怎麼欣賞書法作品呢?

我們不僅要看到字的點劃、結構、章法,還要了解作者的個人性情、人生經歷與時代環境的影響,這樣才能更好地領略書法作品的神采和意蘊,豐富自己的人文素養。

(本文圖片來源於網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