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書法

什麼叫金石遺文?這篇文章告訴你什麼叫金石遺文,什麼叫金石遺文?

作者:由 龍升尺木 發表于 書法日期:2021-06-07

什麼叫金石遺文

什麼叫金石遺文?這篇文章告訴你什麼叫金石遺文,什麼叫金石遺文?

這次講講關於名號的來歷以及古禮的規矩。我們春節搞活動,彩頭就有改名卡和表字建議。裡面解釋了為啥是建議。我可沒資格隨便給自留地的朋友起表字。O(∩_∩)O哈哈~。

一。名以自謙,字以尊人。

《禮記檀弓》:“幼名,冠字”

生三月而名之,十歲之前有乳名,二十歲之前有訓名。

男二十冠而有字,女十五笄而有字。

三月之名是本名。

本名,乳名,訓名,表字,乃至號最好不要自己起,不能自異即是不自彰的規矩在名號下的體現。名字必是尊長命之才有效果。即便是請懂行起的,也一定要德高,壽長,位尊之長者賜之才好。

1。名者,命也,以口令之也,生而三月名之也。名是長輩對於孩子一生的“命令”。很多時候是描述定義新生命的特點。但更多就是期望和方向。最先出現的時候,名是生靈可以傳播的一部分實體,名實一致之故,這是一切生靈共尊的原理。所以在很多文明裡名是有神聖意義的。所謂神聖的意義是真實之意。而異類換形之後,不要稱呼他們的原來的屬種,那是對他們的一種傷害。所以知道而不說,才會有保護作用。但大家記住,你無故說這些,就會結下仇怨。即便沒有傷害,但也會招人嫌棄。所以,尤其道士不可以亂講話。

什麼叫金石遺文?這篇文章告訴你什麼叫金石遺文,什麼叫金石遺文?

精靈女王在所謂“黑化”驅逐索倫的時候用稱呼的就是XX的奴僕。而不是用他的名字。大體大家應該知道我說的是啥意思了吧。但不用擔心,一般人根本沒有這個必要。我們就是藉著通俗影視講個古,講點道理。^_^。大家不要總往自己身上安啊。只不過這些規矩,這些用法不光是我們的認知啦。影視作品反映的文化背景中總有點有些沾邊的小細節。

金角大王的葫蘆其實也是類似採氣的辦法。這種本事能力到了並非全無可能。

什麼叫金石遺文?這篇文章告訴你什麼叫金石遺文,什麼叫金石遺文?

本篇就是聊聊這些古老規矩的。這樣有一天學道遇見各種名號避諱,才大體知道是什麼原因。而有些根本就沒傳出去過的。

言歸正傳。後來出現的姓氏,姓是血緣的關係,氏是有功有德有單獨領地的同姓之分支。加在一起,就是姓名的出現。古代只有貴族有姓氏。到了三代西周,名的真實神聖的意義逐漸被禮教視角下替,演化成禮節的重要範疇。名以命質,字以表德。貶之用名,褒之用字。直接用名,必是言其質。這是種最沒禮貌的用法。只有尊對卑是可行的。而且王不可以對上卿世婦稱名以示尊重。據說如果想罵活著的諸侯,只要稱其名就可以了。^_^。而策名除名是原來賞罰的一種,可想而知這是多麼嚴重的事情了。稱名,必是上對下,才可以名(命之)。君對臣,父對子,師對徒。反之,絕對不敢稱名,也不敢重字乃至重音。也就是所謂的避諱。不敢相擾也。這是對尊長的尊重延伸出對其身體一部分的尊重。

什麼叫金石遺文?這篇文章告訴你什麼叫金石遺文,什麼叫金石遺文?

2。《儀禮》中講:“冠而字之,敬其名也”。二十而冠,有為人父之道,故朋友不得再以乳名訓名稱之。除非尊長否則不能再稱名。冠禮之時,會有長輩起表字。這時冠禮而成人,能任事則會得到應有完整的基本尊重了。字不能自取。同輩以表字互相稱呼。表字是表其德業。沒有自己誇自己的道理,所以字也不能用來自稱。後來字更多是對名的解釋補充等等。一般諡號是活著時候的表字的死亡版。所以下對上或者平輩平級一般都稱謂諡號的。只有上對下才不會用諡號稱謂。具體名字怎麼起是有規矩的,我們就不普及啥古代姓名學啦。現在的都是金木水火土平衡居多。這大都是後來宋明術數搞出來的說法。流變到現在各路大溼手裡出現的搞笑情況,其實有些很無厘頭的。漢唐四柱都還不用呢。子平先生開始才有四柱。所以根本不是現在流行的這種起名方式的。很多人其實不明白啥叫緯學,所以經常鬧笑話。現在那些稀奇古怪為了湊五行的怪名字經常叫我笑的喘不上氣來。^_^。還有些基本是不瞭解古代禮儀的名字,也會有些問題。上次有朋友為了給孩子湊個五行,差點起了代表喪禮的名,還好我看到攔住了,不然那真是不太好,不如叫個土氣點好呢。

什麼叫金石遺文?這篇文章告訴你什麼叫金石遺文,什麼叫金石遺文?

3。在禮儀發展中,自謙而尊他是古人崇尚的標準,故

自稱用名;稱人用字

,以表字示尊重其德。所以同窗朋友之間,以表字互相稱呼的。對於別人尊重要,自稱時候用名,或者代稱謙稱。無論是哪種,絕不能自稱表字,那就是自誇啦。

對先輩稱表字雅號而非名也成了一種規矩。最起碼在儒道兩家內部這個規矩沒有變過。有混小子敢直接稱呼師長先賢名諱的,就是犯規矩的。輕慢玩笑之,則有忤逆之嫌。嚴重的直接減算開革也不是沒有的。所以看到那些沒大沒小的,口中全無規矩忌諱必然不是道門弟子。現在根本不講究了。現代人之無禮,其實導致了很多辦法都沒法子用了。或者兩者交替下降才對。

古人對於名的敬重是今人難以想象的。所以非常忌諱各種弄名之事。其中尤以指名道姓,排序弄事最為厭惡。好似江湖百曉生那種也一樣是古人看來的缺德表現。在古代敢於排名倫次必然是遠超被排之人地位的才可以。所以等閒絕不敢排名論次,因為正序之事是王者教化體系中的第一要事。世人不知這種弄名好事之徒在古代會被咋處理的哈,^_^。遇到厲害的,直接判個誅心,要斬立決的。嘿嘿。現在都是小說看多了,自以為是,點評人物,其實無非是彰顯自身而已。常人有此過我們也管不了,但若是修道,這是大忌。謹言慎行總是要的。這是個娛樂至死,賣弄口舌的年代,為了錢,為了出名,啥都肯幹,說是惡俗並不誇張。所以各種無禮之輩充斥在各處啦。其實根本不著調的。關鍵更是不以為恥,反以為榮。民風民志決定了國運。沒有一個正確的民風。這民智開不開真的沒所謂。

社會上咋樣先不管,但就以道門來說吧。拜師沒規矩,無非是給師門丟臉,敗壞師門乾貨。因為名不副實就會造成以名壞實的事情。所以,道門還真的以規矩判定某些事情的。沒有規矩就不算數的。各路吹牛大溼必然沒有禮貌。直呼先賢名諱者基本都是這類^_^。當然有禮貌也可能是假貨。但沒有禮貌肯定假的。誠於中,必形於外。禮貌要真的由內而外才管用,而不是簡單的形式主義啦。

什麼叫金石遺文?這篇文章告訴你什麼叫金石遺文,什麼叫金石遺文?

二。號不以攘得

1。時純熙矣。

號乃德行久著,尊崇之美稱。號是字的升級版。字若是燭火星光,號就是太陽。《春秋繁露》曰:號者,效天地者也。可為天下共尊之稱謂。是不論尊卑都可以念頌稱呼的通用稱謂。所以漢末以前有號的人很少。凡號,必德備尊極。名號者,達於天意也。自己給自己起名號,就當於自己說自己達於天意。所以那時候氛圍下很少有自號的。^_^《周禮。宗伯。大祝》:“掌六祝之辭,。。。掌六祈之示,。。。作六辭以通上下。。。辨六號,一曰神號,二曰鬼號,三曰示號,四曰牲號,五曰粢號,六曰幣號。。。。辨九祭。。。”六號是祭祀時候,涉及六種存在的美稱。辭章之學是通神之學,本來就出自巫祝祭祀。號也是這樣背景下出現的。當在祭祀中有重要地位了,才可以有號。號本身就是大聲宣頌之意。這六號,不管是前三:神鬼象,還是後三:牲谷帛都代表著祭祀中氣物之德重,故有美號。是個非常講究的事情,同樣在引申到人物名號上,能舉行祭祀的都是有德之爵。名號就演變成德行久立,才會有所賜號的。所謂不攘而得也。不強求加於己身也。一樣不是自己起的。號多是表的德行安止久立的。比起字來,更需要時間的積澱。在漢晉時期有號的人依然很少。因為老規矩還在。後來唐代開始興起自起別號。到了宋元幾乎是人人皆有號。其實僭越流俗之事。德行不足,沒事給自己號這個號那個,在周秦兩漢之際,會被認為丟人事的。當然戰國有些沒羞的諸侯亂世也是有自己來的。那些真的不能當真。

什麼叫金石遺文?這篇文章告訴你什麼叫金石遺文,什麼叫金石遺文?

2。僭越流俗

隋唐以來,號的用法發生了變化,不按規矩來的人越來越多,逐漸隨意也成趨勢。到了宋明文人手裡已經把號發展成一種消遣,稍微有點啥就要給自己起個不同的號啦。所以經常是一個人好多號。不過一般有點底蘊的都不敢在年輕時候就給自己起號的。基本都還尊循幼而名之,壯而字之,老而號之的規矩。當然他們那個時代四五十歲就算老了吧。^_^怎麼自己給自己起號,是宋明以來的文人的一大愛好,寫了不少東西,估計大都是自說自話。願意臭美的同學可以找來看看。無德立號,自是自彰罷了。在我們看來是附庸風雅,不推薦哈。這種流俗其實也影響到道門規矩。而當你破壞規矩的時候,原本規矩所賦予的能力也就隨之消逝。丟了西瓜撿芝麻。只不過浮躁淺薄必然不重其實。

什麼叫金石遺文?這篇文章告訴你什麼叫金石遺文,什麼叫金石遺文?

3。道門定製

道門是恪守古代規矩的,尤其是在修行上面,修行必然要修德。很多朋友總覺得自己這好那好,咋就沒法真正修道?其實第一步就沒做好過,因為今人不知道基本禮貌,禮節就是道理,沒基本規矩,敗德而不自知的情況太多了。無禮無德,那麼按規矩行事的人是沒法搭理你的。這完全不是歧視,只算是我們自我約束。我們修行需要選擇環境。那麼交往的人際環境也是其中很很重要的一環。誤交損友,以致修行敗壞的事情歷史上很常見的。擇友論交其實也是有專門的規矩的。

什麼叫金石遺文?這篇文章告訴你什麼叫金石遺文,什麼叫金石遺文?

道號,也就是XX子之類,而不是字輩道名,法名。子最差也是先生的意思。也是遵循上述規矩的。沒有那個德行,修行沒到那份上根本不許有道號。無學無功無德無道,哪有自稱什麼子,什麼先生的?每次看到自稱啥子啥先生的再講國學,我心裡的表情大家可以想象一下。已經不是自吹,而是文盲。當然現在人都不懂得這個規矩道理,不知者不怪,沒有入道也不用太過在意我這番話的,我只是講明古代的規矩。道門內外分的很清楚,不入門都不在視野之內。也沒人去說你。

什麼叫金石遺文?這篇文章告訴你什麼叫金石遺文,什麼叫金石遺文?

真正的道門規矩禮貌是第一步就要學的。若是狂妄到自己管自己叫什麼子,什麼先生,必定有點問題。沒規矩沒禮貌必是自大難以制情陰之輩,所以壓根就是那啥唄。^_^

什麼叫金石遺文?這篇文章告訴你什麼叫金石遺文,什麼叫金石遺文?

我經常和學生們講一句話,很多要求不是你願意不願意的問題,也不是現實侷限的問題,自然天道的限制可不管這些私人理由,你做到了就有,做不到就沒有。只有克服困難,努力做到才可以。千萬別學那些自以為是,師心自用的人。他們無非是自己在心識上欺騙自己。真正到時候,該怎麼樣就怎麼樣,竹籃打水說的就是這類人啦。但現代人沒規矩已經成了常態,沒有良好的習慣,根本沒法在這條路上走長久。我最擔心我的學生們的就是這點。積習難改,事倍功半。時間都是一點點浪費掉的,歲數過大,基本很難改掉以前的惡習了。所以學禮學點規矩,趁早吧。基礎和方向才是最要緊的。從簡單深入才是上策。而不是一下子越多越好,貪多則惑。惑則臨事不知取捨,或者取捨出錯,道途歧路,難以存進。

現代人的習慣,現代人自以為的正確,現代人的道德高地,現代人的邏輯,現代人的世界觀,在道門一點都不好使。有些不是不可以應時而化的,但核心卻沒法化。化了就不是了。莊子所云外化內不化是也。與時俱進的前提一定是有萬古不易之道。

什麼叫金石遺文?這篇文章告訴你什麼叫金石遺文,什麼叫金石遺文?

4。居士斯文

至於怎麼上號,每個時代規矩不一樣的。道門早有定製。這裡不做深入了。我最近聽到一件搞笑的事,就拿來舉個例子哈,^_^。

六一居士是歐陽先生晚年半致仕後的別號。王半山變法,醉翁不同意,不在朝為太保樞密,改放知府後自嘲自得之號。

有客問六一者何?答曰:“藏書一萬卷,集錄三代以來金石遺文一千卷,有琴一張,有棋一局,而常置酒一壺。”客人問這才是五一啊,六一呢?永叔先生笑答到:“以吾一翁,老於此五物之間,是豈不為六一乎?”

歷代文人別號居士者多也,但卻和宗教沒關係。居士者,隱居不仕之士也。

《禮記。玉藻》雲:居士錦帶,弟子編帶。。。。”《韓非子·外儲說左》說:“齊有居士田仲者,宋人屈谷見之,曰:谷聞先生之義,不恃仰人而食。”又說:“居學之士,國無事不用力,有難不被甲……人主奚得於居學之士哉!”

顯而易見,居士是居學不仕,氣節道德兼備之士。

所以鄭先生解到:“居士者,道藝處士也。”這裡的處士是不仕之意。而非後來的隋唐的童身之意。道藝者,學養道德也。古稱居士者,必先為士,士必有學有德,然後隱居不受朝廷俸祿才可以稱為居士的。所以很多大儒文化名人致仕下野後都以居士自稱。後來佛教譯經拿來用,自標有德不仕,這也就罷了。後來到了近代現代,很多實在沒啥學問的大溼滿嘴跑火車或者故意拿著古代文人以居士為號說事,說他們都信佛,矇騙老百姓。^_^。那天就有道友給我講,又有大溼拿著六一居士這個居士說事啦。^_^。呵呵。豈不知六一居士永叔先生這樣的大儒是力主滅佛的,而且是要徹底的那種,所以鬧了個大笑話啦。

什麼叫金石遺文?這篇文章告訴你什麼叫金石遺文,什麼叫金石遺文?

宗教傳銷者們為了自抬身份,傳銷手段有時真的叫人哭笑不得。所以才會引起各種反彈。比如這類,為了不事生產還能吃白食,只好把風骨高峻的居士化成不如出家的跪T爛泥般的存在。無非了自抬身份。在公眾心理上做文章,善於置換名相,總要壓人一頭的妄自尊大恰恰來源於深切刻骨的自卑感。他們承自身毒,被婆羅門傾軋難以立足長久,這一切造就了沙門外道刻骨的宗教性,這是一覽無遺的。為了在那個宗教騙術極為發達的環境中生存,在基因裡鑄就了太多這種宗教性的獨尊成份,一旦土壤合適就會各種爆發出來。最後弄得今世不學無術,毫無氣節的各種烏煙瘴氣之輩都自號居士。糟蹋了居士之美意。

用了寺廟,就改了寺廟的含義;用了居士,就改了居士的含義;用了性就改了性的含義;用了節日,就改了節日的意義,都成外國人的生日。用啥就改啥,就是心識為本,自我為中心,毫無敬意,為了自己的所謂解脫,把祖宗文明賣掉,一點怨言也沒有啊,真是。。。。他們都意識不到這點了,生活在虛假的洗腦中。反正都是因緣和合,不用顧忌什麼才是這種現象的本質。無常無我就可以隨意造作的隱秘思維在這些人心中紮下了根。沒有規矩限制的佛教就是波大爺之道。

其實若是心存敬意,兩不相干,不侵蝕我們文明本意,根本沒人會闢之,這也是為啥一開始佛教進來的時候大都是歡迎的。但後來其教妄自尊大,反客為主,為了達到自己的目的,各種編造,各種無孔不入,令人反感罷了。清代樸學興起,對三教合一的宋明儒學批判時,有些先生批評佛學的時候,就歸納成四個字:有辱斯文。仔細想想,一語雙關,甚是貼切這四字本意。這種有禮有節的鄙夷,深刻的打臉,隱晦的控訴,不學到一定程度是聽不出來的。^_^。他們置換文意,破敗文明相當成功,弄得淺學後輩被誤導到大坑裡。被人賣了還要替人數錢。嘿嘿。有識者不從左道也是再正常不過的事情啦。

什麼叫金石遺文?這篇文章告訴你什麼叫金石遺文,什麼叫金石遺文?

真想弄明白典籍講的是啥,還得從頭學,深學,別攪合。不然就是霧裡看花,盲人摸象,本來就山高路遠,迷霧重重,再被歪門邪道一味忽悠,自大亂情,那掉進無底深淵,再也爬不上來了。當然這樣的在哪個時代都是絕大多數。所以金闕階下,冷冷清清。道山之上,人影邈邈。歲行山下,天真回望,吾道將興,年輕學子初涉居多,還有希望,所以會掰開揉碎了給大家講很多問題。可惜大家並不知道這些東西多寶貴,對以後山路多重要吧。以此,能走到一定程度,自然可以和而不同,才有和異種文明切磋提高的可能。不然就是攪合了。

還是那句話,修身為本,只有自己做好了,自己修行不輟,才有可能傳承我們這所剩不多的文明。總要給後人留下點乾貨才是。

什麼叫金石遺文?這篇文章告訴你什麼叫金石遺文,什麼叫金石遺文?

三。置

以表位。

署,本是官署之意,署名主要是表達身份的一種形式,這又是另外套路了。前提:一是需要區別,二是也得有身份可以區別才可以。^_^。所以並不是什麼人都能署名。簡述幾個要點吧:

1。周秦之間的通例是書籍文作不署名。因為繼承三代的官學的傳統,學問只有官學,在公不在私,天下只有一個學問主體,大家無非都是發明之,無私名可置。

2。諸子私學興起,百家爭鳴,為了分辨不同的學說,基本是以姓氏冠之。門徒整理闡發的都歸在師名之下。這個傳統一直延續到漢代,比如詩有四傳,春秋有五傳,都是以姓氏地域冠之。魏晉一樣有部分人遵照這個規矩,但經學末期已經開始署姓名了。但大都是不是自署,而是後人署之。比如王輔嗣的《周易注》就是後人署之。這點在敦煌寫本里還可以得到佐證。

什麼叫金石遺文?這篇文章告訴你什麼叫金石遺文,什麼叫金石遺文?

3。署名實際上是伴隨自我意識的加重而彰顯的,為了區別,為了表達自己的不同才出現的。所以從無至有,由簡至繁,由他署變成自署。隋唐之後的中國,因為一些原因,自我意識的凸顯成了時代的主題,那麼署名就大都開始自署了。

4。署名需要看是什麼文字,在什麼場合,以及作者的身份。裡面的講究實在太多了。簡單來說:詩辭變化最多,以姓名,表字,名號,官職,自署他署等等都可以的,也是最隨意;賦論說等文體最簡單,姓名即可;而四書典籍在早期寫本年代都是有固定格式的;官文則最長,必是官職全稱加上姓名;而大量的碑銘贊墓誌行狀等等都是按照官家的詔誥奏疏的來的,經常是要列出全部官銜的;道教疏文章表就是沿用這些的基礎上發展出來的。裡面也有其他的講究。

5。宋代以來,印刷術普及,署名之事其實多有混淆。詩文四部之間沒有太多的區別了。具體的需要很具體的分析才可以知道。比如說道教類,宋元明清出了很多乩文。看署名就大概知道是啥年代,啥種情況,經常錯有假託之人署名的方式看出來他自身的真正年代啦。^_^。再一看粗鄙文辭,道理不精,必是假冒的。明清以來託名呂祖豐祖的最多了。乾貨很少,參雜了太多的地溝油,反正我是禁止我學生讀的。明白署名之事是研究古典,考證文獻必須有的基本知識,尤為學界以及書畫碑刻研究者所重視。這些都不是啥新鮮的東西啦。^_^

什麼叫金石遺文?這篇文章告訴你什麼叫金石遺文,什麼叫金石遺文?

四,文質以敬德

古人對於名字號的認識是有內在邏輯的,名是燈絲,字是燈光,號則是人工太陽。署名的態度則與此是有所異同。但德重禮敬是核心。越早的年代,述而不作,不留名字越是美德。被褐懷玉,國之利器不可以示人。真正的乾貨不會露出來半點的。^_^。

不要整天臭美,吹自己有啥的,自己多了不起,這些正好和古人美德相左。我有個學生,或者說我這幾個學生都是容易自滿驕傲的同學,聰明都是夠了,但自滿的表現方式簡直是五花八門。各種懶,各種情緒,各種稀奇古怪往往都是來自於自己已經覺察不到的自滿自彰。我教他們的時候,最費力的就是這件事。並不是他們和現在人比有多驕傲,而是古代人的要求和現代人差的很遠。他們在現代人裡都還可以的。但這和真正的標準差的太遠。

什麼叫金石遺文?這篇文章告訴你什麼叫金石遺文,什麼叫金石遺文?

現代人恰恰有一說十,打腫臉充胖子,以名得利。但好名必傷德,修道必然不能好名。否則無德小人豈能撥雲見日?現代人若是沒有和現代的各種惡俗風氣切割的勇氣,是不要幻想有什麼道可修的。還是看點YY小說就好了。修道這事特別現實,特別艱苦,不但是外在的,更是內在和世俗風氣侵染鬥爭上的。整天打遊戲,看YY小說,SY,荒廢時間,自伐身體,哪有功夫哪有基本條件參修呢?真的要改很多習慣才可以。我們基本都是說實話,牛脾氣,直言其非,不會顧及俗情臉面。所以不如哄人者賣好,嚇人者得利罷了。不是我等所求自然無所謂,原本得叫人哄著才會開心,被人嚇著才會尊敬的人都不是登山這塊料,所以這也是一種刷人的好辦法啦。

但對於普通人,普通的道教信徒,那其實問題不大,畢竟只是一種信仰,養養生,念念經,有個寄託,偶爾神叨叨一下就可以了。^_^。不守這些規矩,我們也不會見怪。畢竟內外有別。

上面主要還是給有志遠行的小朋友寫的

,因為還來得及。其餘大家品品味道就算了。不用太嚴格要求自己啦,時代就是這樣的時代啦。食古不化,必然憋屈。沒有必要為了一個機率很小的目標去難為自己。還是現實一些更妥帖。儘量有點禮貌已經是不得了的事啦。^_^。但若不覺得憋屈,那就是道材了。^_^

瞭解古人姓氏名字號署的關係,再讀典籍文賦詩詞,梳理文章脈絡,考察修行流轉就會清楚一些問題。尤其後面讀道教典籍,等於是這些基礎知識的高階應用,很多神名尊號應號也就明白了。比如前面玉皇名號等等都是建立在這類基礎知識上的。現在道教不重根基,不重傳統基礎,所以連最基本的東西都搞不清楚才會亂成一鍋粥。想要華夏文明興盛,不是一上來就吹牛註解道德經,不是一上來有啥符密,不是一上來就弄什麼吹拉彈唱,而是從基礎知識補起。好高騖遠,易墜左道。若是連初級經誥都讀不明白的,何談士,何稱道?所以我們還是要學習這塊內容的,這是我們文明的一部分。^_^

什麼叫金石遺文?這篇文章告訴你什麼叫金石遺文,什麼叫金石遺文?

最後,給大家總結一下簡單的關於名字名號的幾點規矩,願意遵守的就遵守,不願意也無所謂哈:

1。不要自取本名及表字。可以請尊長代命。

2。不要自稱表字。可以自稱名,或者餘予愚在下,或者乾脆稱我就好了。自稱表字一般在網上也不適合。

3。不要稱長輩先賢名諱。非要提及,必要加上名諱,或是上下,分開念,再或者後面加上先生等尊稱。

4。不要在德業久立之前立名號。

5。不要好事亂排名,言人長短,以彰顯己能。

6。若是全真未曾出家的弟子,最好不要自稱居士,可以說俗家弟子就好。到處奔波掙命不能稱居,學德未成,不能稱士,自稱居士,必傷德行。

7。不要附庸風雅自取名號。深藏身與名,重實則仁,守根則道。當然這是古代規矩,現在人無非就是宗教性的需求多些,也不是為了德行修行,那這些可以忽略不計。瞭解有這麼回事就好了。^_^。文意演變固然有,但有些東西是寫定的,真正古老的規矩從來沒有變過。根本不會以現代人的自我感覺良好為轉移。我該講的講了。^_^。剩下就是個人取捨。

對於在網上各種交流,雖然皆以同輩論之,但保持最起碼的同輩禮貌也是應有之義。不要沒事就掛人名,這樣只能被斷為無禮啦。看似掛人互撕可以出口氣,增加看熱鬧的,可以增加點選,可以掙錢當網紅,但長遠的看,這種行為,這種浮華改變的是自身的修養德行,拿德行換名利,是最愚蠢的事情,使自己變得淺薄浮躁,這些可不是用錢能換來的。言事不言人是公,言人就是私了。舉個例子也要隱去姓名才好。具體而微的行為決定了修養,而不在怎麼自我心理暗示。自我感覺再良好,也抵不過平時的惡習。平時的積累就是最後成功的唯一保證啦。所以過程比結果重要。沒有過程的結果必然不是你想要的。

什麼叫金石遺文?這篇文章告訴你什麼叫金石遺文,什麼叫金石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