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書法

一份頗有民國遺風的分家單

作者:由 保定田哥三隻眼 發表于 書法日期:2022-07-03

父母與子女分家單怎麼寫

現在社會里,家庭這個小單元,幾位老人守著一對小夫妻,分家就成了歷史名詞。事實上追溯到上個世紀,分家的事兒是經常遇到的,都有相對官樣文字,作為文書珍藏在家裡,跟宅基地文書一樣,以備查詢。

一份頗有民國遺風的分家單

有幸的是,我透過表兄找到了他們珍藏的當年外祖父親手寫分家單,基於祖上傳承,我外祖父的父親“輝八爺”在村裡算是個主事的——一輩子在村裡當了幾十年紅白喜事的總管,也經常主持分家。我外祖父也作為村裡少有的識字人,經常給人寫個分家單之類的文書,所以這份分家單雖然是寫於1959年,但是仍然帶有濃郁的民國遺風,文字半文半白,淺顯易懂,在套路和格式裡還有股子說教的味道。

之後的分家單多是由大隊、小隊會計兼做文書寫成的,還是鋼筆字型,直接用白話文了,所以說這樣的分家單也算是空前絕後了!

分家單的封面

一份頗有民國遺風的分家單

封面

注:標明立字據的時間,是分為幾戶,還有個環節就是有“公證”:經某某審查合格,而且還蓋了印章。這樣,以後就是經了官司,也算是一份證明文書了。

第一章節:開宗明義,擺事實,講原則

立字人某某某所生三子因:

食糧不足,家中不和;大家商議,自想生活;心意皆同,永不悔過。

祖先之宅,一分三所;地基不分,四至分妥;五型傢俱,分為三股;每人一份,開列於後;每人一張,作為證明;年久日深,永有保證。

一份頗有民國遺風的分家單

內頁

注:講明分家的緣由,所說“糧食不足,家中不和”是一種自謙的說法,當不得真,因為沒有人將家中矛盾寫在字面上,即使有私心,也不能寫在紙上,俗語說得好“千年的文字會說話”——這是一種約定俗成的規矩,把大家說不出來的心思簡單勾勒一下,省得以後犯口舌。

第二章節:講通道理,插入細節

又曰:人生在世,以孝為先;小靠父母,老靠兒男;不能做活,靠子吃穿;子敬父母,世上皆然;如果不孝,下輩迴圈;為人至孝,萬古流傳;人人皆知,古語人言;奉親所養,每人五天;三家輪流,莫講困難;日用花費,三家公攤;或餘或欠,隨時補添;大家統一,有言在先;姐妹來往,別說不便;一人隨父,多者公攤;有事來往,自己隨便。

一份頗有民國遺風的分家單

內頁

再接著講道理收尾

古人云:人將禮,樂為先;樹將枝,葉為圓;只要務正學好,世上哪有苦難。

注:這就有點家風、家訓的味道了,在講大道理的同時,巧妙地將以後出嫁的女兒來往問題擺到桌面兒上,寫成文字,以防不測,大家糾纏。

第三章節:正文

平權議定,大家統一

長門某某:所分莊窠……次子某某:所分莊窠……三子某某:所分莊窠……而後就是傢俱的分配了!

一份頗有民國遺風的分家單

內頁

注:莊窠(原來我們一直認為徐水西峪是山裡,這個詞兒是土語,見到文書才知道這是一個名詞),又稱“莊戶”,我們那一帶唸作“莊夥(讀四聲:貨)”,現在官方統統稱為宅基地及其附著建築物,在分家單中詳細地標註了方位和界限,這就是前文中所說的“四至”——也就是從哪兒到哪兒!在牆的歸屬一欄還要提到“滴水”一尺或是五寸。當然房屋的歸屬也得分清註明。

在傢俱一欄中,則是大到板櫃,小到飯盆、掃帚、鐮刀……一一寫明。

第四章節:顯示分單的公正性

一份頗有民國遺風的分家單

尾頁

最後則是註明分家人若干,除了村中官場上的代表人物,再就是本家或親戚中的長輩、平輩等人(需要註明身份)。這些人或是蓋上手章、或是摁上手印。

如此這般,一份完整的分家單就完成了!

後記:我的外祖父劉邵增,字懷德,號老槐,1903年生於徐水德山的一個耕讀人家,其祖父芥三先生曾中清代秀才,其父劉殿中號稱“輝八爺”,曾在村裡主事多年。受家風薰陶,外祖父喜詩文繪畫,特立獨行,生前常為村裡鄉親撰寫文書。外祖父去世的時間是1975年,當時我剛上小學,少見其生前文字,這份分家單算是比較完整的文字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