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書法

兼具歷史感與寫意,紀錄片《嶽麓書院》打造沉浸式美學正規化

作者:由 齊魯壹點 發表于 書法日期:2022-07-03

歷史學中正規化化是什麼意思

齊魯晚報·齊魯壹點記者 劉雨涵

嶽麓書院,不僅僅是一個書院,而是湖湘文化的一個根基,中國文脈的一個符號。近期,湖南衛視推出大型歷史人文紀錄片《嶽麓書院》,將這張湖湘文化名片傳遞開來。9月22日晚紀錄片《嶽麓書院》首播,這是湖南衛視2021年730檔首播城市組份額最高的專案。當晚,這部紀錄片就登上了微博熱搜。首播後,主話題詞#紀錄片嶽麓書院# 閱讀量超2500萬。在短影片平臺抖音中,播放量達98。6萬。

歷經“七年醞釀、十月懷胎、一朝分娩”,紀錄片《嶽麓書院》是如何發掘道南正脈、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把它做一個創造性的轉化、創新性的發展呢?

兼具歷史感與寫意,紀錄片《嶽麓書院》打造沉浸式美學正規化

以人為線 脈絡清晰

兼具宏觀視野與細膩表達

“惟楚有材,於斯為盛”。這是嶽麓書院大門的一幅集句聯,也是湖湘文化的靈魂。

曾經的書院,孕育了耕讀傳家的重教文脈。與此同時,湖南廣為人知的——不忘“心憂天下”的情懷,具有“敢為人先”的膽識,常懷“經世致用”的智慧,永葆“堅韌不拔”的意志,皆與書院文化相生相長。

紀錄片《嶽麓書院》溯源道南正脈,選取書院發展過程中的各時期關鍵人物作為切入口,探析書院在時代風雲變幻背景下的興衰演變,從而串聯和勾勒中華文明在歷史演進中的脈絡,梳理出中國文脈的源流和湖湘文化的延續。

宏觀的視野下,紀錄片《嶽麓書院》以“人”的視角回到一個個歷史現場,細膩解讀推動千年文脈傳承的那些人物背後的故事。第一集“源流”開始便是以五代期間二僧辦學為始,兩個出家人在亂世中搜集經籍,運入嶽麓之中,為文人開闢清淨的讀書之地。二人對於讀書人的善意,開啟這座書院的濫觴。

兼具歷史感與寫意,紀錄片《嶽麓書院》打造沉浸式美學正規化

嶽麓書院這股“清泉”正式匯入歷史洪流。朱洞、李允則不問回報,將這一民間之地發展為嶽麓書院。周式堅持讀書的純粹,不提倡與功名利祿掛鉤,贏得了宋真宗的青睞,為書院得到了一掛便是千年的御筆門額。張栻“傳道濟民”之論,與朱熹在此論學,開闢了“會講”之道,展現了中華學術相容幷蓄之風,自由與包容。

在人的故事裡,以高度凝練的場景模擬、生動的角色演繹,對歷史人物進行重塑,既具有故事的觀賞性,也保留了紀錄的真實感。這些“歷史人物”生動的表情、神態、肢體語言等等都成了與觀眾情感溝通的橋樑,人物的細膩表達為史書記載中原本抽象蒼白的人和事注入血肉,沉重的歷史也變得充盈豐富起來。

寫意美學傳千年書院神韻

電影級視聽質感

中國傳統美學,講究寫意與留白。紀錄片《嶽麓書院》遵循著中國傳統藝術的寫意美學原則,在有限的影像畫面中追尋無限的韻意。沒有複雜的置景,多是透過簡單的佈景來營造意境,以意象化的鏡頭語言,帶出有餘韻、有留白的呈現方式,給予觀眾更多回味、思考的空間。

如第一集“源流”,二僧在亂世中遠渡來到嶽麓山上,為讀書人開闢清淨之地,鏡頭簡單以一個孤舟漂泊於浩渺江水中,孤寂迷茫感隨著畫面流瀉而出。讓人感慨:亂世之中,人如浮萍,隨著一葉無定之舟,到底要“漂”到哪裡,才能安定下來?

兼具歷史感與寫意,紀錄片《嶽麓書院》打造沉浸式美學正規化

朱熹失去“知己”張栻,一個人於林中撫琴,高山巍巍,流水潺潺,再難覓知音。下一個鏡頭是林中孤鳥立於浩蕩江中,畫面光影暗淡下來,顯示出朱熹此時的心境也是黯淡沉悶的。

紀錄片《嶽麓書院》追求藝術和美學的呈現,古典風格的暖色調、頂級的構圖與光影,如詩如畫,同時鏡頭將人物的行為、情態放慢呈現,徐徐緩緩的敘事畫面傳達出書院千年歷史的莊嚴和典雅,營造出一種古韻悠長的史詩氛圍。獨具一格的“中國美”,配以4K超高畫質電影畫質,給觀眾帶去一場沉浸式的視聽盛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