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書法

臨帖的過程中,你是否感知到"三種狀態"?

作者:由 書法密碼 發表于 書法日期:2022-07-04

摹形是什麼

作者:朱丙夫

很多人在學習書法時常常感到苦悶,而書法導師講得最多的是臨帖,由於時間限制,對臨帖也很難細述。

現綜合古代書家、當代成功書家及書法理論家意見,略談一二。

一、“書中有我無人”

這是臨帖的第一種狀態,即朦朧的原始狀態。

初臨帖,首先要解決的是“書中無我”,而不是“有我無人”。面對一本古帖,一位初學者拿起筆無論你如何認真地去臨寫,總有或多或少的自己書寫習慣。

這就是我們常說的“不能入帖”的“有我無人”狀態。克服不能入帖的唯一途徑,就是需要長期讀帖和臨帖。

可是,初臨者往往有我而無人。

臨帖的過程中,你是否感知到

圖一/韋斯琴臨《洛神賦》

清朝康有為說:“學書者必先摹仿,不得古人形質,無以得其性情也。”人們又常說:“摹得其形,臨得其神。”所以臨與摹是每位習書者必經之路。

二、“書中有人無我"

這是臨帖的第二種狀態。即臨帖時有古人之境界,而全無我惡俗之習。

“無我”,就是要規避自我的書寫惡習,步入“有人”狀態,與所臨的物件一步一步地接近,以致達到有古人的境界。

孫過庭在《書譜》中說:“察之者尚精,擬之者貴似。”這裡的察,就是要善於讀帖識帖,洞察秋毫,以達到臨寫時形神畢肖。如果你的臨帖達到了這種境界,就能證明自己已經“入帖”了。

三、“書中有人有我"

“書中有人有我“即臨帖時的成功狀態。

“有人”,即有古人筆法筆性筆勢等書法元素。“有我”,即融入自己的書法氣息。既得古人神韻,又有轉化古人之精髓。

臨帖的過程中,你是否感知到

圖三/王金泉臨《蘇軾手札》

著名書法家王金泉先生在《“三書”為要》一文中明確強調“心中有書、眼中有書、手中有書”。他從多思善悟,博覽精讀,勤修苦練等方面,精闢地論述了習書者所具備的自身條件。他為習書者提供了難得的成功經驗。當然,一位習書者如果懂得“精通一家,方可領悟百家”之理,便不難選擇下一步習書之路了。

此時,方可換帖。

筆者

為什麼說“精通一家,方可領悟百家”呢?

所謂的“精通一家”,是因為歷史上成功的書家,從他的任何一種書體的筆法、字法、墨法和章法來看,都有它的共性,即慣用的技法和表現形式。只有掌握了他的共性,才能更好地在臨帖和創作中體現出它的個性。

所以,書法臨帖從一家入手,並將這一家不同時期的典型代表作進行縱深比較,透過長期的臨、讀、悟,從而達到“精通一家”的程度是非常必要的。

宋朝米芾雖然在行書上獨樹一幟,但他是歷史上臨帖最不忠實的人。我們從他的《龍井庵》帖中,可以看出雖在結字上與大王極為接近,但用筆與取勢上大庭相徑。這樣以來導致米芾三十多歲還沒有形成自己的風格原因所在。

臨帖的過程中,你是否感知到

圖四/米芾《龍井庵》(區域性)

米芾幸運的是命中遇到了貴人。

米芾在32歲時,經蘇軾指點迷津,終成大器。

米芾在他的《畫史》中曾談到:“吾自湖南從事過黃州,初見公(蘇軾)”以及《跋米帖》中:“米元章元豐中謁東坡於黃岡,承其餘論,始專學晉人,其書大進。”兩句話中可以看出米芾與蘇東坡相遇於黃岡,蘇東坡為米芾習書提出了建設性意見。

當然,臨好一位書家的一本帖,還不能算“精通一家”。每位書家的不同時期,是在不斷地變化和發展的。要把同一位書家的不同時期的同一種書體的經典作品遍臨之後,才能體悟到它的精髓。

一位習書者在精通一家之後,再遍臨諸家,更容易把握諸家的精髓部分。他面對百家諸帖的取捨自有把握。這就是我所說的“方可領悟百家”。

值得一提的是,“書中有我無人”、“書中有人無我”、“書中有人有我“是每位習書者走向成功過程中的三種狀態。這種狀態在書法實踐中連續地呈現著,其過程不是孤立的、毫無相干的,而是階梯式的循序漸進地無限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