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書法

常在河邊走,哪能不溼鞋!《儒林外史》中大量的模仿,難免會出錯

作者:由 誰和蒲公英有約定 發表于 書法日期:2022-07-10

郭孝子是個怎樣的人

小說《儒林外史》,是中國古典諷刺小說的巔峰之作,作者吳敬梓在寫作的時候,大量地模仿了之前經典小說中的一些故事情節,比如他在寫婁家公子拜訪楊執中的時候,就戲擬了《三國演義》中劉備“三顧茅廬”請諸葛亮出山的情節。

劉備兩次拜訪諸葛亮的時候,恰逢諸葛亮都不在家,“只在此山中,雲深不知處”,可謂是吊足了劉備的胃口,不過,當劉備真的用自己的一片誠心打動了諸葛亮以後,諸葛亮輔佐著劉備建立起了自己的蜀漢王朝,可見劉備當年的求賢若渴,價效比還是很高的。

反觀《儒林外史》中的楊執中,他只是一個多年不第的秀才,不但讀書不成,就連給人家鹽店裡管賬,還有教育自己的兒子都是搞的一塌糊塗,他只會對鄉里人說上幾句滿腹的牢騷話,再抄上幾首古人的詩句來沽名釣譽,可這恰好對了婁家兩位公子的口味了。

常在河邊走,哪能不溼鞋!《儒林外史》中大量的模仿,難免會出錯

婁家這三公子和四公子,也是科舉無望的一對兒難兄難弟,因為內心裡都比較鬱悶,所以就經常喝醉了酒對著別人說朝廷的不是,嚇得在京城裡做官的大哥趕忙將他們送回鄉下去住。這兩兄弟是既有錢,又有閒,於是就要效仿戰國四公子來養客了,他們遇到的第一個“高人”,就是這個“老阿呆”楊執中了。

婁家兩公子也是經過了“三顧茅廬”才請到的楊執中,不過,楊執中可並不是因為想要考驗婁家公子的誠心才避而不見的,他是誤以為來的人是向他討債的呢。更有趣的是,楊執中最後為婁家兩公子導演了一場“養客”的鬧劇,最後婁家公子是既損失了銀子,又在眾人面前丟了醜。

吳敬梓對“三顧茅廬”故事的戲擬,目的是來諷刺婁家公子的識人不明,以及以楊執中為代表的一些“假名士”的無恥、低劣的人性。相比於《三國演義》,吳敬梓在他的《儒林外史》中,更多的模仿了小說《水滸傳》中的內容,包括人物的語言和故事情節,其中許多地方的模仿還是比較成功的,甚至比《水滸傳》還要好上一些。

常在河邊走,哪能不溼鞋!《儒林外史》中大量的模仿,難免會出錯

《儒林外史》中,郭孝子在尋找父親的路上,勸導、幫助了木耐的故事,就是模仿了梁山好漢李逵遇到李鬼的故事,但故事的效果卻是要“更上一層樓”的。

郭孝子在去成都的時候,正走在大雪之後的山路上,看到山澗邊的樹林中掛著一件紅色的東西,很是醒目,走在他前面的行人上前去仔細觀看,忽然一跤就跌進了旁邊的山澗中去了。郭孝子透過仔細的觀察,終於發現了其中的秘密。

原來那個紅色的東西,是一個假扮成吊死鬼的女人穿的衣衫,在她的嘴裡還叼著一塊兒大紅猩猩氈,當做是吐出來的舌頭。在女人的腳底下還有一個埋在土裡的大缸,他的男人就蹲守在大缸的裡面。行人因為好奇,就會走到紅色東西的面前來一探究竟,當發現是一個女吊死鬼的時候,難免不會感到緊張、恐懼,這時候蹲在缸裡的男人再突然站起來,就會把行人嚇得掉到山澗裡去了,他們這麼做的目的,就是得到路人的行李。

常在河邊走,哪能不溼鞋!《儒林外史》中大量的模仿,難免會出錯

郭孝子看明白了這一切,但因為他長的很是雄壯,所以這壞人也不敢拿他怎樣,最後郭孝子來到了他家,勸導他不要再做這些傷天害理的事情了,不但送了他十兩銀子的本錢,還“細細地指教”了他兩天的武藝,這個人就是小說中後來輔佐蕭雲仙衝鋒陷陣、收復失地的木耐,他最後在軍隊中的職位,一直升到了廣武衛的總兵。

這個故事與《水滸傳》中李逵遇到李鬼的故事極為相像,郭孝子是一位孝子,李逵也是;郭孝子是去四川尋找自己的父親,李逵是回家去搬取老孃;郭孝子給了木耐十兩銀子,李逵也給了李鬼十兩銀子。不同的是,郭孝子把木耐引上了正途,而李逵最後識破了李鬼的騙局,他不但沒有把李鬼變成一個好人,反而在一怒之下殺了李鬼,還把他腿上的肉給做成了燒烤。

李逵並沒有改變李鬼的人生道路,而郭孝子對木耐的改變卻是巨大的,他把一個飢寒交迫的不良青年,變成了一個為國殺敵的棟樑之才,“一刀一槍,博得個封妻廕子的前程”。古代的文學作品大多都具有教化育人的功能,正所謂“說書唱戲勸人方,三條大道走中央。”《水滸傳》中的故事明顯就把人給帶偏了,而《儒林外史》中的這個模仿,就具有了更大的道德價值和社會意義。

常在河邊走,哪能不溼鞋!《儒林外史》中大量的模仿,難免會出錯

不過,當吳敬梓對《水滸傳》的模仿過多的時候,就會出現一些機械性的模仿了,一味的關注在情節的相似性上,難免會出現一些失誤。

郭孝子在後來又勸導了一個少年俠客,叫蕭雲仙。後來,松潘衛的邊疆貿易上出了問題,最後導致番人佔領了青楓城。平少保奉命帶兵出征,蕭雲仙在父親的命令之下,投軍效力,在途中遇到了同樣前去投軍的木耐。

木耐缺少盤纏了,就又想起了自己的老本行,想採用背後偷襲的方法來打劫蕭雲仙,卻被蕭雲仙一腳給踢倒了,這明顯是在模仿《水滸傳》中,燕青在背後偷襲楊雄與石秀的故事情節。燕青的偷襲也沒有得手,反被踢倒之後,人家舉刀就要向他的臉上砍來。危急之中,燕青說起了自己要去送信救主人的事,在楊雄和石秀的追問之下,燕青說出了自己的身份,這樣一來,故事就可以順利地發展下去了,但《儒林外史》中的木耐在偷襲蕭雲仙失敗之後,兩人的交談上就出現了邏輯上的錯誤。

常在河邊走,哪能不溼鞋!《儒林外史》中大量的模仿,難免會出錯

蕭雲仙奪下木耐手中的短棍,正要“劈頭就打”的時候,木耐喊道:“看我師父面上,饒恕我罷!”往後就是兩人互通姓名,然後一起投軍的事情了。問題的關鍵就在於,木耐事先到底知不知道蕭雲仙也認得他的師父郭孝子。

如果木耐事前不知道蕭雲仙也認得他的師父,他喊這一聲能有什麼用呢?蕭雲仙要是根本就不認識郭孝子的話,才不會給他這個面子呢?該打還是得要打的。木耐只有事先知道蕭雲仙也認得他的師父,才會在危急時刻提起師父來求得人家的饒恕的,可兩人既然都有這樣的淵源了,木耐和蕭雲仙好好說一聲不就什麼都解決了嗎,還用得著打劫?

吳敬梓在這裡對《水滸傳》故事情節的機械性的模仿,就搞得有些弄巧成拙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