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書法

下篇之十五:自由演化的三大層次(版權所有,侵權必究)

作者:由 華柱濟舟 發表于 書法日期:2022-08-03

無端地什麼

《運動何以可能》之《如何知道》下篇之十五:

自由演化的三大層次

華柱濟舟

下篇之十五:自由演化的三大層次(版權所有,侵權必究)

自由就是完全獨立的自主性,自己是自己的決定者,如果有他物影響、決定了自己的行為,就不是自由。自由是無條件的絕對自由。演化的三大層次是:無生命、生命、思維,或說:物理、生理、心理。

生理以物理為基礎,是對物理的繼承和否定,心理又以生理為基礎,又是對生理的繼承和否定。物理、生理、心理,又並非不同之“理”,而是同一之“理”的不同表達——都是自變規範表達,都是同一全體的否定之否定,只是對層次共性的否定,只是整體上否定意義表達出全新的意義,並非忽然產生一個絕對不同、原來根本不存在的東西來,絕不是無端出來一個沒有內在根據的東西,當然,層次否定需要達到一定條件。生命產生、思維產生都需要條件。在合適的特定具體條件下達成對全體層次的的否定,正如原點是區域性具體達成對全體的否定。三大層次一脈相承,以上一層次為基礎的繼承又否定,貫穿所有的演化歷史。三大層次都是本性的自然呈現,每個層次都是本性的階段性發展。特別的,生命層次、思維層次的演化,仍然是不斷否定的進展。在層次內看起來似乎是連續的,但微觀層面一定是頓變的。

層次共性的否定只有是整體的否定,因此必然是“頓變”,“突變”,表現出整體性、不可還原性、不可預見性。

在生命誕生之前,是一個無生命的世界,是一個純物質的世界,這個世界的所有物質嚴格地遵守物理規律,雖然物質的形式在組合、分離、化合,不斷的變來變去,但是物理規律不變,物理規律就成了物質世界的共性。因為整體的否定之否定本性,自然要否定物質世界的這種共性。物質世界是相互聯絡的網路整體,從原點開始,一層層的集合、聯結,達到對無內容、無分別的初態的最大否定,並作為發展為豐富多彩的萬物的方式。這種集合表達聯結的傾向——自否的傾向表現出來就是引力作用。引力作用可以說是物質世界形成時最大最明顯的特徵。

生命層次呢?生命體那怕如草履蟲樣的單細胞生命體的內部結構都是驚人複雜的,但是,科學證實組成生命體的原子與組成無生命物質的原子沒有什麼不同,比如草履蟲內的C原子與身體之外的鑽石的C原子一模一樣。但是生命現象卻不能說成就是這些原子的特性,生命絕對不是“不過一堆原子的拼湊、組合”,生命產生的原動力是全體對無生命整體層次的否定。

每個生命似乎都是一個嬗變的整體的“新心”,並且“自我”意識非常強烈:它要否定引力,向上生長;要否定靜止,主動運動;要否定死亡,複製自己。生命能向上生長,能新陳代謝,能分裂或性繁殖遺傳自己,能對外界環境的刺激產生反應(不同於高壓下石墨自然變成金剛石的“反應”)。更重要的是要否定無生命的物質只是一個鬆散聯結的集合,沒有“自性”。生命不斷否定,集合內子集的聯結作用更復雜,產生整體層次頓變,演化出能對映、含攝生命個體的整體資訊的“中樞”,從細胞擁有細胞核,不斷進化直至動物擁有大腦,這些都不是物理層次的表現。

生命否定無生命,有反物理的自否意志,卻仍要一定程度遵循無生命的物理。例如原點層次的一些表達必然在生命層次中展現,生命體也如原點有生死,也有同類相聚的傾向。生命體在落體運動也一樣有重力加速度,與物體碰撞過程中也一樣遵守運動學的原理。

還有一個直觀的現象:生命要演化出感覺器官去認識分別物理世界的聲音、形貌、運動等,並且最大程度的區別、否定無生命,而感覺器官的工作原理也在一定程度上遵從物理定律。例如人耳的工作,最基本的發生:聲波傳到耳廓,透過外耳道到達鼓膜並引起鼓膜的振動。可以說鼓膜的重要性不言而喻,鼓膜的演化妙不可言。還有神經傳導,神經元內鈉離子、鉀離子的濃度形成電勢差傳導電訊號,讓我們不得不感嘆生命演化的美妙。還有仿生學,根據生物的本領,啟發我們在物理層面的發明創造。

萬物透過關係聯結,構成無比豐富多彩的物理世界,我們大腦透過神經元的連線,構成無比複雜深邃的心理世界的生理基礎。萬物聯結的本質是意義的勾連、糾纏。我們看神經元突觸的形態,像樹根,像章魚,簡直就是要抓取、勾連的直觀反映,關係聯結的本質必然在生理層次上有所反映。我們的心靈害怕空虛,不是時時想抓取什麼對抗空虛、否定空虛嗎?

第一層次與第三層次,確實看起來天壤之別,看看山川河流,再看看能說話、能思維、能創造的人類,怎能不驚歎?沒有一樣東西能產生於絕對的無,如果心智與物理與無生命層次截然不同,就是在物理世界之後忽然、無端地產生的絕對不同的另一什麼東西,就不是以已經形成的物理世界為“因”,心智產生只有認為其有本原上的根據,才能“捍衛”一元論。本書開頭也已質疑:如果認為精神與物質可以相互影響、作用,如果是根本不同的原本毫無關係的獨立實體,二者相互作用,如何可能?精神有形象否?如何與物質共存?如何推動有質量的物體?

我們認為全體從開始就是具有“原意識”的,具有發展成心智思維的潛在可能。研究量子物理、生命科學的部分科學家也有持這樣觀點的,相信這樣的聲音會越來越大,成為主流。下面引用這樣一段話:“完全不可理解的是,在動物的細胞中,感覺這一心理生活之基本要素怎麼會像手槍的發射一樣突然地出現;必然斷定,即使是無機的物體也有心理,當然是最低限度的、簡單的心理,當我們沿著生物的階梯一級一級地向上攀登的時候,這一心理也就隨著生長並複雜化起來。”

[1]

這段話認識到心理不會無端地忽然產生,至於無機物的心理,又是什麼樣的心理,就另當別論的。從本書觀點來看,無機物(無生命層次)的“心理”應該是原意識,其本質是全體的能動性,是全體的原意識。

也有“突現論”,主張精神意識是綜合了物理、化學、生化、神經生理、複雜的大腦等眾多因素的突現特性。突現正是層次否定的特點,但是絕不是從無到有的創生,其突現特性只是基礎層次潛在的可能性,現在只是顯化、突現,一直具有內在的“因”、“種子”。

不可能的事件是不可能實現的,鳥蛋孵化一定程度,小鳥破殼而出,可以叫,可以跳,感知飢餓、恐懼,相比鳥蛋,小鳥的意識彷彿憑空無端而來——當然不是憑空“神”的賜予。石頭永遠孵化不出小鳥來。

全體發展至人類的思維,已經在這一層次最大程度的實現了自由化。人的身體有限有形,但活動本能無限無形,註定演化的心理世界要無限無形,去否定身體的有限有形,人的大腦有數量巨大的神經元,神經元有無限可能的連線方式,都成為無限心理世界的生理基礎。心靈無限本性,渴望將世界一切納入“自我”心理世界之中。

我們能在知覺的基礎上形成表象,內化為概念,概念定義命名獲得普遍認同之後,就彷彿獲得了“真實”,有了概念就有了語言的表達,漸漸地,我們進化出一個 “心理世界”(心宇宙),可以調動概念從事歸納、分析、運算、演繹等理性思考,彷彿概念執行在此世界之中;可以用語言自由表達我們的思想,彷彿語言編碼了思想;我們能自由的聯想,聯想是把不同的時空事物瞬間放在“心中”;我們能自由的回憶,回憶是瞬間翻出儲存資訊,彷彿在 “心中”回到過去時空,這是對物理世界時間之箭不可逆的否定;我們可以不受任何約束的自由想象,可以想象自己會飛,想象現實中不存在的怪物,想象一切可能和不可能的事物,想象中甚至可以顛倒因果關係,違反物理規律,達到對物理世界的物理規律的最大否定。

更大的否定是進一步的創造世界:把心理世界的概念、表象外化為有物質載體的符號、圖形、聲音等,什麼是物質載體?比如甲骨、墨水、量子。這樣把自己的思想又記錄在物質載體上,以符號、影象、音像對應自己的思想概念,形成“資訊世界”。

心靈不僅具有認知、反思的能力,還有創造、實踐的能力,把心中所思所想物質實體化,按照自己的意圖去創造自然的現實世界中還沒有的意義,把無限自由的可能發揮到極致。創造的本質是“意義”的創造,是“可能性”的實現。我們可以利用物理規律發明一個令自己都驚歎的機器,解放人類自身,例如飛機的發明,不是實現了我們渴望飛翔的自由?再如計算機——也許是迄今為止我們最驚豔的發明,我們能以電子開關的形式儲存資訊,並對各種形式的資訊收集、儲存、加工、分析和傳送。總之心靈至靈至動,可以否定一切,不正是實現了最大的否定、最大的自由嗎?

宇宙誕生生命、生命演化出能言能思的智慧生命是必然的。在某個星球某個時期可能出現不了,但是從整個宇宙來看,必有某個星球在某段時間演化出智慧生命,這個智慧生命能追問自身,追問存在,去透視紛紜現象的迷霧。這是自由的高階階段,高階階段的智慧是認識自身,將最秘密的資訊解碼,將生命個體自身徹底的解放,實現真正的自由。地球上已經誕生了萬物之靈長的我們,從我們人類的角度看這些誕生的環境條件,似乎一切都是為了誕生我們,巧遇到如此多的偶然的條件,正是宇宙自身具有無限可能性的體現。

我們把剛才的論述梳理一下,概括地表述:

自在全體演化出物理世界——演化出有機生命——演化出思維。思維的本質意義在於反過來去知覺認識物自體,於是有了進一步的發展——抽象出表象世界——內化形成概念,對應純粹客觀的物自體——外化形成物質載體的符號、圖形、聲音,對應心理世界的概念。

在這逐層的系列演化中,始終是一元的發展演化,每一層以上一層為基礎又否定上一層。例如有物質載體的符號雖然存在於物理世界之中,但是其意義卻只有對應於我們的思想才有意義,其資訊只有被我們“讀出”才是資訊。

觀照三大層次具有的明顯的共同點是很有趣的。

第一,三個層次都有生滅的現象。原點有生滅,原點的集合——粒子、物質因為關係聚散離合,結構不斷變化,物質的屬性表現就不相同,可說也是生滅的現象;粒子是時時更新,生命是時時新陳代謝。生命有生滅,沒有一個不死的生命,不過壽命長短的區別,所有生命終歸湮滅;思維念頭遷流不住,一念生,一念滅。

第二,三個層次都有同類相聚的現象,表現出明顯的集合特徵。原點具有相互靠近以否定自身不連續存在和否定真空無形的本性,具有相同屬性的原點的集合也會相互靠近。然後相同的粒子集合成更大的粒子,更大的粒子集合成物質。星球也互相靠近集合星系,星系之間又集合成更大的總星系。小到粒子大到星系,各自的集合都有一箇中心區域;生命體當然遵循同類相聚的原則——具有相同屬性的生命本能地聚集一起形成種群。

生命體進化到人類,就特別有意思了。人類有了思維,可是社會的發展卻仍然表現出集合的特徵,首先,人類社會發展之初以血緣為紐帶,形成家族。地理環境又自然形成很多區域,地域的自然條件又影響著在該地域生活的人們的風俗文化,極易形成認同心理,於是不同的家族相聚集合成部落乃至民族。當一個民族的文化的先進性超過其他民族時,就具有同化其他民族的能力,暫時不能同化,也能在不同民族中占主導地位,以本民族為中心力點集合成國家。從家族到部落到民族到國家,每一級集合都會形成一箇中心力點,到國家形成,中心力點的表現就是政體制度了,中央統轄各個地方。

國家之間民族之間的碰撞、征服,往往帶來血緣和文化的碰撞、交流,最後達成文化上的相互認同,以至融合,就像物理世界的物質碰撞、交流最後平衡統一。

人類社會越發展,越以文化為紐帶。血緣是生命特徵的體現,文化是思維特徵的體現,人類社會從血緣上的認同到文化上的認同也是從生命層次到思維層次演化的反映。

下面補充一點資料,以增強說服力。每一當下都是全體的否定,每一層次演化都以上一層次為基礎,對上一層次的繼承與否定,每一環節都攝涵前一環節的資訊向前發展,這樣演化的歷史資訊都圓融統一在當下。列舉以下比較直觀的表現:

其一,在生命演化層次中,每一層生命種類都遺留上一層以及前面所有層次生命種類的痕跡。較能證明此觀點的證據有同源器官、痕跡器官。同源器官如鳥的翼、蝙蝠的翼手、鯨的鰭、馬的前肢、人的上肢,雖然它們在形態和功能上各不相同,但是這些器官的內部結構都由相似的骨塊組成,排列方式基本一致。生物學家已經揭示,不同動物的各種身體部位,如眼睛、肢體、和心臟的發育,都由相應的“同源基因”所控制,儘管這些器官在不同的動物之間有著天壤之別,而且長久以來被認為經歷了完全不同的演化過程。這些動物,包括如果蠅的低等動物到高階哺乳動物,甚至我們人類自身。例如命名為“Pax-6基因”與千姿百態的動物眼睛的形成都有關係,從扁蟲的簡單眼部結構到脊椎動物複雜精妙的眼睛。只有一個可能——這個基因控制眼部發育的功能,在各種動物漫長的演化過程中,一直被保留下來,作為了眼部發育的基礎功能。

痕跡器官是生物體在進化過程中,有些作用不大但依然存在的器官。如人的盲腸、闌尾、尾椎骨。

鳥類是恐龍後代,攜帶者原始的基因,生物學家將雞胚胎的骨架染成藍色,尾骨清晰可見,發育早起的雞胚仍然擁有恐龍的特徵,如尾巴、牙齒和三趾前肢。很多動物雖然沒有了祖先的某些特徵,只是因為長期演化表達這些特徵的基因關閉,某些情況下是可以喚醒基因,回溯千萬年的進化歷程,重現原始特徵的。

胚胎髮育的確實有重演現象,發育過程中,總會經過一系列與較低等的動物相似的時期。 “建立現代地質學的信條之一,就是‘現在是瞭解過去的關鍵’,即我們現在所能觀察到的過程,在過去也曾運作並能夠揭示過去。這一基本理念也是新的科學領域——演化發育生物學的基本原理之一”。

[2]

其二,生命體的組織、系統分工越來越細,分工出來的組織、系統越來越高階,複雜度比上層更高。因為每一環節都攝涵前一環節的資訊向前發展,高層次階段巢狀、包含上一層次資訊。特別是大腦的演化,生命體不斷的進化自己的中心繫統,及至具有複雜反應能力的中樞神經和大腦,從而對生命整體的各個部分控制能力更強。環節門的神經比腔腸門的神經發達,節肢門又比環節門發達,蝗蟲食管上方的神經節有演化成腦的趨勢,蝗蟲有了這個產生反射活動的中心,它的反射活動就靈敏多了。到了脊椎動物的脊椎骨中出現脊神經管,大腦的進化就一發不可收拾。

其三,每一層的進化都以上一層為基礎,不可能沒有層次的突然進化,也不可能以上上層的生命形態為基礎跳躍式的進化。否則就是完全自否,在完全自否表達下誕生的新物種必然迅速被淘汰。

過渡型別化石的發現提供了證據。如始祖鳥化石,既有爬行動物的特徵又有鳥類的特徵,證明鳥類是由古代爬行動物進化而來的。在古生代地層裡發現的介於蕨類和種子植物之間的過渡型別化石,證明種子植物是從蕨類植物進化而來的。種子植物不可能是從藻類植物直接進化而來,鳥類也不會是從魚類直接進化而來。每一個體生命某個基因突變是頓變,其子代的漫長演化是“連續”的發展,量變積累到一定程度,演變成“新”的生命形態,命名為新物種。萊布尼茨的“自然從不飛躍”,從這個角度解釋較好。

其四,人的胚胎髮育遺留脊椎動物演化層次的痕跡,人的思維發展是否也透露了訊息?較直觀的階段確實透露了否定發展一脈相承的訊息。心理學中有“個體思維發展的三階段模式”。

第一階段:直覺行動思維(0——3歲)。嬰兒最典型的行為是“餓了就哭”——完全的本能表現;稍大點後的,對外界事物的感覺漸漸清晰,動作也慢慢協調起來,並逐漸知道自己動作所引起的效果——這是分別意識的增強,但主要還是憑直覺行動。

第二階段:具體形象思維(3——7歲)。再大點的幼兒,隨著活動範圍擴大,感性經驗增加,語言迅速發展,所感知的事物開始內化——內化就是在心中對經歷的事物的能夠找出相似性,用影象和符號儲存起來,形成概念認識。於是可以進行表象思考了。例如,這時候的幼兒很容易把一條繩子想成一條蛇,蛇和繩子都具有“彎曲”、“柔軟”的特徵。“彎曲”、“柔軟“就是幼兒形成的概念,儘管幼兒還不會寫這幾個字。

第三階段:抽象邏輯思維(7——)。抽象邏輯思維是運用概念、判斷、推理進行的思維,這種思維反映的是客觀事物的本質屬性和必然聯絡——邏輯思維的基礎是概念,用心中概念與外界事物形成對應關係,於是可以離開具體事物用概念進行判斷、推理,進行理性的思考,得出正確的結論。

可以看出具體形象思維以直覺行動思維為基礎又否定直覺行動思維,抽象邏輯思維以具體形象思維為基礎又否定具體形象思維。

[1]

《普列漢諾夫哲學著作選集》第二卷,第396頁。

[2]

《無盡之形最美——動物建造和演化的奧秘》,[美]肖恩。卡羅爾著,上海世紀出版集團,第130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