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書法

東漢最後的希望“漢末三傑”

作者:由 文遠沒穿越三國 發表于 書法日期:2022-08-07

漢末三傑朱什麼

東漢最後的希望“漢末三傑”

帶你瞭解你不知道的三國曆史

各位帥氣美麗的看官們,這裡是文遠兄

今天我想要給你們帶來的“漢末三傑”:

皇甫嵩

朱儁

盧植

相信熱愛三國的小夥伴們對這三個名字也是並不陌生,今天我們就來重溫一下他們的事蹟以及對他們做出客觀的歷史評價:

皇甫嵩

皇甫嵩,字:義真。(?-195年)(今寧夏彭陽縣)人

東漢末期名將,雁門太守皇甫節之子、度遼將軍皇甫規之侄。

漢靈帝時期被徵為侍郎,遷北地太守(今甘肅慶陽,陝西懷德)。

黃巾起義爆發後,他與呂強上書請求解除黨禁,被授左中郎將,與朱儁率軍鎮壓黃巾軍,黃巾起義之後因平定有功被授予左車騎將軍領冀州牧,封槐裡侯。

後來因為得罪了宦官張讓、趙忠而被罷免,改封都鄉侯。中平五年,被起用為左將軍擊破王國叛軍。興平二年,皇甫嵩去世,獲贈車騎將軍。

皇甫嵩兵動如神謀不再計,旬月之間神兵電掃攻堅於折枯。所以他與朱儁、盧植被後世譽稱為“漢末三傑”。皇甫嵩是東漢最後的名將,但也是他親眼看著東漢走向覆滅,所以他也被稱為“無情的機器人”。

東漢最後的希望“漢末三傑”

皇甫嵩出身于軍事世家,其祖其父皆東漢名將,受他們的影響,皇甫嵩從小就有志於沙場,除了十八般兵器玩得溜溜轉外,古今兵法也讀了不少,尤其對《孫子兵法》頗有心得。

01

漢靈帝光和七年(公元184年),因政治腐敗,天災頻仍,社會矛盾激化,最終導致了聲勢浩大的黃巾軍大起義,短短一月便席捲大半個中原,將東漢帝國衝擊得搖搖欲墜、大廈將傾。關鍵時刻,漢靈帝一改慣常的昏庸愚鈍,果斷起用一身本事的皇甫嵩為左中郎將,討伐黃巾軍,自此,皇甫嵩迎來了自己的高光時刻。

皇甫嵩與黃巾軍首戰在長社打響。一開始,皇甫嵩率領的皇家軍就被勢頭頗盛的黃巾軍波才部圍困於長社城中。久疏戰陣的諸位將士在這洶湧澎湃的黃色浪潮面前,皆心驚肉跳,以為凶多吉少。可皇甫嵩卻胸有成竹,打起精神安慰部下:大家不必害怕,本將軍自有制勝之道。皇甫嵩果然大言不虛。當晚狂風驟起,皇甫嵩遂令將士紮好火把登上城牆,暗中又分派部分敢死隊員潛出城外,摸到黃巾軍的軍營後,一齊縱火大喊,城頭上計程車兵也乘機點燃火把,與之遙相呼應。火光沖天喊聲陣陣中,皇甫嵩恰到好處地大鳴戰鼓率軍殺出。業餘選手組成的黃巾軍從未見過這等陣勢,很快便被衝得七零八落,潰不成軍,一番混戰,萬餘黃巾軍士兵命喪刀下。挾此餘威,皇甫嵩乘勝追擊,又率軍東討黃巾軍卜己部,刀光劍影中又斬首七千餘級。是年八月,皇甫嵩又領命進討張角之弟張梁部,一戰下來,又斬首三萬級,投河者五萬許。

十一月,皇甫嵩將黃巾軍最後一支精銳——張寶部徹底擊跨,一舉俘殺十餘萬人。皇甫嵩乘興將十萬餘人的屍骨築成高聳巍峨的“京觀”——一座屍城。前後一算,皇甫嵩自領兵以來,共斬殺黃巾軍計二十餘萬,可謂是戰功赫赫。朝廷也頗夠意思,很快便升任皇甫嵩為左車騎將軍,領冀州牧,封槐裡侯,食邑八千戶。

東漢最後的希望“漢末三傑”

02

皇甫嵩因鎮壓黃巾軍而賺足了名聲,一時威震天下。而此時的朝政更加腐敗不堪,百姓叫苦不迭。漢陽人下哨幹部閻忠乘機勸皇甫嵩把握時機,取漢而代之。可皇甫嵩想都沒想,直接拒絕,並誓言精忠保國。

所謂人怕出名豬怕壯,高位高薪很快便引來了某些人的羨慕嫉妒恨。見皇甫嵩加官晉爵,封侯食邑,中常侍的班頭——張讓眼熱心跳,也想分羹一杯,彎彎繞也免了,明目張膽向皇甫嵩討要五千萬。流汗流血掙來的銀子,豈能輕易予人,皇甫嵩當然不從。在討伐黃巾軍的戰鬥中,皇甫嵩某次路過鄴城,見中常侍趙忠不忠,私自越規建設豪宅,遂上奏皇帝告了趙忠一狀。於是張趙二人便合夥在皇帝面前下蛆,硬說皇甫嵩居功自傲,剋扣軍餉,中飽私囊,勞民傷財云云。剛清醒了不幾天的漢靈帝聽風就是雨,二話沒說,立馬就對皇甫嵩下手——免職削邑。

消停了不到兩年,涼州又突然殺出了一支叛軍,在首領王國的率領下,一路打殺,包圍了國家糧倉——陳倉,眼看就要打到洛陽。漢靈帝急了眼,掰著指頭數了半天,數來數去,覺得還是皇甫嵩可堪大任,遂又官復其原職——左將軍,要求督領董卓等人,各率兩萬士兵拒敵。此時急於揚名立萬的董卓滿打滿算最多算個二流武打明星,好不容易逮到了這個揚名露臉的機會,便急吼吼地建議皇甫嵩開赴陳倉,立即對王國開打。而皇甫嵩則認為陳倉城堅糧足,不足為慮。且敵人氣焰正盛,應避其鋒芒,待其師老兵疲時,再一鼓作氣,可獲全勝。

結果還真讓皇甫嵩說中了,王國圍攻陳倉歷時八十多天,也未能將其拿下,無奈中,只好撤圍而去。皇甫嵩怎能放過如此良機,遂起兵追擊。結果連戰連捷,大破王國部眾,斬殺一萬餘人。見此,董卓是又慚又愧又忌又恨。

東漢最後的希望“漢末三傑”

03

中平六年(公元189年),漢靈帝病重,病中的靈帝腦袋反而清醒了許多,或許是發現了董卓的狐狸尾巴,遂明升暗降,任命董卓為幷州牧,要求其把部隊交由久經考驗忠誠的皇甫嵩統領,可是董卓說什麼也不肯。皇甫嵩的侄兒皇甫酈認為董卓這人心存異志,早晚會禍害天下,力勸皇甫嵩就此興兵討伐,為國除害。倘若此時對董卓動手,以皇甫嵩的實力對付一個二流的董卓應不在話下,可皇甫嵩卻認為,董卓雖然有罪,但責在朝廷。“於是上書以聞”。一次很好的機會,就這樣被白白浪費。

不久,靈帝駕崩,董卓乘虛而入,竊得國柄,為防後院起火,董卓拉大旗作虎皮,藉著皇帝的名義,徵召皇甫嵩為城門校尉,準備相機殺之。不清楚皇甫嵩是真不知還是假不知,想都沒想應召即行。皇甫嵩身邊的梁衍深知董卓的為人,認為此行兇多吉少,力勸皇甫嵩聯手袁紹等起兵拒(董)卓。此時的董卓雖竊得大位,但羽翼未豐,根基不穩,倘若皇甫嵩真能與袁紹等反董力量聯手,扳倒董卓並非難事,可皇甫嵩天真的認為董卓是在示好於己,竟置大局於不顧,撂下東漢僅有的數萬看家精兵,屁顛屁顛地趕赴洛陽就職,結果剛到洛陽,就被董卓丟進了監獄,準備說斬就斬。

說皇甫嵩是個奇葩一點也不冤枉。皇甫嵩與董卓雖然積怨頗深,卻絲毫不影響兒子與董卓的關係,而且雙方關係還很鐵,真是奇事一樁。皇甫嵩的兒子皇甫堅壽聽到父親被董卓下獄,立馬從長安跑到洛陽找董卓,恰好趕上董卓正在大擺宴席,且喝得正嗨。皇甫堅壽不管不顧地闖進宴會,逮著董卓便哭天喊地替父爭辯,後又叩頭流淚,一番傾情表演,感動了在座的賓客,大家紛紛替皇甫嵩求情討饒。不得已,董卓只好將皇甫堅壽扶起,又派人將皇甫嵩釋放。再次見到董卓後,毫無悔意的皇甫嵩就坡下驢,自貶的同時,又對董卓極力地奉承。見昔時的領導、皇帝的紅人對自己認了慫,興奮之餘,董卓遂大人大量任命皇甫嵩為議郎,後又升任為御史中丞。昨日的階下囚,搖身一變,成了董卓的座上賓。

東漢最後的希望“漢末三傑”

04

初平三年(公元192年),董卓被王允誅殺,朝廷任命皇甫嵩為徵西將軍,其實任務只有一個——屠滅董卓宗族。其實,彼時對東漢朝廷而言,最重要不是屠滅董氏宗族,而是解除董卓餘黨的武裝,消除隱患,強幹弱枝。此時的皇甫嵩是朝廷尚可倚重的為數不多的重量級將領,本應將精力放置於此,可他卻未做多想,只是一味地執行所謂的皇命。當天皇甫嵩就率軍將董卓一家老小全部捕獲,未等上奏就揮刀將其盡誅。時董卓母年已九十,一再哀求皇甫嵩高抬貴手,放己一馬,可皇甫嵩沒有絲毫的猶豫和惻隱之心,一揮刀將其送上了西天。

皇甫嵩既是高官,又位列公侯。如果說高官只是個高階打工者,那麼公侯則相當於大漢公司的股東,打工者可進可退。而作為股東的公侯則不然,公司是你開的,或至少握有股份,公司進退存廢直接決定著你的生活質量乃至生存,可謂一損俱損,一榮俱榮。大廈將傾,作為股東的公侯應義無反顧,挺身而出,甚至捨命以赴,挽狂瀾於既倒。可皇甫嵩作為一個利害攸關者,卻像個機器人一樣三番五次將送上門來的救亡復興機會白白浪費掉,眼睜睜看著東漢帝國滑向了深淵。

朱儁

朱儁(?-195年)字公偉。會稽郡上虞縣(今浙江紹興上虞區)人。

東漢末期名將,光和元年,朝廷任命朱儁為交州刺史(今廣東廣西)。

朱儁出身寒門,贍養母親,以好義輕財聞名,受鄉里敬重。後被太守徐珪舉為孝廉,任蘭陵令,頗有治績。

他以家兵五千大破叛軍平定交州。戰後以功封為都亭侯,入朝為諫議大夫。

光和七年,黃巾起義爆發,朱儁以右中郎將持節平定三郡之地,以功績封西鄉侯,遷鎮賊中郎將,又率軍討平黃巾軍遍“威聲滿天下”。初平三年升任太尉,錄尚書事。興平元年,行驃騎將軍事。持節坐鎮關東,因病故為成行。興平二年,李傕與郭汜相互攻殺,郭汜扣留朱儁為人質,朱儁因為性格剛烈,脾氣暴躁沒多久就病死了。

東漢最後的希望“漢末三傑”

在北宋年間成書的《十七史百將傳》中,朱儁位列其中。

01

熹平二年,尹端因為征剿許昭失利,被州刺史上報到朝廷,本來應該是要處斬的。朱儁悄悄到京師,花費數百兩黃金金,買通主持章奏的官員,把刺史的奏章加以改動,於是尹端才得輸作左校。尹端見罪過減輕,十分喜悅,但心中疑惑,不知為何得減罪過。朱儁也始終沒對人提起過。

下任太守徐珪薦舉朱儁為孝廉。後升任蘭陵縣令。朱儁任官,有過人的才能,東海相孔融又上表推薦。正好交州群盜並起,州牧、郡守軟弱無能,不能禁止。另外,交趾的樑龍率眾萬人,和南海太守孔芝一起反叛,攻破郡縣。

光和元年,朝廷任命朱儁為交州刺史,前往平叛。朱儁受到任命,回到本郡檢選家兵,調發士眾,得五千人,分兩路直奔交趾。到州界後,朱儁整束兵眾,屯駐不動,派使者到南海郡察看虛實,宣揚威德,以震懾敵人之心。接著調集七郡兵士,一齊進逼,終於斬殺了樑龍,逼降幾萬人,旬月之間,州郡平定。朝廷論功行賞,封他為都亭侯,食邑一千五百戶,賜黃金五十斤,並徵他入朝任諫議大夫。

東漢最後的希望“漢末三傑”

02

上面我們也有說到,光和七年的時候,因為靈帝昏聵,朝廷無能,政治腐敗,爆發了東漢歷史上規模最大的黃巾起義,起義爆發後朝中公卿都推薦朱儁,說他有才略。於是,朝廷任命他為右中郎將,持節,與皇甫嵩共同出征。

剛開始的時候,朱儁和黃巾軍將領波才作戰,未能敵。皇甫嵩與朱儁便退守到長社(今河南省長葛縣東北)。波才率大兵包圍城。當時,城中兵少,眾寡懸殊,軍中震恐。後來皇甫嵩採用火計,與曹操、朱儁何兵大破黃巾軍斬殺數萬人。接著,皇甫嵩又和朱儁一起乘勝鎮壓汝南、陳國地區的黃巾軍,並追擊波才、進攻彭脫,連連取勝,平定了三郡之地。皇甫嵩上表朝廷,推功於朱儁,朱儁被封為西鄉侯,遷鎮賊中郎將。

當時南陽郡黃巾首領張曼成起兵,擁眾數萬,殺郡守褚貢,屯駐宛城(今河南南陽)百餘日。繼任太守秦頡擊斬張曼成。黃巾餘兵又舉趙弘為帥,人眾越來越多,達到十幾萬人。朱儁和荊州刺史徐璆和秦頡合兵一萬八千人,進擊趙弘,從六月到八月,一直不能取勝。有人建議要召朱儁回京,司空張溫上疏勸阻,靈帝依議。朱儁於是揮兵急攻宛城,殺死趙弘。黃巾軍又以韓忠為帥,仍然佔據宛城。朱儁兵少不敵。於是解散城圍,紮下營壘,築造土山,面對城內。鳴鼓吶喊,擺出進攻城西南的態勢。黃巾軍全都趕赴應敵。朱儁卻自率精兵五千,進攻東北,將士鼓勇,登城而入,韓忠退守小城,十分恐懼,請求投降。中平二年(185年)春天,朝廷任命朱儁為右車騎將軍。朱儁率兵回京,被任命為光祿大夫,增加食邑五千戶,改封錢塘侯,加位特進。後來因為母親喪離職。服畢起家,任將作大匠,轉任少府、太僕。

黃巾起義之後,各地農民紛紛起義。其中大聲的就自稱雷公,騎白馬的就自稱張白騎,行動輕便的就說是飛燕,鬍鬚多的就號稱於氐根,大眼的就說大目,如此多的稱號,都各有原因。人多的聚眾二三萬,小的也有六七千人。其中,以常山人張燕勢力最大,他輕勇矯捷,軍中都號稱是“飛燕”,他善得士卒的愛戴。據眾百萬,佔據黑山,朝廷無法討平。後來,他遣使至京師,投降了朝廷,被拜為平難中郎將,領河北諸山谷事。

後來,張燕漸漸率兵侵犯河內郡,進逼京師。朝廷任命朱儁為河內太守,率領家兵擊退張燕。後來他們大多都被袁紹所討平。此後,朱儁歷任光祿大夫、屯騎校尉、城門校尉、河南尹。

東漢最後的希望“漢末三傑”

03

中平六年(189年),董卓把持政權。因朱儁是功高望重的將領,董卓對他格外小心。外表與他親近交結,內心則對他頗為忌憚。初平元年(190年),關東州郡起兵討伐董卓,推袁紹關東盟軍為盟主,兵鋒強盛,撼動天下。董卓這個時候感到了害怕,一直和朝中大臣商議遷都到長安,但是被朱儁組織了。董卓雖然很討厭朱儁和自己作對,但是朱儁名聲太高,董卓貪圖這一點上表請求朱儁為自己的副手,使者到了朱儁的府上證準備宣旨,不肯接受。使者沒有辦法只能作罷回去跟董卓覆命。

初平二年(191年),董卓進入關中後,讓朱儁留守洛陽。朱儁就和山東的將領們通謀,想要與他們內應擊破董卓,後來朱儁害怕董卓偷襲自己就放棄了官職逃到了荊州,董卓知道之後就命令楊懿為河南尹,去駐守洛陽。朱儁問訊之後立刻率兵趕往洛陽,楊懿便只能退走,董卓走的時候將洛陽破壞了,朱儁見到洛陽如此殘破不能作為屏障,於是帶領軍隊駐紮在東面的中牟縣並傳信給各個州郡,召請部隊討伐董卓。徐州刺史陶謙派來精兵三千。其他州郡也派了一些兵來,陶謙便上表奏任朱儁代理車騎將軍。董卓知道後,讓他的將領李傕、郭汜率領數萬人屯駐河南抵擋朱儁。朱儁出擊,被擊敗。朱儁自知眾寡不敵,於是停留關下,不再前進。

初平三年(192年),李傕、郭汜掌權。朱儁當時還在中牟,陶謙認為朱儁是名臣宿將,屢立戰功,可以委以大任,於是和諸豪傑共同推舉他為太師,並傳檄給各州牧伯,相邀一同討伐李傕,奉迎天子。正好李傕聽從太尉周忠、尚書賈詡的計策,派人用天子詔書徵召朱儁入朝。軍士們都不願意入關,想與陶謙等聯合。朱儁卻認為:“用天子的命令召臣子,應當不等徵召就要去,何況是天子的詔命呢?而且李傕、郭汜是奸亂小人,樊稠又是平庸無用的人,沒有別的什麼遠大的謀略,又勢力相等,變亂必定發生。我乘他們的不備,突然行動,那大事就可以成功了。”當下辭謝陶謙等人,奉詔入京任太僕。陶謙也只好作罷。

東漢最後的希望“漢末三傑”

04

初平三年(192年),朱儁接替周忠為太尉,錄尚書事。

興平元年(194年)秋,朱儁因日食而免職,又奉命代理驃騎將軍職務,持節鎮撫關東,但未出行。

興平二年(195年)二月,李傕殺死樊稠,郭汜自疑,又與李傕相互攻殺,長安大亂。朱儁留京沒有出行,任大司農。李傕劫持漢獻帝到自己的營中,獻帝命朱儁和太尉楊彪等十多人去說服郭汜,讓他與李傕和解。郭汜不肯,扣留朱儁、楊彪等為人質。朱儁的性格剛猛,當日便過於憤怒發病而死。

朱儁天生為戰爭而活,征戰沙場,開疆拓土是他的強項,玩弄政治,欺主弄權則是他的弱項。更何況,朱儁心氣之高,不屑與閹人為伍,更不會為頭上一頂烏紗帽而投機鑽營於閹豎,去向掌權的宦官們行賄,跑官要官。

朱儁文武兼備,有勇有謀,聲望極高,富有號召,親帶家兵到南蠻之地平亂。可惜朱儁碰到腐敗的時代、愛財的掌權,再加上自身性格及官場小白,不懂得經營關係,平定叛亂,建立豐功偉績,官未升反降,當個秩六百石不掌軍權的諫議大夫。朱儁,雖是一代文武兼備的名將,但在腐敗的東漢王朝和宦官專權掌權中,其剛烈心氣決定看不起武人出身的董卓及其部將,也註定瞧不起以陰媚取人主悅的宦官張讓及其同黨。這一切都註定朱儁成不了延續東漢王朝命運的第一人。

盧植

盧植(?-192年),字子幹,涿郡涿縣(今河北省涿州市)人。

東漢末年經學家、將領。盧植性格剛毅,有高尚的品德。師從太尉陳球、大儒馬融等,為鄭玄、管寧、華歆 的同門師兄。曾先後擔任九江、廬江太守,平定蠻族叛亂。後與馬日磾、蔡邕等一起在東觀校勘儒學經典書籍,並參與續寫《漢記》。

黃巾起義時為北中郎將,率軍與張角交戰,後被誣陷下獄。皇甫嵩平定黃巾後,力救盧植,於是復任為尚書。又因上諫激怒董卓被免官,隱居上谷軍都山,後被袁紹請為軍師。初平三年(192年),盧植去世。著有《尚書章句》、《三禮解詁》等,今皆失佚。唐代時配享孔子 ,北宋時被追封為良鄉伯。

東漢最後的希望“漢末三傑”

白馬將軍公孫瓚以及後來的蜀漢昭烈帝劉備皆為盧植門下弟子。范陽盧氏後來也成為著名的家族。

01

盧植身長八尺二寸,聲如洪鐘。性格剛毅,有高尚品德,常有匡扶社稷,救濟世人的志向,不喜歡做辭賦,能飲酒一石。他年少時,拜大儒馬融為師,並引薦鄭玄為同門。馬融是外戚豪族,家中常有歌女表演歌舞,而盧植在馬融家中學習多年,從未為此瞟過一眼,馬融由此對盧植非常敬佩。盧植學成之後,返回家鄉涿縣教學,門下弟子有劉備、劉德然、公孫瓚及高誘等。

此後,州郡屢次徵辟盧植,他都不答應。直到建寧(168年-172年)年間,被徵為博士,才開始步入仕途。熹平四年(175年),揚州九江郡蠻族叛亂,朝廷認為盧植文武兼備,於是拜他為九江郡太守。盧植到任後,很快便平定叛亂。之後,盧植因身體健康原因而辭職。

同年,由蔡邕、李巡等人發起的校勘儒學經典書籍的建議得到朝廷批准,並將以刻成石碑的形式立在太學門口,史稱“熹平石經”或“太學石經”。盧植主動上書,毛遂自薦。 後來,廬江郡再次發生蠻族叛亂,朝廷因為盧植在九江郡擔任太守時,對當地人有恩威信義,於是再次拜其為廬江郡太守。一年多後,盧植又被召回朝廷擔任議郎,與馬日磾、蔡邕、楊彪、韓說等人一起在東觀校勘儒學經典書籍,並參與續寫《漢記》的工作。但劉宏認為寫書不是緊要的工作,便又拜他為侍中、尚書。

光和元年(178年)二月一日,天空發生日食。盧植就此上書,陳說政要,提出八策:

用良:讓州郡核舉賢良,隨才任用。

原禁:對黨錮之人多加赦宥。

御癘:安葬無罪被害的宋皇后的親屬。

備寇:優待侯王之家,以防變亂。

修體:徵召如鄭玄之類的有才德之人。

尊堯:按時對郡守刺史進行考績。

御下:杜絕設宴請託之類的惡習,責成有關部門辦好薦賢之事。

散利:建議劉宏不再蓄積私財。

但劉宏並未採納盧植的建議。

東漢最後的希望“漢末三傑”

02

光和七年(184年)二月,冀州鉅鹿郡人張角發動起義,史稱“黃巾之亂”,天下有八州響應,朝野震動。經四府(大將軍、太尉、司徒、司空),劉宏便拜盧植為北中郎將,命護烏桓中郎將宗員任其副手,率領北軍五校(即屯騎、越騎、步兵、長水、射聲五營)的將士,前往冀州平定黃巾軍。

盧植連戰連勝,張角率軍退守廣宗縣,據城死守。盧植率軍包圍廣宗縣城,並挖掘壕溝,製造攻城器械,準備攻城。而這時,劉宏派小黃門左豐到盧植軍中檢查工作,有人勸盧植向左豐行賄,盧植拒絕。左豐沒討到半點好處,於是懷恨在心,六月,左豐返回雒陽後,向劉宏進讒言說:“臣看廣宗縣城很容易攻破,盧植卻按兵不動,難道他是想等老天來誅殺張角嗎?”劉宏大怒,下詔免除盧植的職務,並用囚車押送回雒陽,判處無期徒刑(減死罪一等)。 朝廷拜董卓為東中郎將,接替盧植在冀州平定黃巾軍,但董卓戰敗。

同年八月,由左中郎將皇甫嵩統率的另一支政府軍已平定兗州東郡黃巾軍,朝廷則改派皇甫嵩前往冀州平定黃巾軍。皇甫嵩不負眾望,最終凱旋而歸。皇甫嵩返回雒陽後,上書給劉宏,將平定冀州黃巾軍的功勞推給盧植,於是盧植官復原職,仍任尚書。

中平六年(189年),劉宏駕崩,大將軍何進掌控朝政,何進聽信袁紹等人的建議,意圖剷除宦官,甚至徵召幷州牧董卓進京,盧植知道董卓必為後患,竭力勸阻,而何進不聽。

同年八月,發生政變,何進被殺,董卓進京,掌控朝政。董卓意欲廢黜少帝劉辯,擁立陳留王劉協為帝,便召文武百官商討,當時無人敢言,只有盧植獨自一人出來反對,董卓大怒,下令將盧植處死,蔡邕為其求情,而議郎彭伯也趕緊出來勸阻董卓說:“盧尚書是海內大儒,士人之望!如今若殺他,天下人都會震驚失望。”董卓這才作罷,僅將盧植免職而已。

東漢最後的希望“漢末三傑”

03

不久,盧植以年老身體不適為由,請求返回家鄉涿縣。等董卓批准後,盧植便走小路離開雒陽,董卓果然派人追殺而不及。盧植便隱居在幽州上谷郡,不問世事。

初平二年(191年),袁紹取得冀州,拜盧植為軍師。

初平三年(192年),盧植逝世。臨終前,他讓兒子挖土穴薄葬,不用棺木,僅留貼身單衣而已。

建安十二年(207年),丞相曹操率軍北伐烏桓,途徑涿縣,下通告稱讚盧植的生平,並派人為其掃墓。

東漢最後的希望“漢末三傑”

04

盧植是東漢到三國曆史之中一個完美的人物,他以儒學顯名東漢,肇其基業,三國盧毓位至曹魏司空,其後盧欽、盧珽、盧志、盧諶累居高官,至北魏太武帝時盧玄“首應旌命”,入局朝廷,盧氏成為北方一流高門。盧植做到了與世無爭,並且讓後代也明芳百世遺傳至今,古往今來又有多少人能夠做到這一點。

盧植的學識雖然非常強大,更是在後期教了劉備這樣的學生,才有了後面不同的歷史出現吧,因為在這個時期,所有的人物表現的情況肯定是不同的,既然他們在這個時候有了很多的發生機會,產生的問題也是相對來講非常的明顯,但我們已經認識到了他在這裡面具備的實力。

雖然他屬於三國早期的人物,既然能夠受到多方面大人物的尊敬,可見他的實力真的很不一般,每個人對一件事情有著不同的認識,當我們對它有了更為深刻的瞭解,或許才會產生更多的可能性,當我們瞭解到了其中的一些發展規則,那麼在一些細節的情況上,才會有著我們更多考證的地方,這也是作為一個優秀的人最大的表現。

漢初有三傑:名為蕭何、張良、韓信。而東漢末年也有三人,他們被稱為漢末三傑,這三人就是:盧植、皇甫嵩、朱儁。關於他們三人的記載三國演義上其實並不多,就是在黃巾之亂露了露頭,也沒有細說,並且把討伐黃巾軍的功勞讓給了其他人物。實際上鎮壓黃巾之亂的真正功臣是他們三個。

他們以威信和將略,給漢末風雨飄搖的亂世帶來了短暫的安定。時人稱頌他們維護社會穩定的功績。如:“天下大亂兮市為墟,母不保子兮妻失夫,賴得皇甫兮復安居。

“漢末三將”在立下大功後,不居功自傲,不擁兵自重,然而進取不足,沒有餘力也無暇對地方軍閥進行有力且有效的制裁,導致群雄割據的局面無可挽回地形成,東漢朝廷也只能苟延殘喘,在權臣政治下一步步走向覆滅。

古今多少事

都付笑談中

感謝您的耐心觀看

點關注不迷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