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書法

從《無問西東》到清華校訓: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

作者:由 洛紅塵 發表于 書法日期:2022-08-11

清華校訓16字原文是誰提的

從《無問西東》到清華校訓: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

作者∣洛紅塵

1、

對於中國人來說,“清華”兩個字意味深長。

它是莘莘學子的心中所向,各種狀元、學霸、牛人扎堆;是中國高校top1、世界排名25;是一代又一代大師學者雲集的地方。

從《無問西東》到清華校訓: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

熱播電影《無問西東》,是為清華百年校慶時拍的獻禮片,四個故事、跨越百年,用時空交錯的鏡頭展示了幾代清華知識分子的命運,令人蕩氣迴腸。

從《無問西東》到清華校訓: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

是獻禮片,卻並不影響格局。

一個國家最好的大學、培養國家棟梁和社會精英的地方,它的知識分子的命運,是家國命運中最濃墨重彩的一筆,它所傳遞的精神風骨,也是民族精神的一個展現。

電影一開始,就向觀眾丟擲了這樣一個問題:

“如果提前瞭解了你所要面對的人生,你是否還會有勇氣前來?”

是啊,會不會呢?

這更像是關於人生的一種終極追問:

生而為人,我們到底該怎樣活?

關於這個問題,也許清華校訓就是最好的回答,那就是:

自強不息,厚德載物。

2、

清華大學的前身是清華學堂,始建於1911年,是當時由美國“退還”的部分“庚子賠款”建立的留美預備學校。

從《無問西東》到清華校訓: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

▲清華學堂

1909年、 1910年和1911年,美國先後三次招考庚款留學生,為中國培養一大批優秀的科學家和學者,其中包括後來的清華大學校長

梅貽琦

,大名鼎鼎的學者

胡適

,語言學家

趙元任

、氣象學家

竺可楨

、 物理學家

胡剛復

等。

從《無問西東》到清華校訓: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

▲1909年,第一批庚子賠款留美學生合影

從《無問西東》到清華校訓: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

▲1910年,第二批庚子賠款留美學生合影

“清華不幸而產生於國恥之下,更不幸而生長於國恥之中……不幸之中,清華獨幸而獲受國恥之賜。獲受國恥之賜,既享特別權利,自當負特別義務”。

因為特殊的教育背景,留美學生們對發奮圖強、自強不息有著格外深刻的理解,在海外孜孜以求,發奮學習西方知識,以期學有所成、報效祖國。

1914年11月,著名學者梁啟超在清華進行了一場主題為“君子”的精彩演講。他引用《周易》中兩句卦辭:“

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

“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

”,激勵清華人發奮圖強,做社會的中流砥柱。

自此之後,清華學校便將“自強不息、厚德載物”八個字寫進了校規,2017年,又把它鑄到了校徽上,成為師生共同遵守的校訓。

從《無問西東》到清華校訓: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

▲清華大學校徽

自強不息,是說做人要發奮圖強、卓絕堅毅,永不停息;

厚德載物,是說做人要厚重寬廣、接納包容、精誠協作。

這既是清華精神,也是中國民族精神的一種集中體現。

3、

電影《無問西東》主要呈現了四代清華人的生命歷程,包括20年代、西南聯大時期、60年代、現代,其中西南聯大時期讓人印象最為深刻。

1937年,“七七事變”爆發,

華北之大,已經安放不得一張平靜的書桌。

為了儲存中國的文化血脈,清華、北大、南開三所大學與教育部協商南遷事宜,先至長沙,後於1938年4月遷至昆明,組建臨時大學,史稱“西南聯大”。

從《無問西東》到清華校訓: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

▲西南聯大舊址

聯大的日子就三個字:

窮和苦。

窮到什麼地步呢?

宿舍是茅草屋,窗戶是幾根木條,冬天糊紙擋風。

學生靠救濟金勉強度日,買的是糙米,米中常有沙子甚至老鼠屎。

教授也好不到哪裡去。校長梅貽琦家有時連青菜湯都喝不起,只能辣椒拌飯,吳大猷則每天裝成乞丐,去菜市場撿牛骨頭回家給妻子熬湯治病。朱自清在大街上被一名乞丐糾纏,他說:“我是教授!”乞丐聽了扭頭就走。

華羅庚一家最初與聞一多一家合住,因為實在擁擠,只好在西郊找了個牛圈,用最便宜的價把牛圈上頭用來堆草的樓棚租了下來,牛住下頭,他們一家人住上面。牛棚裡蝨蚊成群,老牛常常借柱子擦癢,晃得得樓棚地動山搖,人坐樓棚上,就像喝醉酒一般。

有一次,附近農民送了華羅庚家兩個雞蛋,妻子藏了一個,晚上趁孩子們熟睡後煮了,想讓華羅庚補補身子。結果華羅庚捨不得獨自吃,就把一個雞蛋平均分成5份,自己吃其中的一份,剩下4份留給妻兒。

生活這樣清苦,還不時有日機空襲,真是內憂外患。

從《無問西東》到清華校訓: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

但就在這樣的艱苦條件下,聯大師生剛毅堅卓、孜孜不倦,創造出了中國教育史上的奇蹟。

這所只存在了8年的“最窮大學”,被譽為“中國教育史上的珠穆朗瑪峰”。

這裡彙集了300多位中國最富盛名的教師,

錢鍾書、朱自清、聞一多、陳寅恪、金嶽霖、華羅庚、馮友蘭、周培源、沈從文,梁思成、林徽因等,

個個大名鼎鼎、學貫東西。

他們精益求精、嚴謹治學,在各自領域發表學術論文多篇,這些論文後來都成為一系列學科的奠基之作。

華羅庚還在牛棚裡餓著肚子攻克了十多個世界級數學難題,為世界數學史開創了一門新學科——矩陣幾何學。

8

年時間,西南聯大雖然只畢業了3882名學生,卻走出了2位諾貝爾獎獲得者、4位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獲得者、8位兩彈一星功勳獎章獲得者、171位兩院院士及100多位人文大師。

那是一個時代的芳華。

他們用實際行動詮釋了那句話:天行健,君子當自強不息。

4、

相比於“自強不息”,“厚德載物”其實更難些。

關於“厚德”兩個字,《國語。晉語六》這樣說:

吾聞之,唯厚德者能受多福,無福而服者眾,必自傷也

一個人如果權勢達到一定程度,卻沒有深厚寬廣的良好品德做支撐,是要招來災禍的。

西南聯大時期,最讓校領導們頭疼的是管理方面。三所名校組成一個臨時大學,經費不足,更兼戰亂年代,可以說是難上加難。

從《無問西東》到清華校訓: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

最初,三校成立臨時委員會,三位校長輪流擔任主席。只是慢慢的不免關係微妙,甚至有人提議,不如干脆散夥。後來錢穆一席話力壓眾議:“

此乃何時!?

一語驚醒夢中人。

後來張伯苓用幽默的口吻對蔣夢麟說:“

我的表你帶著 ,意即你做我的代表

”,而蔣夢麟則託付三位校長中年齡最輕的梅貽琦:“

聯大事務還要先生多負責

。”他全力支援梅貽琦的工作,自己則把更多精力放在其它工作。

從此後三校以互讓為風,形成了三位一體的合作氛圍,管理工作主要以梅貽琦為主。

梅貽琦也不負眾望,本著公平公正的原則,合理使用庚子賠款基金撥給清華的經費,使三校在聯大體現了較好的平衡,促進了學校內部的團結,為長達八年的順利合作,奠定了初步基礎。”

這是一代大師學者的卓絕風骨,也是“厚德載物”精神的完美展現。

5、

一晃百年,如今的清華日益發展壯大,是中國高校top1、世界排名25,也是眾多學子心中的神聖殿堂。

前陣子,廣西桂林一家普通的米粉店因為一張“歇業通知”網上走紅,因為老闆“傲嬌”地說,

歇業是因為要送兒子上清華大學讀書。

網友都深為理解的笑了,還有人說,要是我兒子也考上清華北大,我得請人唱三天大戲,好好顯擺顯擺。

從《無問西東》到清華校訓: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

米粉店老闆家境普通,他的兒子也說:“我就是一個普通人,努力拼搏而已。”

努力拼搏,也許是普通家庭的孩子出人頭地的唯一途徑。

但是,不是每個人的努力都一定會有結果。

知乎上有個提問:

努力就可以上清華北大嗎?

一個網友這樣講:

進入清華四個月以來,最大的感受只有一點:那邊是曾經你所信賴並引以為傲的努力在這裡遍地都是,曾經你認為最可靠的勤奮在這裡舉步維艱。

網友們普遍認為:

想上清華北大,僅靠努力肯定不行,它還包括了個人天賦、學習能力、家庭環境、教育資源、一點點的運氣等諸多因素。

還有一位網友說自己的朋友:“為了考出好成績,全年無休息,大年初一都在圖書館自習。不過他最後也沒有考上清華,而是去了西南一所985。雖然他的努力並未讓人如願,但值得一提的是,他把這種拼搏精神延續到了大學,於是便徹底不一樣了。本科期間成了學校的風雲人物,成績、科研都做出了令人敬佩的成果,現在去了美國名校深造。”

努力不一定成功,不努力一定不行。

把努力拼搏的精神發揮到極致,最後不管去哪裡、不管做什麼,都能活得閃閃發光。

6、

作為生活在當今年代的普通人,我們一方面衣食無憂,很少經歷過真正意義上的生活艱苦;另一方面,又大多資質普通,上名校、成精英的少之又少,就是一再平凡不過的普通人。

即便如此,我們卻依然可以傳承自強不息、厚德載物的精神,創造屬於自己的一片天地。

踏實、光明、溫暖、有希望,那是你我的天地。

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

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

你我共勉之。

從《無問西東》到清華校訓: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

作者介紹:

洛紅塵:

曾在各大期刊發表文章百萬字。自由寫作者,二胎媽媽,心理學愛好者。真誠寫作,歡迎你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