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書法

從草根到鉅富,清末南潯劉鏞的逆襲之路可以模仿嗎

作者:由 湘憶雪 發表于 書法日期:2022-08-15

劉恆順書法多少錢一平方尺

“一千個人眼裡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水晶晶古鎮南潯有著數不清的水晶晶亮閃閃的故事,每一個故事都讓讀到它的人眼前一亮。

讓我們把目光聚焦到清朝末期浙江湖州南潯一個名叫劉鏞的商人,他把劉家的產業發展到2000萬兩白銀,當時清政府的年收入不過7000萬兩,劉鏞的身價就相當於清政府國庫收入的三分之一,在當時滿目蒼夷的清政府來說,這就是一個奇蹟。

從草根到鉅富,清末南潯劉鏞的逆襲之路可以模仿嗎

南潯,自兩宋以來就以盛產優質生絲聞名,到了明清更是發展成了典型的江南絲綢市鎮,這裡出產的輯裡湖絲成為皇家織造的指定原料。到了近代,南潯藉助上海開埠的東風,將生絲業發展壯大,湧現了劉鏞、張頌賢、龐雲鐠、顧福昌等一批著名的絲商,號稱南潯“四象”。接下來,就讓我們一起走進南潯首富劉鏞的故事裡。

1

劉鏞,1825年出生於湖州南潯的一個貧苦的莊戶人家。劉鏞的父親在大橋灣泰安橋下開了一家小銅匠鋪,14歲的劉鏞被迫輟學,幫著父親打理鋪子。少年的他挑著擔子,走街串巷為他人修補銅勺銅鍋,以貼補家用。據南潯的老人回憶,當年劉家的家廟裡,曾經放著一副銅匠的挑子,看得出來劉鏞是一個不忘本的人。

在當時的清政府,靠銅匠這種小手藝活是無法安身立命的,劉鏞想外出謀求發展。劉鏞首先到了一個布店做學徒,那時學徒什麼雜活累活都得幹,數九寒天老闆還叫他到冰凍的河邊洗魚洗菜,他的手凍裂了,鮮血直流,劉鏞怕被老闆訓斥,硬是忍著不敢出聲。他起得最早睡得最晚,可一天也只能掙十文錢。除了用三四文買點吃的,其餘都給了母親。後來劉鏞得知,店家的管家一年的年收入也才不過100串銅錢,心想做學徒這樣不是長久之計。

人活在世上,是想獲得幸福,而不是為了吃苦。但是,想要獲得真正的幸福,人又必須先吃苦,會吃苦,敢吃苦,能吃苦,不懼苦,“吃得苦中苦,方為人上人”。對於人來說,苦,並不是一件壞事,如果人在一生之中,能夠早點吃到苦的滋味,並培養起吃苦耐勞的精神和堅強的意志品質,往往就是一筆巨大的精神財富。

劉鏞之所以有後來的成功,跟他吃苦耐勞的精神是分不開的。

2

不安於現狀的劉鏞後來經親戚介紹,來到了鎮上的談德昌絲行打工,劉鏞踏實勤奮,任勞任怨,不出幾年,他憑自己的精明才智悟出了經營絲業的門道。

原來湖州南潯古鎮有一個輯裡村,氣候溫和,水質清潔,這裡家家戶戶種桑養蠶,生產的蠶絲質量上乘,被稱為輯裡湖絲。輯裡湖絲輕盈柔軟、韌性極強,通常一根小小的湖絲能承受十幾個銅板的重量而不會斷掉。南潯古鎮有條街叫絲行埭,是專門進行湖絲貿易的場所。長達300米的街道,人聲鼎沸,熱鬧非凡。

從草根到鉅富,清末南潯劉鏞的逆襲之路可以模仿嗎

劉鏞所在的絲行,就是從蠶戶手裡收購生絲,然後轉手賣給外來收絲的洋行買辦,從中賺取差價,從而生意越做越大。劉鏞心想與其為他人打工,不如自己闖一闖。於是他和兩個同鄉準備一起開設絲行,三個人東拼西借也才借到區區200銀元,但這畢竟邁出了劉家基業的第一步,那一年劉鏞才20歲。想想20歲的我們在幹什麼呢?

劉鏞的“劉恆順”絲行,店小利薄,每天收購生絲打烊後,還把小店出租給廣東人開設的廣莊賺點租金。劉鏞天性樸實,他特別體諒蠶戶種桑養蠶的艱辛,他做生意時寧肯自己分文不賺,也不讓蠶戶吃虧,因此十里八鄉的農民都願意把自己家的蠶絲賣給他。靠著誠信守信,劉鏞的生意漸漸有了起色。

誠信是做人最基本的素質,是世界上最美麗的花朵,誠信就如同一盞生活中的明燈指引我們前行的道路。李嘉誠說過這樣一句話,“你務必以誠待人,別人才會以誠回報。”

人生活在社會上,總要與周邊形形色色的人打交道。處理各種社會關係必須遵循一定的社會規則,有章必循,有諾必踐,誠實守信;否則,一個人就失去了立身之本,古人說得好“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

誠信,是人生道路上最珍貴的無形資產,它會為你的生活添姿加彩。

3

劉鏞靠著誠信起家,然而經商道路上艱險異常,商人與商人之間的惡性競爭幾乎讓劉鏞破產。1846年春天蠶絲大豐收,劉鏞蠶絲的收購價是7分1,而廣莊聯合幾家絲商突然把絲價壓低,比劉鏞的收購價還低,劉鏞心想這不是要血本無歸了嗎?

回到家,劉鏞和妻子沈氏茶飯不思,不知怎麼辦才好。過了許久,沈氏說:“這樣由人家說了算,生意是做不下去的,不如我們自己把生絲直接運到上海。”

“這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我們既沒有資金,也沒有大絲船。”劉鏞說道。

“沒有資金可以小做,沒有大絲船可以租農船或航船。”沈氏說道,劉鏞心想與其坐以待斃不如鋌而走險去闖一闖。

南潯當時有一條運河叫荻塘,連線京杭大運河,運河沿途搶劫來往船隻時常有之。劉鏞豁出去了,夫妻倆租了一艘航船,僱了兩個夥計,四人沿著曲曲折折的水路輪流搖櫓,整整三天三夜終於到達上海十六鋪碼頭。

到了上海,劉鏞迫不及待地去打聽絲行的價格,“輯裡絲每兩售價2兩白銀”,絲行夥計的話讓劉鏞簡直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這相當於當時收購價的三倍呀。劉鏞喜出望外,連忙把亮晶晶的蠶絲全部賣掉,換成了亮晶晶的銀子,就這樣劉鏞靠著過人的膽識和勇氣大賺了一筆,劉鏞也因此開創了自開絲船的先河。

劉鏞並不是心胸狹隘之人,回到南潯,他就把自己的經歷告訴其他的絲商,大家紛紛效仿。於是乎這條通往上海的水路上,搖滿了南潯人各式各樣的絲船,也搖出了南潯人致富發家的通天大道。南潯從那時候起,漸漸成了比上海還要繁華富庶的一方寶地。

有沒有勇氣走出第一步,往往是人生的分水嶺。跟著時間走,永遠只能慢人一步,敢為人先,才能爭得人前。

敢想敢幹敢為人先的劉鏞,為南潯走出了一條致富發家的康莊大道。那時的南潯湧現出了劉鏞、張頌賢等一大批富商,人稱南潯“四象八牛七十二條黃金狗”,成了歷史上罕見的鉅富之鎮。

從草根到鉅富,清末南潯劉鏞的逆襲之路可以模仿嗎

4

發達後的劉鏞堅守仁義之心,除了造福鄉里還造福一方百姓。有一次,劉鏞去嚴州進貨,沒想到那裡發生瘟疫,災情十分嚴重。劉鏞決定把資金拿出來救助災民,購買醫藥,掩埋病死之人,收養流亡人員。他每天行走數十里,在酷暑之中不顧穢氣熏天奔走賑濟,最後病倒了,病中的他仍不忘囑咐朋友繼續救災,自己卻差點把命丟了。

1889年,浙江發大水,湖州尤甚。劉鏞慷慨解囊,一場百年難遇的災難在劉鏞的資助下得到化解,光緒皇帝為了表彰劉鏞的善舉,曾欽賜 “樂善好施”牌匾。

劉鏞雖擁有萬貫家財,對他人慈善大方,但對自己很節儉。劉鏞認為劉家的一切都是祖先積德而來,自己沒理由暴殄天物。一直到晚年,劉鏞還保持著吃飯時要吃完碗裡最後一粒米飯的習慣。

“仁義”這兩個字,撐起了一個文化五千年、人口十幾億的泱泱大國,使中華民族雖歷經各種磨難但仍長久屹立在世界東方。仁義就像一座燈塔,為我們的人生指明瞭方向。

劉鏞的仁義為他贏得了財富,也贏得了世人的讚譽。劉鏞去世之時,遠近百姓知道訊息後紛紛前來弔唁,痛哭失聲。

劉鏞和他同時代的富商們,早已消失在歷史的塵埃裡。但他們留給子孫後代的不光是南潯白牆灰瓦、小橋流水般美輪美奐的江南古鎮,更是一種看不見摸不著但又深入靈魂的精神財富,那就是吃苦、誠信、敢想敢幹敢為人先、仁義等淺顯而有深刻的道理。

從草根到鉅富,清末南潯劉鏞的逆襲之路可以模仿嗎

徜徉在南潯古鎮,凝視這裡古樸幽美的建築,從這些無聲的建築身上,我們似乎能讀出主人的胸襟、情懷和思想。從這些處處可見或顯或隱的基因密碼身上,我們看到了南潯的過去,也憧憬著南潯的美好未來。

從草根到鉅富,清末南潯劉鏞的逆襲之路可以模仿嗎

如今的南潯隨著政府對南潯的保護和開發,這座江南古鎮再一次煥發出迷人的光彩,重新展現在我們面前,也吸引著越來越多的遊客前往參觀遊玩。

我們相信南潯必將繼往開來,開拓創新,創造一個更加獨一無二的南潯新天地。

參考資料:

1。《國寶檔案》之《大運河傳奇——運河邊的洋宅子》

2。南尋實踐團:《劉鏞販運開絲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