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書法

高則誠的嶽祖父是位義薄雲天的大人物,辭官回閣巷後做了這件事

作者:由 體制百曉吳聊先生 發表于 書法日期:2022-08-21

匡正恆是誰

走進瑞安市閣巷(今屬南濱街道,古稱崇儒裡)柏樹村,大家都曉得這是南戲鼻祖高明(字則誠)的故鄉,今建有高則誠紀念堂,可往往疏淡這個村的另一位赫赫名人——與高則誠有著姻戚關係

,且具有崇高民族氣節的宋末著名詩人、名臣、忠士陳則翁。

高則誠的嶽祖父是位義薄雲天的大人物,辭官回閣巷後做了這件事

陳則翁生於宋淳祐八年(1248),卒於元元貞二年(1296),字仁則,號瑞洲。陳家先祖由福建遷括徙溫,北宋宣和五年(1123),傳至陳鐸(雲海),從溫州遷閣巷。再傳至五世陳圓、陳滿、陳齋、陳供②四兄弟,均喜讀書,講節氣,淡泊明志,無意仕途。其中,陳供生有陳養惠、陳則翁、陳任翁、陳養善四子。次子陳則翁獨樹出挑,承繼前輩,讀經史,習詩文,知書達理,為人正直,成為陳氏家族的俏俏人物。

瘁力任上 兄弟亮節

南宋鹹淳四年(1268),陳則翁試登禮部貢舉學究科,繼登宏詞科,歷官廣東副使。

德祐二年丙子(1276年2月4日),南宋王朝宋恭宗趙昰投降蒙元。時,陳宜中③、陸秀夫、張世傑、文天祥等大臣隨益王趙昰、廣王趙昺逃亡到溫州,在溫州江心寺組成流亡政權。五月到達福州,眾擁益王趙昰為端宗帝,號景炎,陳宜中任左丞相兼樞密使、都督,力圖“中興宋室”。

是時,陳則翁掌管廣東南路糧食貨物轉運,兼理邊防治安巡察監督。他盡忠職守,調運廣南糧食物資,瘁力協助陸秀夫、張世傑、文天祥等大臣組織力量,英勇抗元,為匡復保國盡力。

元軍繼續大舉南下,追擊文天祥、陸秀夫抗元南宋小朝廷,時局極度維艱。

陳則翁的弟弟陳任翁(麟洲)隨陳則翁至廣東,倡義舉勇,為宋室起兵勤王,由大將張世傑檄提,兵任廣南督僉。陳任翁以身許國,英勇善戰,可在督僉事任內不幸病于軍中,英年早逝,年僅26歲。

國破弟亡,陳則翁深懷悲慼之情,跋山涉水,將弟任翁(麟洲)靈柩從廣南運歸故里安葬。當時,陳氏兄弟之忠義,之高風亮節,揚名東甌。晚清翰林編修黃紹第在《瑞安百詠·陳瑞洲兄弟亮節》中贊雲:“劫後山庵剩半雲,瑞洲兄弟並能文。杜鵑同下東風拜,朝夕龍牌奉故君”。今天,我們讀陳任翁的軍旅詩④,更可知陳任翁“夜宿不解衣”“龍劍束徵袍”“世無不死人”“丈夫死生義”的英雄形象和豪邁氣節。

崖山之變 誓不仕元

匆匆安葬好胞弟,陳則翁隨即急忙趕赴廣南,他在《劍城客思》

詩中反映了當時的心境。詩云:“借屋清溪卸野舟,劍城特為故人留。

閒門雲獲數松老,危瀑風飛亂石秋。明日遠山孤客路,昨宵寒雨異鄉樓。廣南此去何時到,萬里思家母白頭。”

高則誠的嶽祖父是位義薄雲天的大人物,辭官回閣巷後做了這件事

到了廣南,他立即投入煩忙的事務,為抗元盡責盡力。他在《官舍有感》詩中說:“臘近衣方授,山深寒愈嚴。病將書卷廢,愁伏酒杯添。故里風塵隔,微官歲月淹。思歸歸未得,低首愧陶潛。”

由陸秀夫、張世傑、文天祥等大臣組成的流亡政權,力圖保住宋室國祚,在閩粵一帶和元軍進行了數次較量,可終因軍心不穩,上下不一,降的降,逃的逃,節節敗退,難能反轉大局。文天祥也因吃飯時無備,被叛將張弘範突然襲擊,被俘。

景炎元年(1276),南宋流亡政權到達廣東新會崖山,此處東是崖山,西有瓶山,兩山向南延伸入海,易守難攻。

景炎三年(1278)農曆四月十五日,十歲的趙昰落水病逝,眾臣又扶持七歲的趙昺登基,改號祥興。第二年(1279),元軍向崖山發起進攻,史稱“崖山海戰”,宋軍大敗。元軍逼近中軍,張世傑深知大勢不好,“乃抽精兵入中軍”“乃與蘇劉義斷維,以十餘舟奪港而去”。陸秀夫想去救援趙昺所乘坐的大船,可“王舟大,且諸舟環結,度不得出走”,於是臨危揹負年僅八歲的皇帝趙昺投海,繼而張世傑以下十萬餘人以及全朝文官、太監、宮女、家屬……盡節殉國。七日之後,“浮屍出海十餘萬人”。張世傑突圍後得知皇帝死,心灰意冷,亦投海而亡。

高則誠的嶽祖父是位義薄雲天的大人物,辭官回閣巷後做了這件事

南宋王朝最終滅亡,陳則翁悲慟欲絕,誓死不願仕元,潸淚棄官返里。

集善院中 哭祭皇靈

陳則翁誓不仕元,無奈從廣東迴歸故里閣巷柏樹隱居,心情萬分悲涼,於是在村的河對岸建起集善院,在院之正廳供奉宋室皇帝的龍牌,左右附置文天祥、陸秀夫等忠烈牌位哭祭。

高則誠的嶽祖父是位義薄雲天的大人物,辭官回閣巷後做了這件事

朝代興亡更迭,孤臣未盡報國之志,心緒惆悵,每逢初一、十五,陳則翁時常與平陽愛國詩人林景熙、仙口裴季昌、宋埠林昊淵和瑞安曹村的曹穭孫等宋代遺臣,相聚於集善院祭奠,或在陳則翁之居宅半雲庵中賦詩詠懷,私相痛悼,託黍離之悲,訴愛國之情,以釋亡國之恨。他還曾與同為棄官歸隱的平陽林景照相約,同遊溫州江心孤嶼,一邊觀覽甌江中川自然景色,一邊吟誦宋高宗“清輝”碑和文天祥《北歸宿中川寺》⑤等,勾起對往事的記憶和懷思,即景賦詩,處處表現出悲涼感和高潔之風骨。他在《湘靈鼓瑟》詩中雲:“蒼梧雲杳杳,湘浦月沈沈。誰將竹間淚,彈作絲上音。如怨復如訴,可聽不可尋。乃知二帝子,常懷千載心。君臣等天地,死生空古今。此意不可極,悲風生夜深。”

高則誠的嶽祖父是位義薄雲天的大人物,辭官回閣巷後做了這件事

操心閭里 行善桑梓

當年的閣巷柏樹村與隔村高宅腕地近江海,時有海侵、堤塘常損、道路泥濘。陳則翁關心桑梓殃情,熱心閭里公益,行善濟困,修築道路、加固堤塘,利益裡梓。又於村前龍船河上建造橋樑、修築石路,便利柏樹與高宅腕百姓往來。後來,因為高則誠時常坐在橋上讀書,地方群眾便俗稱橋為“高郎橋”。

他又於集善院左右廂房創辦書塾,聘請名師授課,獎掖後進,培育人才。高明父親高功甫不幸早逝,高則誠小時就在這裡讀書。陳家傾注親情之愛,倍加呵護栽培。高明長大後,陳昌時又將女兒(陳則翁孫女)嫁於高則誠。

膝下兒孫 各有才名

陳則翁娶三個妻子,生有六個兒子,承傳家訓,習讀經史,均善詩文,各有名氣:

長子陳昌時,字少垣,號物吾,是高則誠的岳父,少穎悟聰敏,博學強識,擅長詩文,由宏詞科任廉州教授,著有《雞肋集》,存詩43首。

次子陳得時,號老吾,由郡貢生任常州無錫教諭,著有《潁西清嘯集》。

四子陳與時,號存吾,任南康雜造局副使,《送高則誠赴舉兼簡梅莊兄》一詩,盛傳鄉里。

五子陳識時,號民吾,善詩詞,通音律,操文立就,昆仲間有“雁行中推自眉焉”之譽。

陳則翁的孫輩,亦多有文才,代有聞人:

岡,號士原,詩人,長子昌時子,著有《溪堂集》。

陳禮專,號士芳,次子得時子,任浙江宣尉司都事。

陳昇,號士順,三子可時子,任江西崇仁縣尉。

……

陳氏家族文風興盛,久盛不衰,傳有《清潁一源集》八卷,自宋元至明代,選錄陳家數十位詩人,計三百多首詩,為陳氏著作之精華,也給瑞安人民留下一部寶貴的文化遺產。

陳則翁於公元1296年卒於家,前來弔祭的村民、親友、名士眾多,墓葬管岙後溪。

注:

①陳供的女兒(陳則翁之妹)嫁給高天賜(高明祖父),陳昌時將女兒(陳則翁孫女)嫁給高明。陳則翁既是高明的舅公,又是外祖父,兩家數代聯姻,感情篤厚。

②陳供,字居敬,號杏所,陳則翁父親,隱居不仕,善詩,有《及春稿》,今存詩六首。

③陳宜中,溫州人,宋末宰相,史有爭議。

④陳任翁軍旅詩三首

閩嶠軍中

翠華齊擁霍嫖姚,卻向青山說豹韜。

兵馬夜行殘月下,

弓旌寒響朔風高。

壺漿故老愁啼血,野飯將軍猛茹毛。

最恨新亭空楚泣,自提龍劍束徵袍。

丙子廣南病中

疑危身世寄鈚鋒,病久參苓術已窮。

卜命自知終有死,勞生空恨竟無功。

鄉愁滿眼秋雲碧,客淚沾衣夕陽紅。

只恐遊魂招不得,杜鵑聲裡拜東風。

丙子歲二首(之二)

夜宿不解衣,晚飯惟脫粟。

甲重群馬嘶,旗行萬夫僕。

西風驅陣雲,摻鼓振寒石。

丈夫死生義,豈為沽微祿。

摳衣白主將,功重名亦足。

世無不死人,慎勿汙簡牘。

文天祥《北歸宿中川寺》

(中川寺:即溫州江心寺)

萬里風霜鬢已絲,飄零回首壯心悲。

羅浮山下雪來未,

揚子江心月照誰。

只謂虎頭非貴相,不圖羝乳有歸期。

剩浪一到中川寺,暗讀中興第二碑。

參考資料:

①《瑞安百詠》

②《清潁一源集》 陳千銘編修

③《閣巷陳氏宗譜》

④平陽林景熙簡略

⑤宋末有關史料

美編:小葉

審讀:何光明

稽核:歐興俊

終審:邵定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