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書法

顛覆你認知的實驗:孩子緊張、焦慮、退縮時,TA最需要的是什麼?

作者:由 五維成長 發表于 書法日期:2022-09-04

什麼的爬進詞語

顛覆你認知的實驗:孩子緊張、焦慮、退縮時,TA最需要的是什麼?

我們的社會對於內向性格並不友好,膽小、退縮、不合群……種種負面標籤,讓不少家長對內向孩子的發展感到憂慮。但事實上,性格並不等於社會特徵,內向的人也可以自信地進行公眾演講,擁有優秀的社交能力。而性格的差異,核心是孩子對外界環境的敏感度不同。本文作者希望父母及更多人能夠理解性格的本質,並正確引導孩子,用自己舒適的方法與這個世界互動。

文章已授權:帝呱呱星球 (ID: diguaguaxingqiu)

顛覆你認知的實驗:孩子緊張、焦慮、退縮時,TA最需要的是什麼?

妞妞是在德國出生的,德國有一種佛系早教班叫“Pikler”,中國家長都叫它“爬爬班”——一群寶寶在教室中間自由玩耍,家長圍坐一圈聊聊天。

妞妞7個月大的時候,我第一次帶她去上“Pikler”。班上七八個寶寶,其他寶寶都在饒有趣味地滿教室爬,探索、交流,只有妞妞一直坐在離我不到半米的地方,嘴裡咬著一個玩具,警覺地盯著其他孩子。

一旦有孩子朝她的方向爬過來,她就把玩具一扔,迅猛地掉轉頭,爬回我身上。無論我怎麼嘗試,都無法使她離開我一米以上。

顛覆你認知的實驗:孩子緊張、焦慮、退縮時,TA最需要的是什麼?

不肯離開我一米以上的妞妞

在那一天,我看到了她DNA裡攜帶的性格底色。

糟糕,我生了一個內向的孩子!我現在還記得,當時心裡浮起的不由自主的憂心,彷彿妞妞剛剛被宣告了“二等公民”。

而這憂心來自於我的想象:

這麼害羞、膽小、退縮、不合群,將來怎麼融入社會呢?

你看,這就是我們對“內向”孩子的刻板印象。

正是這些標籤化的詞語,讓內向成為了一種負面的二等性格。

這兩天,微博有個熱搜: 性格內向的人有多累? 一萬多條評論裡,有一大半在訴說內向的人是多麼沒有自信、不善言談、不敢表達、不會交際。就是這樣的社會認知,在不斷強化負面印象、塑造焦慮。

顛覆你認知的實驗:孩子緊張、焦慮、退縮時,TA最需要的是什麼?

那是不是確實如此呢?

不,我們對內向有天大的誤會。

今天,我就想“反內向”,打破由來已久的錯誤認知。當你真正理解了,本質上是什麼造成了性格的差異,你就掌握了塑造性格的鑰匙。

這把鑰匙,不僅僅適用於內向孩子,對任何孩子都有用。

顛覆你認知的實驗:孩子緊張、焦慮、退縮時,TA最需要的是什麼?

性格不等於社會特徵

性格是天生的,害羞是後天的

咱們先來看看這個例子。

在我多次提到的紀錄片《孩子的小宇宙》裡,有一個4歲的小女孩叫苔絲雅。

這是她到幼兒園第一天時的表現:

猶疑、謹慎、沉默,身體緊繃、雙手握拳。

顛覆你認知的實驗:孩子緊張、焦慮、退縮時,TA最需要的是什麼?

顛覆你認知的實驗:孩子緊張、焦慮、退縮時,TA最需要的是什麼?

她花了大量的時間一個人待著,默默看著大家玩。

顛覆你認知的實驗:孩子緊張、焦慮、退縮時,TA最需要的是什麼?

顛覆你認知的實驗:孩子緊張、焦慮、退縮時,TA最需要的是什麼?

這是一個典型的“內向”孩子。

但這就說明她自卑、害羞、膽小、不合群嗎?

並非如此。不多久,她就展現出了強烈的社交願望和技巧:主動接近小朋友,尋找共同話題。並且非常堅持和自信,被拒絕也毫不氣餒。

顛覆你認知的實驗:孩子緊張、焦慮、退縮時,TA最需要的是什麼?

顛覆你認知的實驗:孩子緊張、焦慮、退縮時,TA最需要的是什麼?

在第一天結束之前,成功地交到朋友、融入群體。

顛覆你認知的實驗:孩子緊張、焦慮、退縮時,TA最需要的是什麼?

從這裡我們能看出什麼呢?

內向是一種性格,是天生的。自卑、害羞、膽小、退縮,是一種社會化特徵,是後天的。它們之間並不相等。

在微博熱搜下有個回答點贊很高:

顛覆你認知的實驗:孩子緊張、焦慮、退縮時,TA最需要的是什麼?

但,你知道碧昂絲吧?你也許聽說過她的世界巡迴演出票被搶售一空,但可能不知道,這個世界偶像就曾是一個內向的孩子。她說自己直到現在也常常很安靜,看起來就像很害羞。

還有喬布斯、奧巴馬,這些演講高手,都說過自己是內向的人,卻展現出了優秀的社會能力。

我自己也是如此,很多時候我並不多話、喜歡安靜,卻可以拿著話筒面對攝像機不慌不亂、侃侃而談。

你看,性格是一回事,社會化特徵,是另外一回事。

性格就好像是地基,無法改變。但在上面蓋怎樣的房子,卻有很大的想象空間。可以蓋一棟破房子,也可以蓋一棟豪宅。

顛覆你認知的實驗:孩子緊張、焦慮、退縮時,TA最需要的是什麼?

性格差異的本質:敏感度不同

既然內向並不是害羞、膽小、自卑,那它的本質到底是什麼?

在紀錄片《北鼻異想世界》裡,有一個有趣的實驗。

幾個6個月大的寶寶,在看到沒見過的小狗時,表現出了完全不同的應激反應。

有的孩子沒什麼表情。

顛覆你認知的實驗:孩子緊張、焦慮、退縮時,TA最需要的是什麼?

有的孩子反應強烈。

顛覆你認知的實驗:孩子緊張、焦慮、退縮時,TA最需要的是什麼?

這個實驗其實是模仿了著名的發展心理學家傑爾姆·卡根

關於兒童應激反應的實驗。

卡根讓500個4個月大的嬰兒經歷一些新鮮的刺激——聽氣球爆炸的聲音、看彩色的手機晃動、聞酒精棉籤的味道。同樣,有些孩子很平靜,有些卻踢胳膊蹬腿或者大哭大叫。

有悖常理的是,

卡根預測那些反應強烈的孩子,更可能成長為安靜的少年;而那些平靜的孩子,卻會成為外向的人。

他追蹤了這些孩子二三十年,他們長大後果然如卡根所料。

顛覆你認知的實驗:孩子緊張、焦慮、退縮時,TA最需要的是什麼?

為什麼呢?

因為反應強烈的孩子,杏仁核天生更興奮。在遇到刺激的時候,他們心率更高、瞳孔擴張得更大、唾液中壓力荷爾蒙的含量也更高。

也就是說,他們體會到的刺激、害怕、緊張、羞愧等等感受,都更加深刻。所以他們更謹慎、舒適區更小,也需要更多的時間觀察、適應環境,確認自己安全。

這就是“內向”的本質:對環境高度應激、敏感。

這就能解釋,為什麼妞妞小時候那麼害怕噪音,汽車開過的聲音都會讓她嚇的抱緊我的脖子;為什麼看新的動畫片時,她會很緊張,生怕裡面出現嚇人的情節;為什麼到陌生的環境,她需要觀察很久才會行動;為什麼她對別人的眼神、評價非常敏銳。

顛覆你認知的實驗:孩子緊張、焦慮、退縮時,TA最需要的是什麼?

這也能解釋,為什麼很多孩子在家自信開朗、滔滔不絕,到了陌生環境卻躲在媽媽身後一言不發。因為陌生的環境,會讓他們的應激雷達自動開啟。

我並不喜歡“內向”、“外向”的劃分,在現實的語境當中,這樣的劃分太過簡單粗暴、帶著有色眼鏡。

我更願意這樣去理解不同孩子性格之間的差異——敏感度不同。

這也是現在逐步在獲得主流心理學界認同的觀點。

顛覆你認知的實驗:孩子緊張、焦慮、退縮時,TA最需要的是什麼?

我的“PES”法則

讀到卡根的研究時,我非常激動。不僅僅是因為它讓我窺得了人類性格之謎的本質,更因為它是一種“成長型思維”,指出了一條清晰的性格成長的路徑。

既然“內向”與社會能力無關,既然“內向”是高度敏感,那麼我們能為內向孩子、或者說所有孩子,所做的事就非常清晰——

先讓孩子“脫敏”,再培養社會能力。

顛覆你認知的實驗:孩子緊張、焦慮、退縮時,TA最需要的是什麼?

我結合了對心理學的理解,和對妞妞的實踐,自創了一個

“PES”法則

讓孩子愛自己(Precious yourself)

擴大舒適區 (Expand comfortzone)

學習社會技巧(Social skill learning)

第一步“讓孩子愛自己”,是對“自己”脫敏;第二步“擴大舒適區”,是對環境脫敏。具體的做法,在之前我寫的社交與性格系列文章裡已經涉及到了一些,今後我們也會一點點具體的寫。

今天我想再一次強調

“讓孩子愛自己”

的重要性。

同樣的性格,為什麼有些孩子可以像碧昂絲、奧巴馬那樣,有些孩子卻會真的變得自卑、瑟縮?

顛覆你認知的實驗:孩子緊張、焦慮、退縮時,TA最需要的是什麼?

當一個孩子對自己的性格感到羞愧,認為它是需要改變的,始終擔心別人的看法和評價,他就會對自己處於一種“高度應激”的狀態,這樣,就是“致敏”,而不是脫敏,那麼他的舒適區也只會越來越狹窄。

這就像造房子,要是把地基都挖掉推倒重來,房子還能不塌嗎?

家長要為孩子做的事情,絕不是改變、扭曲,而是讓孩子對自己的存在感到舒適,然後用自己舒適的方法和節奏,一步步把舒適感擴充套件到環境當中。

這其實適用於所有孩子。對任何孩子而言,舒展自我、自信自愛的過程,都是對自己、對世界逐漸脫敏的過程。

顛覆你認知的實驗:孩子緊張、焦慮、退縮時,TA最需要的是什麼?

怎麼去改變,家庭環境很重要

性格、情緒、社會能力的培養,我認為是早期教育裡最重要的東西,比獲取知識更為重要,它們會陪著孩子走很遠很遠。

所以,這4年來我在這上面花的心思最多。

遵循著這樣的方法,妞妞現在展現的狀態非常好,陽光、自信、開朗、話癆,很願意交朋友。

絕大多數時候,根本看不出她是曾經的那個“內向”孩子。但我知道,當她進入某些陌生環境的時候,還是會展現出性格中的底色。

顛覆你認知的實驗:孩子緊張、焦慮、退縮時,TA最需要的是什麼?

在澳大利亞旅遊,自己和當地小孩交上了朋友

看著一個敏感、謹慎的孩子,一點點舒展開來,張開雙臂,用開放的姿態擁抱世界,老母親不僅僅是高興,簡直是感動。

顛覆你認知的實驗:孩子緊張、焦慮、退縮時,TA最需要的是什麼?

越來越舒展自在的小妞兒

但同時,我也為另一些孩子感到心疼。

在我身邊有很多和妞妞一樣的孩子,他們站在同一個起點上,卻走向了相反的方向。

因為把性格和社會能力混為一談,把“內向孩子”看成“問題兒童”,很多父母很焦慮,採取了錯誤的方式,去改變、扭曲、生拉硬拽,卻讓孩子真的變得自卑、膽小,把自我蜷縮起來。

僅僅是觀念的改變,一些小方法的掌握,就能改變一個孩子的未來。這是多麼有價值的事情。

顛覆你認知的實驗:孩子緊張、焦慮、退縮時,TA最需要的是什麼?

它讓我感到一種使命感。我很希望推廣這個理念和“PES法則”,讓更多父母解開誤會,正確理解性格的本質,正確引導孩子。這其實是我決定寫公眾號最早的初衷。

我們的環境,是一個對內向性格致敏度非常高的社會。

像文章一開始說到的這種微博熱搜,像那些喜歡說“哎呀,這孩子很內向”的,滿臉帶著惋惜、讓你莫名羞愧的七大姑八大姨。它們就像是霧霾和花粉一樣,是孩子性格的致敏原。

我也希望讓父母以外的更多人解開誤會,這樣,我們的孩子就能生活在一個更不容易“致敏”的世界。

希望這種改變,是你和我,我們,一起推動著它去發生。

#FormatImgID_26#

本文源自微信公眾號: 帝呱呱星球(ID:diguaguaxingqiu)。這裡匯聚了傳說中的海淀、西城、順義媽媽,因為工作與地域的關係,我們能接觸到優質的教育資源和先進的教育理念,跟大家分享帝都媽媽的育兒新認知和京城新生活。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需轉載,請與作者聯絡申請許可權,請註明作者和出處。

特別提醒:

特別提醒:

點選上方 “五維成長公眾號” →點選右上角“...”→ 選擇“設為星標★”,就能及時收看最新文章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