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書法

週末讀好書|讀一點心理學,改變看待自我的視角

作者:由 杭州日報 發表于 書法日期:2022-09-29

避歉是什麼意思

週末讀好書|讀一點心理學,改變看待自我的視角

《隕童》

作者:寇揮

出版時間:2022年8月

出版機構:KEY-可以文化 | 浙江文藝出版社

《隕童》講述了一個外星少年的地球奇幻冒險故事。主人公英遠為了拯救深受傳染病折磨的人類,乘著飛船前往地球,卻穿越時空誤降到了秦始皇時代。在目睹了始皇用血與火打造的王朝,體會了人世百態後,隕童決心用自己的努力改變這個世界。這是一部從傳統文化破土而出的歷史科幻小說,展現了中國科幻故事新的可能性。

寇揮被譽為當代陝軍文壇的另類,荒誕現實主義寫作的堅守者。他曾獲首屆柳青文學獎新人獎、第三屆柳青文學獎優秀長篇小說獎。已出版作品有長篇小說《想象一個部落的湮滅》《北京傳說》,中短篇小說集《靈魂自述》,閱讀隨筆集《我的世界文學地圖》。《隕童》是他首部歷史科幻長篇小說。

在小說中,英遠是M星球一名年僅11歲的男孩,在他本該像地球上的孩子一樣無憂無慮地享受童年時光的時候,太爺爺告訴他,地球上的人類深受丹巴熱病的折磨,需要他帶著藥品前往地球拯救他們。至此,英遠的童年時光結束了,熟悉的生活都隨著飛船的飛昇結束。然而,寇揮並沒有讓英遠馬上降落到他應該抵達的時代,而是陰差陽錯地讓他穿越到了秦始皇時代,並被始皇賜名為“隕童”。

他運用“超能力”救出了即將被始皇坑殺的賢士,遇到了尋找長生不老之藥的術士,與人類女孩陷入愛戀,帶著他們逃往東方的大海。在這場驚醒動魄的地球之旅中,他一次次躲開始皇的追殺,並與始皇當面對質。

一方面,隕童在躲避始皇追殺的同時,一心要和他談判,試圖喚醒始皇內心的良知;另一方面,他時刻惦念著自己來地球的初衷,想要尋找到身患丹巴熱病的人類。可以說,隕童被賦予了雙重使命,他既不能忘記治病救人的任務,也不能眼睜睜地看著秦國的人民深陷水深火熱之中。

隨著小說的推進,種種疑問也逐漸浮出水面:在前往東方大海的路上,隕童會遭遇哪些阻力?他能否幫助被侮辱和損害的人們成功逃離始皇的追捕,這樣的經歷對於隕童來說到底意味著什麼?

在不斷探索深入的過程中,社會的種種矛盾與真相也被一個個揭開。隕童不斷打量地球上發生的一切,如飢似渴地學習流傳在這片土地的詩歌,當所有人都恐懼皇帝的時候,他敢於直接與他對質,直接說出地球的子民不敢說的想法。“無知者無畏”的背後,其實是隕童對美好世界的嚮往。

在這個意義上,“外星少年”的設定,並不是為了展現種種燒腦的設定,追求小說的感官刺激,而是藉由這樣一具有“超能力”的外星少年,讓讀者近距離地體會秦國大地的真實生活,深入瞭解中國的歷史與文明。

週末讀好書|讀一點心理學,改變看待自我的視角

《讓自己快樂:如何停止討好他人,並轉變你的生活方式》

作者:艾瑪·裡德·特里爾

出版時間:2022年8月

出版機構:中國青年出版社

我們都知道,渴望獲得別人的喜愛、認可和接納是什麼感受。這種感受是我們身為人的一部分。想要支援他人、幫助他人滿足需求,這本身沒有錯。問題在於,有那麼一些人,他們在此過程中,放棄了自己的需求。這讓他們苦惱不已。

他們,就是討好型人格者。

作為一名心理諮詢師,艾瑪幾乎每天都與討好型人格者打交道,她深知這群人的焦慮與壓力——無法討好所有人,同時又無法允許自己取悅自己。

本書中,艾瑪基於十幾年來的臨床經驗為我們講述了什麼是“討好型人格”,總結出了四種類型的討好者:典型討好者、影子式討好者、安撫式討好者、阻斷式討好者。對孩子、父母、朋友、戀人、職場等討好行為“多發區”“多發人群”,結合案例,進行了深入分析,分析人物心理、討好行為的根源,並以一種類似於做心理治療一樣的私密對話的方式提供建議,幫助你更全面地理解自己,更真實、更快樂地生活。

艾瑪·裡德·特里爾,劍橋大學英語專業畢業,曾在寶潔公司市場部工作。2003年,因為一場車禍,艾瑪接觸到心理諮詢併產生了濃厚興趣,轉而投身心理學領域研究,隨後獲得了溝通分析專業英國第一等級學位,成為英國心理諮詢與治療協會成員。目前她已是一位從業12年的心理治療師與臨床醫生,擁有超過1萬小時的治療經驗,在威徹斯特經營一傢俬人診所,同時為公益和商業組織提供個人或團體諮詢服務。這些經歷都是她分析討好型行為與討好型人格的資料庫。

精彩先讀——

我們每個人身邊都不乏討好型人格者。他們可能很難說出自己的需求,不願惹別人不高興。即使沒有做錯什麼也會道歉,即使是因現實原因而被迫改變計劃也會感到內疚。他們很難向人解釋為什麼不行,對他們來說,一口答應要更簡單一些。也許所有這些情形他們都曾遇到過。也許這個人就是你。

我以前也很愛討好別人。我在預產期當天早上降生,生來就很守時,是個善於討人歡心的孩子。聖誕節時,我很樂意招待那些前來參加我父母舉辦的派對的客人,也很樂意前往老人院給那裡的老人唱頌歌。我就像條變色龍,能適應任何社交場合,用我討好他人的能力去滿足周圍人的需求。成年後,我發現自己在工作、交友中依然如此,把別人的快樂放在首位,似乎無法開口說“不”。我儘量避免被人討厭(其實我是在避免被自己討厭),但討好他人讓我無法真實地活著,有時甚至害我生病。現在我很少那樣做了,也因此感覺好多了。

作為一名心理諮詢師,我每天都能看到有人在複雜的生活困境中進退維谷,既討好不了所有人,又無法取悅自己。我們需要做的就是共同努力,將他們從困境中解救出來,幫助他們清醒地認識到——有些人是無法被討好的,所以擺脫困境的方法就是別再白費功夫。

一些日漸康復的討好型人格者回顧往事時會說:“真希望我當時就知道這個道理。”取悅自己並不是在說“以我為先”,而只是在說“我們都一樣”。

本書就是為了幫你儘早知道那些你早晚有一天會知道的事。

你可能以為討好他人就是表現得體貼、周到和友好。但實際上你討好他人是因為你渴望控制他人的反應,並避免他人對你的厭惡給你帶來的不適。討好是種策略,旨在披著善良或圓滑的外衣,讓自己得以安全地掌控局面。

討好型人格者無法忍受讓人失望,被人討厭會讓他們大受打擊。我們都害怕被人評頭論足,被人發現自己的缺陷。而被人需要的感覺很像是被愛的感覺。討好他人是因為我們害怕失去他們,但我們卻在徒勞地討人歡心的過程中失去了自我。

討好行為的起源不難理解。遭同類討厭對於我們這種群居動物來說很是危險,我們要依靠族群獲得火種、食物和庇護。恐懼、內疚和羞恥是一些很原始的感覺,它們存在的理由很大一方面是為了敦促我們安全地待在群體中。別做那些不該做的事,別做那些可能會導致你被剝奪烤火的資格,被放逐荒野,最終死於曝曬或命喪飢餓的野獸爪下的事。如果事情的懲罰可能致死的話,那麼就最好別做任何不被接受的事。然而,這些感受並未隨著現代生活一起進化。

時至今日,我在諮詢室裡仍會碰到一些犯下“滔天大罪”的人,他們或是忘記了別人的生日,或是打電話向領導請了病假,或是取消了和朋友約好的晚餐。只要是做了會給他人造成影響或讓他人不快的事,都會讓他們感到“罪孽深重”。我認識一位討好型人格者,有一週她來諮詢時遲到了,這讓她顯得比平時更為慌亂。其實,她之所以遲到,是因為她先是被一個咄咄逼人的募捐者攔了下來,接著又被迫聆聽了一段基督復臨的宣教,最後還註冊訂閱了一個語言學校的線上課程,而這一切都發生在她離開停車場的路上,只因她無法拒絕。“他們眼睜睜地看著我朝他們走過去!(所以,我沒好意思拒絕。)”她哀號道。這些原始的內疚感和羞恥感帶來的痛苦根深蒂固,讓人不惜一切代價想要避免,但現在這些感覺看來不過是行為的附屬品,人們再也不需要這些感覺的鞭笞了。如不改變我們對這些原始感覺的理解,我們就會繼續避免一切不快,哪怕錯不在己。

一個人最初吸引你的地方,往往也是最終讓你破滅的地方。

對方身上有你所沒有的東西,一開始會將你吸引過去。可能是他們的自由率性,也可能是他們的自信安穩。

討好型人格者通常缺失取悅自己的能力,所以他們會受那些看似很會悅己的人的吸引。如果你小時候家教很嚴,你可能會受不拘小節的人的吸引。如果從來沒人教過你邊界的重要性,你可能會受堅持自己目標的人的吸引。如果你自幼只會照顧他人,你可能會受懂得照顧自己的人的吸引。

作為討好型人格者,一段感情開始時你可能盡力表現出自己最好的一面,努力討好對方,但這最終註定要失敗。為了討好(或不得罪)伴侶,你不會說出自己的真實感受。你裝成對方可能喜歡的樣子或自己理想的樣子,維繫著你們的感情,直到終有一日再也裝不下去。要麼對方看到你的真面目決定分開,要麼你看到自己的真面目決定分開,因為你沒能成為自己設想的那種人。你決心下次再努力些或者放寬一點要求,你又給自己設定了新的偽裝,永遠去成為你應該成為的那種人而非成為你自己,如此迴圈往復。

要取悅自己,感受就是我們最好的禮物。它讓我們隨時都能知道自己的需求,以及如何獲得想要的東西或自我滿足。

如不能及時觸及自己的感受並允許自己依據感受採取行動,我們可能發展成典型討好者,最終受制於不可能實現的完美;或是發展成影子式討好者,犧牲自己的可能性去討好心中的權威;我們還可能學會用安撫式討好模式避免惹人生氣,棄自身完整性於不顧,只求相安無事;也可能身陷一味迴避的阻斷式討好模式,浪費精力躲避討好的壓力。

要取悅自己,就必須學會辨識自己的感受,理解它們發出的訊號,這樣才能採取正確的行動,獲得滿足,不必再依靠討好這一扭曲的媒介。

我必須告訴你真相,你太重要了,我不得不說。

真相就是討好沒有贏家,只要你繼續這麼幹,就是在製造問題。

真相就是你已經足夠好了。

事實上,你原本就很好。

學會悅己吧。

九一八事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