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書法

從《哥兒》,品味夏目漱石早期作品所呈現出的個人藝術特色

作者:由 九月情感說 發表于 書法日期:2022-10-04

夏目漱石的作品有何特點

《哥兒》

是日本作家

夏目漱石

早期中篇小說代表作,小說最初以連載的形式,陸續發表在雜誌《杜鵑》上,終於1906年以《哥兒》之名彙集為單行本。

1867年出生的夏目漱石,在日本近代文學史上享有很高的地位,被稱為

“國民大作家”

。他是在日本自然主義勃興時期步入文壇的。但他的文學觀與自然主義截然相反,他的作品主要表現為

強烈的道德意識和對現實的深刻批判

。這也奠定了他

早期作品同現實抗爭的基調

,《哥兒》便這時期主要代表作之一。我國現代文學史的大師

魯迅先生

曾這樣評價這部作品:

小說“輕快灑脫,富於機智,是明治文壇上的新江戶藝術的主流,當世無與匹者”。

從《哥兒》,品味夏目漱石早期作品所呈現出的個人藝術特色

《哥兒》這部小說以作者自身從事教育工作的經歷為基礎,講述了一個剛畢業不諳世故、坦率正直的魯莽青年——哥兒,在一所初級中學任職期間與邪惡勢力勢不兩立,最終辭職回家的故事。

這部小說透過主人公同周圍俗物展開了種種戲劇性衝突的刻畫,揭示和批判了日本明治教育的腐敗和黑暗

《哥兒》這部小說行文流暢,節奏明快。所體現的獨特寫作技巧無論是作品中辛辣巧妙的語言風格,江戶文學的幽默情趣和滑稽詼諧,還是夏目漱石作品的“狂歡化”色彩,以及人物設定上的對比手法都構成了夏目漱石早期作品的基調。

作品所呈現出辛辣巧妙、詼諧戲虐的語言風格

夏目漱石是日本文學界公認的“語言大師”。在《哥兒》這部小說中,

作者採用給人物取綽號的手法,生動反映人物的故事、形象、性格等特徵,從而體現作品戲謔、幽默、諷刺的色彩。

波蘭著名哲學家沙父曾在《語義學引論》一書中這樣寫道“符號的最深刻意義,正是在於它們的物質形象的形式,也就是以一種較為容易被心靈瞭解和便於記憶的形式,把抽象的概念顯現在人們的面前,從而使人們對於抽象的概念感到更加親切”。

《哥兒》中人物的綽號,正是這一理論的生動寫照,作者藉助人物的綽號,讓人物形象更加栩栩如生,清晰鮮明。書中起綽號的方式分三種。

從《哥兒》,品味夏目漱石早期作品所呈現出的個人藝術特色

《哥兒》影視化作品中的劇照

第一種以外貌特徵命名

典型人物代表校長“狐狸”。

因為“校長臉色發黑,兩隻大眼睛,稀稀拉拉幾根鬍鬚,活像個狐狸”,校長這一綽號也揭示了他陰險狡詐的本質。

書中的校長平時道貌岸然,一本正經,背地裡卻很虛偽。

書中因“蝗蟲”事件,哥兒在走廊坐了一夜,被蚊子叮了滿臉大包,但校長卻笑著誇他“真好精神”,對於學生捉弄老師的行為也不以為意,放任不理。

第二種以服飾穿著命名

典型人物代表教導主任“紅襯衣”。

哥兒之所以給他起名“紅襯衣”,文中這樣寫道“如此酷熱的夏天,居然身穿法蘭絨襯衣”“到底是文學士,衣著也如此別出心裁,而且顏色是紅的。一年到頭紅襯衣不離身,據他所說紅色有益身體。”

這段描述不難看出,教導主任“紅襯衣”綽號的由來,他也是書中邪惡勢力最具有代表性的人物。小說中他先是借釣魚一事將哥兒約出,暗指“豪豬”人品差,企圖挑撥兩人關係;為了得到古賀老師的未婚妻,巧言令色,將其調離至偏遠地區。

書中他的陰陽怪氣、花言巧語、陰險狡詐的特性暴露無疑。

第三種以性格命名

典型人物代表數學組組長“豪豬”。

他是會津人,擁有豪強的性格,同時作者大概也是依據會津武士的特點來塑造

他耿直豪放、同情弱者、愛打抱不平的形象

書中他永遠都是敢於說真話,提出與校長、教導主任不同意見的人。最後跟哥兒一起被“紅襯衣”陷害開除,臨離開之前與哥兒一起將“紅襯衣”及狗腿暴打一頓。雖然無法改變任何結果,但非常切合其人物性格。

從《哥兒》,品味夏目漱石早期作品所呈現出的個人藝術特色

這些貼切的綽號,加深了我們對人物形象的理解和認識。其詞句之幽默,語調詼諧,警句辛辣,將語言效果發揮地淋漓盡致,充分展現了夏目漱石的語言藝術魅力。

作品裡鮮明的對比手法的運用

明治維新後,日本推行了包括教育在內的一系列改革,但骨子裡還是根深蒂固的教育專制主義化,在這種制度下,官僚主義盛行,表現在只允許下屬對他們阿諛奉承,不允許任何異己者存在。

《哥兒》便是基於該背景進行的創作。書中為此設定了

2組正邪對立的人物

。前者有哥兒、“豪豬”,他們樸實、富有正義感、率直善良;後有校長、“紅襯衣”及其幫手“蹩腳幫”,他們在小範圍的教育機構形成絕對權威,玩弄他人於股掌,滿足一己私慾。兩組性格對比產生極大的反差。

從《哥兒》,品味夏目漱石早期作品所呈現出的個人藝術特色

書中在工作上幾人以各自的性格碰撞出火花。“紅襯衣”為首的無恥之徒,製造了所謂的“蝗蟲事件”和“吶喊事件”來欺負哥兒,想達到讓哥兒服從他的目的。然而,哥兒的耿直性格根本不會向他們屈服,後來他們又透過各種手段來企圖拉攏哥兒,遭到了哥兒的拒絕。

再看“豪豬”,在“紅襯衣”的挑唆下,哥兒與他關係破裂。在“蝗蟲事件”的討論會上,無人替受害者哥兒說話。在場的人要麼黑白不分、要麼保持沉默,“豪豬”儘管生哥兒的氣,但在宣佈不公平的處理結果時,只有“豪豬”發表客觀、真實的聲音。也因此性格,被“紅襯衣”視為眼中釘,日常多次被刁難陷害。

從《哥兒》,品味夏目漱石早期作品所呈現出的個人藝術特色

像哥兒、“豪豬”這樣富有正義感、同情心的青年知識分子,在當時的社會上走的步履維艱;而校長、“紅襯衣”等人卻混的如魚得水。

作者借正邪兩組的矛盾與對立,展示了日本教育界正義與邪惡的激烈鬥爭,揭示和批判了明治教育的腐敗,表達了作者鮮明的愛憎感情。

作品所呈現出的“狂歡化”色彩

“狂歡化”這一文化美學,是前蘇聯重要的思想家和文論家之一的巴赫金提出來的。所謂“狂歡化”,是指一切狂歡節式的形式在文學體裁中的轉化與滲透。

巴赫金會將

加冕脫冕

看作是狂歡化的基本思維方式,加冕脫冕是狂歡化非常典型的儀式,目的是戳穿虛偽的表象,還原事物的真相。

狂歡節上最主要的意識是笑謔地給國王加冕和隨後的脫冕。這裡的冕是權利,榮譽的代表,意味著對真與假,善與惡,正與邪的重新評估,使其顛覆意味表現得更為充分。

《哥兒》這部作品是極具狂歡化色彩的文字,小說中也沿用了這一思維方式。書中,“紅襯衣”的加冕脫冕表現得最為直接。

從《哥兒》,品味夏目漱石早期作品所呈現出的個人藝術特色

“紅襯衣”是教務主任屬於管理階層,又因為是文學士,他享有特殊待遇,擁有優渥的收入,住高檔的房屋,受到周圍人民的認可。連哥兒的房東婆婆都認為紅襯衣很厲害。

開始“紅襯衣”對哥兒親切體貼,約哥兒釣魚時做出關心哥兒的樣子,讓哥兒提防“豪豬”,哥兒性子單純被表象迷惑,以為他是好人,並與“豪豬”絕交。

這就是給“紅襯衣”的加冕,前文說到冕是權利的象徵,被授予一個無惡不作的壞人,足見作品的諷刺意味。

正所謂路遙知馬力日久見人心,“紅襯衣”的所作所為逐漸暴露本性。為了得到同事的未婚妻,他設計將對方調到偏遠山區,橫刀奪愛人盡皆知。面上讓大家從事高雅的事情,但背地裡卻與藝伎較好。

這時哥兒終於認清他的本來面目,不再信任他。

因為被周圍的人識破,“紅襯衣”的命運發生急劇變化,在一瞬間迴旋於高低之間,升降之間,這樣就造成了一種狂歡的氣氛,這就是脫冕。

他的權力不再堅不可摧,最後他被哥兒和豪豬揍了一頓,脫冕就是摘走桂冠,還要譏笑、毆打他。小說透過這樣的對比,構成了可笑的儀式。

從《哥兒》,品味夏目漱石早期作品所呈現出的個人藝術特色

這種方法是對真實醜惡的現實世界的隱喻。加冕脫冕的思維方式隱秘而深刻得揭示了社會歷史文化轉型期的一種價值更替邏輯。

在這場狂歡中,惡者得勢,如魚得水,弱者被欺,荒謬盛行。這一切都顯得滑稽,所表現出的狂歡化意味也更加濃厚。

總結

1998年日本《文藝春秋》雜誌社邀請各界名流所做的“二十世紀你最喜歡的十本日本著作”的評選中,《哥兒》位居第一。

夏目漱石是具有鮮明的現實主義傾向的作家。

他從理性和倫理的角度對現代文明提出質疑和批評,犀利的筆鋒直觸“文明”的種種弊端和人世的萬般醜惡。語言如風行水上,流暢明快;幽默如萬泉自湧,酣暢淋漓;妙語隨機生髮,警句觸目皆是,頗有嬉笑怒罵皆成文章之勢。

從《哥兒》,品味夏目漱石早期作品所呈現出的個人藝術特色

《哥兒》這部具有強烈批判精神、人物塑造立體、語言詼諧幽默的作品,在令人發笑之餘又發人深省,以鮮明的時代性、深刻的批判性充分展示了夏目漱石初期作品的創作個性。

《哥兒》因此成為其作品中的名篇之一,顯示出了其強大的藝術生命力,在整個日本文學史上經久不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