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姓始祖是誰
華夏姓氏有許多都是多源的,不同的源組成了一個大家族。華夏溫氏也是屬於多源的,其每個源都有不同的遠祖和開基祖,這些不同的源組成了華夏溫氏大家庭,也就實現了天下溫氏一家親的目標。華夏溫氏有多個堂,根據許多史料以及大量的民國以前的太原堂溫氏老族譜、太原堂溫氏名人碑文等佐證,太原堂溫氏的遠祖是唐叔虞,開基祖是溫何。
一、古代太原堂溫氏的史料摘要
1、《姓譜》載(公元479年左右):“唐叔虞之子,受封於河內溫,因以命氏”。
2、《廣韻》載:“溫氏,唐叔虞之後,受封於河內溫,因以命氏”。
3、《元和姓纂》載(公元812年):“溫氏,唐叔虞之後”。
4、《通誌·氏族略》載(公元1161年):“溫氏,姬姓,唐叔虞之後”。
5、《新唐書·宰相世系表》對溫氏世系的記載:“溫氏出自姬姓。唐叔虞之後,以公族封於河內溫,因以命氏。又郄至食採於溫,亦號溫季。”
從以上史料書籍顯示,從公元479年左右的南北朝時期開始,就有文字記載太原堂溫氏是唐叔虞之後,隨後的許多史料書籍也都是記載了太原堂溫氏是唐叔虞之後。這些史料書籍對太原堂溫氏遠祖給以了確認為唐叔虞,並與大量的民國以前的太原堂溫氏老族譜和古代太原堂溫氏名人碑文的記載相符。到目前為止,還沒有查考到太原堂溫氏是出自於其他有名有姓的遠祖的史料書籍記載。
二、古代太原堂溫氏名人碑文摘要
1、唐故特進尚書右僕射上國柱虞恭公(溫彥博)碑
唐故特進尚書右僕射上國柱虞恭公(溫彥博)碑(公元637年)載(摘要):“公太原祁人,諱彥博,字太臨,系姬文之遠胄,派唐叔之遙源。食邑河內,世功開其緒;著姓晉陽,世德派其祚。”此碑文清楚的記載了溫彥博是唐叔虞之後。該碑文是唐朝宰相岑文字撰寫,銀青光祿大夫渤海男楷書四大家之一的歐陽詢書。溫彥博碑文成為了昭陵唐朝皇帝李世民的陪葬品。昭陵,是唐朝皇帝李世民的墓地,其陵園周長60公里,佔地面積200平方公里,共有陪葬墓180餘座,被譽為“天下名陵”,現在是國家文物保護單位,溫彥博碑文收藏在昭陵博物館第一陳列室中。同時,溫彥博碑文被列為國家保護文物,其拓片收藏在北京故宮博物院。
2、溫彥博墓誌銘
溫彥博墓誌銘(公元637年)載(摘要):“其先分土於晉,勤王□□□□書社於溫,乃□□於韓魏,□其鴻魏,載德流其茂社。”此墓誌銘由銀青光祿大夫渤海男楷書四大家之一的歐陽詢撰並書,陳列在昭陵博物館中。該墓誌銘和《溫彥博碑》的內容相一致,同樣記載了溫彥博的先祖因分封於晉而得姓。
3、唐祁縣溫正深墓誌銘
大唐故傳芳府旅帥溫君墓誌銘並序(公元665年)載(摘要):“君諱□,字正深,太原祁人也。漢使持節青徐□□□吏溫乾之胤。□觀虞□,后稷合契於重華;更睹□□,唐叔同氣於姬□。”該墓誌銘記述了溫正深是唐叔虞之後,與溫彥博碑文和墓誌銘相一致。
三、民國以前太原堂溫氏老族譜源流記載摘要
根據查考海內外十多個省數十個市縣太原堂溫氏民國以前的老族譜,均記載著太原堂溫氏的先祖是唐叔虞,太原堂溫氏出自唐叔虞之後。到目前為止,在太原堂溫氏民國以前的老族譜中沒有查考到太原堂溫氏出自於其他有名有姓的遠祖的記載。現摘要部分老族譜序如下:
1、山西祁縣清乾隆十三年(公元1748年)太原堂《溫氏世譜序》載(摘要):“溫氏慨然有言曰:吾溫氏宗祖,自三代以來,安晉、興唐、佐劉、相魏,忠義累朝,奇勳莫及,考諸史志而不謬,天下知為名門巨族也。”根據該譜序的意思,釋義為:一是自三代以來:史學界對夏、商、周時期,統稱之為上古三代時期。“夏”是三代的範疇、“商”也是三代範疇、“周”也是三代的範疇,這個時期之內發生的事情,均可稱之為三代以來發生的事件;二是安晉、興唐、佐劉、相魏:按時間先後順序排列,安晉、興唐是上古三代周代成王時期,叔虞封為唐國國君,興唐是指唐叔虞。唐叔虞的兒子燮,將唐改為晉,燮為晉侯,安晉是指燮。在西漢初期,溫氏太原堂始祖溫何公的爺爺燕將軍溫疥幫助漢高祖劉邦為建立大漢天下立下大功,被封為恂傾侯,佐劉是指溫疥。三國時期的魏國,溫恕、溫恢父子倆人,溫恕任三國涼州刺史、溫恢先後任揚州、涼州刺史,父子倆人幫助魏國功勳卓著,相魏是指溫恕、溫恢父子倆人。該譜序視唐叔虞為太原堂溫氏先祖。
2、山西祁縣溫氏太原堂清嘉慶十八年癸酉(公元1813年)《重修溫氏家譜》下卷序載(摘要):“溫固周之旬邑也,自襄王以溫原予晉,其公族大夫,食採於是者,因以為姓”。該祁縣譜序也是描述太原堂溫氏一脈從周代開始得姓,確認屬唐叔虞之後。
3、河南固始太原堂溫氏清代族譜(摘要):“吾鄉溫氏溯自唐叔虞,受封河內溫邑,以地為姓,世有偉人。”從族譜中記載,這支溫氏的祖先在宋朝時從山西太原直接遷到河南固始居住,確認屬唐叔虞之後。
4、陝西省寶雞太原堂溫氏清康熙族譜(摘要):“溫氏之先,為周代之子爵,受封河內之溫,因以為氏”。根據該族譜記載,這支溫氏的祖先在宋末從山西洪洞直接遷到陝西居住,確認是唐叔虞之後。
5、山東省溫集村太原堂溫氏乾隆二十七年(公元1762年)族譜(摘要):
“ 稽吾溫氏之姓出於唐叔虞晉公族,受封河內溫地。”根據該族譜記載,這支溫氏的祖先在明朝時從山西洪洞直接遷到山東溫集村居住,確認是唐叔虞之後。
6、南宋狀元文天祥為江西信豐太原堂溫氏族譜作序(摘要):
“溫氏之先姬姓也晉之後侯爵也周武王少子唐叔虞成王母弟也”。
注: (文天祥,初名雲孫,字宋瑞。自號文山、浮休道人。江西吉州廬陵(今江西省吉安市青原區富田鎮)人,南宋文學家,愛國詩人,民族英雄,與陸秀夫、張世傑並稱為“宋末三傑”。寶祐四年(公元1256年)狀元及第,官至右丞相,封信國公。於五坡嶺兵敗被俘,寧死不降。至元十九年(公元1282年)十二月初九,在柴市從容就義。)
7、南宋狀元陳文龍為江西安義太原堂溫氏族譜作序(摘要):
“溫氏出於唐叔虞之後晉公族受封河內之溫子孫因之為氏焉則自三代以來其為名世也”。
注:(
陳文龍,福建莆田人。能文章,負氣節。初名子龍,鹹淳五年(公元1269年)廷對第一,度宗易其名文龍。丞相賈似道愛其文,雅禮重之。由鎮東軍節度判官、歷崇政殿說書、秘書省校書郎。數年,拜監察御史。)
8、江西寧都太原堂溫氏明朝族譜(摘要):
“溫自周唐叔虞封晉公族居河內溫,因以邑為氏。”
9、江西石城北關太原堂溫氏清乾隆年間族譜(摘要):
“吾溫氏本唐叔虞之後,晉公受封河內之溫因以命氏。”
10、福建良原太原堂溫氏明朝族譜(摘要):
“溫氏之先出於晉公族,晉公之族出於唐叔虞之後。”
11、福建大田太原堂溫氏明朝族譜(摘要):
“溫氏受姓於周,盛於兩晉六朝之間。”
12、福建福鼎太原堂溫氏清朝族譜(摘要):
“太原郡溫氏其姓也本唐叔虞之後,晉公族受封於河內之溫邑因以為氏焉。”
13、福建趙家洋太原堂溫氏清朝族譜(摘要):
“趙家洋溫氏考其源唐叔虞之後,究其由九郎公之裔”。
14、廣東河源太原堂溫氏清朝族譜(摘要):
“溫氏同是之宗盟,系出叔虞封國興唐,子孫食採於溫邑,因以為姓。”
15、廣東順德太原堂溫氏清朝族譜(摘要):
“溫氏之先出自唐叔虞桐葉封弟,國於太原,後食採於河內之溫因以為氏”。
16、廣西合浦太原堂溫氏清朝族譜(摘要):
“溫姓太原郡晉公族授封於河內溫因氏”。
17、廣西賀州太原堂溫氏清朝族譜(摘要):
“蓋溫自周姬文王生武王生成王得周公負旦展而為天子,成王有母弟虞封於唐。”
18、湖南安化太原堂溫氏清代族譜(摘要):
“我溫氏授姓周初”。
19、湖南太原堂溫氏七郎公清代族譜(摘要):
“溯我溫氏自周受姓”。
20、浙江蒼南太原堂溫氏元朝族譜(摘要):
“吾祖太原自唐叔虞而得姓”。
21、浙江太原堂溫氏爽元公明朝族譜(摘要):
“念吾祖溫氏始於周唐叔虞”。
22、浙江平陽太原堂溫氏清朝族譜(摘要):
“我溫氏起於周之唐叔虞,唐後改晉,晉公族封於河內之溫,其後因以為氏”。
23、江蘇太原堂溫氏清朝族譜(摘要):
“自周成王封其弟叔虞於唐,後為晉,所謂桐葉封弟者此也,其後又有封於溫者,遂姓溫”。
24、江蘇淮南太原堂溫氏清朝族譜(摘要):
“叔虞後封河內,後又之溫,溫地名,溫姓源頭始於此”。
25、四川太原堂溫氏清朝族譜(摘要):
“溫氏系唐叔虞之後,以公族封於河內溫地,因以為氏”。
26、臺灣太原堂溫氏族譜(摘要):
“溯我溫氏,源自周成王幼弟唐叔虞之後,因功社稷,食採於溫邑,遂以為溫氏為焉”。
27、臺灣太原堂溫氏彩文公族譜(摘要):
“考溫氏溯始太原堂,系唐叔虞後受封於河南之溫地,因之為姓”
從以上各地民國以前的太原堂溫氏老族譜記載,太原堂溫氏都是出自於唐叔虞之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