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書法

《山海經》和傳統經典的正確開啟方式

作者:由  發表于 書法日期:2022-12-11

三字經幾個版本區別

有人問,《三字經》《聲律啟蒙》《弟子規》《唐詩三百首》等和《千字文》比,誰更好。

在我看來,《千字文》比其它啟蒙經典要高明許多。但這建立在我能欣賞《千字文》的基礎上,我能看到很多優越於其它經典的地方。也就是說,沒有一定鑑別能力的人,可能分不出其中差別。

如果家長看它們都差不多,那就真的差不多。這樣給孩子學什麼都可以的,區別不大。要發揮《千字文》真正的威力,還需要做一番深入研究,單從一些書中很難實現這個目標。

我眼裡的《千字文》,是一篇教人胸懷天下,如何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文章。在每一節中,我又可以看到一些不同的細節,有和主流專家不同的體會。

我雖崇古,卻不泥古,還能從《千字文》聯絡現代社會,穿插各種知識,而這又和我自己豐富的知識背景分不開。《千字文》和我的氣質契合,非常適合我,但《三字經》《聲律啟蒙》《唐詩三百首》等我就不是很喜歡,當然它們也是很好的。就《弟子規》風評兩極分化,但我確實不喜歡這種格言式的內容。

讀什麼,學什麼,都要有自己的主見,不能我說什麼不好,就不去學;我說什麼好,就勉強去學。我說好與不好,背後都有邏輯和考慮的出發點,你能接受這些東西那才算入了我的門。不然,拿著一本絕世秘笈,也學不到絕世武功。

在我的理解裡,先學《千字文》,再讀《幼學瓊林》,然後就是《山海經》,這三本足以滿足兒童的國學啟蒙基本要求了。至於四書五經我認為比較不適合啟蒙,太早了,基本都是大人的東西。因為四書五經本身是儒家的產物,只在國學裡面佔一小部分,而且後期儒家有了不少迂腐的東西。

《山海經》和傳統經典的正確開啟方式

少則得,多則惑。能把《千字文》《幼學瓊林》《山海經》學懂、學好、學透,就遠遠勝過走馬觀花地啥都學一點。

當然,這只是我個人的思路,未必適合於你。我不是國學大師,以後就算有所成也不會認為自己一定就是對的。我是看到許多家長,給孩子安排了一大堆國學的學習內容,卻沒把握核心。本文旨在分享自己現在認為對的學習方式、思考結果,讓大家花的時間精力更少,卻學得更好。

國學裡面有許多精華的東西,被埋沒了,或者被一些人有意隱瞞起來好自己獨享,所以需要靠我們自己去挖掘。我就是不喜歡被某些“國學大師”壟斷的東西,才開始自己慢慢一點點學的。

以我個人的經驗,《韓非子》《荀子》《鬼谷子》《六韜》《孫子兵法》《孟子》等書,價值就要遠高於《論語》《大學》《中庸》。後三本,也不如《孔子家語》,但是《孔子家語》此書,恐怕你也是第一次在我這裡見到。

這就是你和我的差別,簡單瞭解和深入研究的差別,粗糙和細節的差別。我從《千字文》開始,慢慢摸出來了這些東西。

現在我們讀傳統經典的障礙主要有三個:一是文言文,二是環境語境的變化,三是厚古或薄古。第一個很好解決,第二個就是用現代人的思維去揣摩,容易想當然,第三個就是盲目、不能實事求是。經過幾千年、幾百年後,如果我們不能跨過這些障礙,就不能學到真正的好東西。

比如《山海經》裡,有許多奇怪的生物,甚至連有些地方的人都有很多奇怪的特徵。

《山海經》和傳統經典的正確開啟方式

現在一般將《山海經》當成是一本神話故事書,假設上古時代的人頭腦不清醒、無知、迷信、宗教崇拜等等,而搞出來的胡思亂想。

其實,在人類歷史上,是否曾經存在著一個像原始思維學說頭頭是道地描述的那樣一種完全與理性、經驗和邏輯絕緣的原始心智,這本身就是一個問題。

這種源自西方古典人類學的原始思維學說,在很大程度上是西方人和文明人對於所謂東方民族和野蠻民族的偏見,是典型的西方中心主義的意識形態,其隱秘的動機並非是想同情地理解所謂“原始人類”,而是透過貶低“原始人類”的心智和文明,以證明其接受西方人和文明人宰制和教化的合理性和必然性。

同樣,用原始思維學說的高談闊論菲薄古人的知識和想象,並一股腦地把它們貶斥為“神話”和無稽之談,骨子裡流露出來的是現代人的理性主義偏見和傲慢,它除了再一次“證明”歷史進步的幻象之外,並不能增進我們對於歷史的理解和親近。

上述摘自《失落的天書》一書,我推薦買來看,很有思想深度。

《山海經》和傳統經典的正確開啟方式

如果我們帶著這樣的偏見去看《山海經》,就不能真正理解《山海經》,莫名其妙。

要理解《山海經》就首先要認識它是一本什麼書。在我看來,《山海經》是一本記錄中華民族祖先生存、奮鬥、改造自然的偉大史書。

其中的很多內容,我們已經很難考證真假或者具體細節了,大部分只能靠腦補。許多內容,也很單調,就像流水賬日記,讓人感到無聊、煩悶。

以《南山經》的一段為例。

南山之首曰山。其首曰招搖之山,臨於西海之上……又東三百里曰堂庭之山……又東三百八十里曰猨翼之山。其中多怪獸,水多怪魚。多白玉,多蝮蟲,多怪蛇,多怪木,不可以上。

非常無聊,但我在這無聊中,看到了偉大的、無與倫比的東西。請想象一個場景:現在你在荒山野嶺,沒有交通工具,走三百里,三百八十里,山裡有怪獸、有怪木。你面對的一切都是未知的,你敢向前走嗎?

給未知的山、木、獸命名,是多麼偉大的一件事,比哥倫布發現美洲大陸那可是偉大千百倍。可想而知,祖先們付出了多少代價,才能畫下一些寶貴的圖畫,記下簡單的符號,將這些東西代代相傳下來。

精衛填海、夸父逐日這些故事我們都再熟悉不過了,真是虛構的嗎?還是代表一種民族精神的偉大傳承?顓頊絕地天通,將神人的世界分離,是否真實存在過這個事件?

《山海經》寥寥數語,並不能將古人的生活環境和精神狀態告訴我們,但我們可以腦補。如何腦補,就決定了你能從《山海經》中學到什麼。更多的東西,不在於書本,而在於我們自己的頭腦。你是什麼樣的人,就能看到什麼樣的東西。

《山海經》如此,其它傳統經典也是如此。很多人老講封建糟粕,那是因為他們眼裡就只看到了糟粕。我一向是拿來主義,需要什麼就直奔什麼主題,其它的就不管。古人就算有再大錯誤,那人都死了幾百、幾千年了,還抓著不放幹嘛。讀古書,最忌諱這種心態,自以為理性客觀。

我們也不是搞研究,不是專門吃這口飯的,是學東西的,要明確這個目標。不管學多學少,都是賺的,也不要求死記硬背。

如果你想看《山海經》,或者給孩子講,最好還是配上圖畫。

我自己之前看過的是中華書局的版本,偏重文學和知識方面的,趣味性比較差,可以作為資料補充學習之用。

主要還是看圖畫的版本,我推薦這本,之前看過介紹,感覺非常不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