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書法

那些食物的味道根植於腦海,纏繞著很多記憶

作者:由 澎湃新聞客戶端 發表于 書法日期:2022-12-17

紫蘇怎麼畫好看又簡單

那些食物的味道根植於腦海,纏繞著很多記憶

選擇在十月寫食物,最初是想挑戰一下,如果不寫一地雞毛的生活,我還能寫什麼。於是就選了每天都離不開的食物。當然我沒有選擇常做的那些飯菜來寫,我把記憶的觸鬚儘量往歲月深處去延伸,打撈出一些裹著回憶、有著故事的一些食物,趁我的記憶尚存,趁它們還有溫度,做一些力所能及的記錄。

那些食物的味道根植於腦海,纏繞著很多記憶

那些食物的味道根植於腦海,纏繞著很多記憶

手擀白麵餅一直是我非常抗拒的食物,卻是我母親最愛吃的食物之一,在老家叫做“單餅”。其實凡是白麵做的食物,我母親都愛吃,餅,饅頭,包子,還有面條。這源於她是經歷過饑荒年代的人,吃過各種野菜野草,自然覺得能吃上白麵便是最好的生活。

所以我童年記憶中,我們家的主食常會有白麵餅,然後就著鹹菜條,或者卷大蔥,好像那就是固定搭配。不像現在白麵餅可以卷一切,卷雞肉,卷生菜,卷各種可以卷的。

母親會在灶臺前用三塊青磚支起一個黑黑的鐵鏊子,旁邊支上案板。她在案板上把一個個麵餅擀大後就用細細的擀麵杖挑起來,甩到旁邊的鏊子上。而這時候負責燒火和翻餅的就是我了。這也是個技術活兒,火大了,餅容易糊,火小了,餅就上色不均勻,而且很乾。而翻餅則是用一個比較薄的箭頭狀的叫“翻餅刮子”的木板,而我永遠學不會掌握火候,常常導致餅糊了,反正永遠達不到母親滿意的水平。所以每次都會捱罵,然後中途被趕走。母親就自己邊擀餅邊燒火邊翻餅,最後擀完一摞摞厚厚的白麵餅,自然這個過程少不了對我的的叨叨:連燒火都學不會。

每次一看到母親要擀餅,我就想逃,卻總也逃不掉,然後再經歷一次因為燒火翻餅不得要領而被嫌棄的過程。現在想起來,可能我小時候抗拒吃餅,這也是原因之一吧。

我不曾想到,人到中年,我又重新愛上白麵餅。前幾日,在家用平底鍋烙了幾張餅。看到那白白的麵餅鼓起一個大大的氣泡,然後又慢慢地洩氣軟下去,心也跟著柔軟了下去。卷一張帶著微黃小泡兒的麵餅,一口下去,我又想起了我母親。那種混合著麵粉的香氣,煙燻火烤的焦糊味兒,可能還有母親的味道的白麵餅,被咀嚼在嘴裡,一口接一口,讓我心安。

那些食物的味道根植於腦海,纏繞著很多記憶

那些食物的味道根植於腦海,纏繞著很多記憶

那些食物的味道根植於腦海,纏繞著很多記憶

實話實說,作為北方人主食的饅頭,我也不愛。

我今天還在想,不喜歡吃麵餅,不喜歡吃饅頭,不喜歡吃麵條,作為一個山東人,我是怎麼長大的,喝粥長大的嗎?

當然還是吃這些長大的,吃得少而已。也難怪長得矮小,應了我媽那句話:“吃飯像個家雀兒,掐口兒吃口兒(用手指頭掰一點兒塞到嘴裡),能長高才怪。”

寫到這裡我突然想到我媽年輕時常說我的另外幾句話:“就知道賭氣,你看你長得像個蹩鼓茄子似的!”“脾氣那麼差,在學校怎麼會有朋友,真奇怪。”我竟然記得這麼清楚,因為它曾經狠狠地戳過我的心。所以我幾乎不會這麼說我的孩子,我對女兒說:“瞧我女兒的大長腿!多吃點會長得更長。”“瞧我女兒的大腦門兒,天庭飽滿,不聰明才怪!”

當然我不是標榜我多好,我也沒少語言暴力。“你看你的坐姿,眼睛快瞎了不知道嗎?”“你看你那大板牙,還啃手,我看著都發愁!”……好吧,我好像也很刻薄。

饅頭是北方人的主食,每天都得吃,我可能在小學階段就學會了蒸饅頭,我爹教會的我。那時候雖然揉麵沒力氣,但是做劑子、饅頭整形還不錯,一個個圓溜溜的。不過平日裡蒸的饅頭都是長方形的,過年過節才會蒸圓的,原因可能是方的簡單,不用整形,節省時間。

我總覺得家裡蒸的饅頭都好硬,每次我提意見,我媽就說多麼筋道啊,耐嚼,也是,除了我,全家人都喜歡吃。自從吃過鄰居家暄軟的大饅頭之後,我更加不待見我家的饅頭了,每到吃飯,看到饅頭就發愁。我看到我媽給小豬仔蒸的玉米餅子,便經常偷偷拿來幾個吃掉,真香,比饅頭好吃多了,現在想想,我也是跟豬搶過食兒的人。

後來工作了,單位食堂主食豐富多樣,選擇空間大,饅頭包子麵條米飯。我也終於吃上了米飯,當然也吃上了各種粗糧饅頭,紫米的,玉米的,南瓜的,這時候我才恍然大悟,我只是不愛白麵饅頭而已。

現在的我,偶爾也蒸饅頭,而且能蒸的一手好饅頭,如果吹點兒牛,那就是暄軟如雲朵。而且還會換著花樣吃,各種花式做法,粗糧饅頭,豆包,花捲,紅糖開花饅頭。如果我媽知道我會做飯,不知道她會作何感想。

哦,暄軟如雲朵,可不是題頭圖片上的饅頭,我好像畫成了石頭一樣的,咬一口,會硌牙,正如高中住校時食堂的饅頭。

那些食物的味道根植於腦海,纏繞著很多記憶

那些食物的味道根植於腦海,纏繞著很多記憶

小時候記憶裡最深刻的麵條,就是熗鍋面。

我自小不吃熗鍋面。

起鍋放油,放蔥姜爆香,然後加水,水開煮掛麵。我媽做飯有個習慣,喜歡放很多很多的油,就像她喜歡吃白麵饅頭一樣,因為曾經嚴重缺乏過,所以每次都是惡補的樣子。那時候吃的油是大豆油,我到現在清楚地記得,每次在碗口飄著黃黃的一層,散發著一種生生澀澀的豆子味道,我聞到這種味道就頭疼。我媽炒的所有菜都是這樣的感覺,黃黃厚厚的油裹住了蔬菜,她篤信“油多菜香”。這種生活方式持續到了她那場大病。

所以每次吃熗鍋面的時候,就是我忍飢挨餓的時候,打死都不碰一口,我媽就說奇了怪了,多香,你看這油花花。說對了,我就是受不了這油花花,聞到味就想跑。當然其他帶滷子的面,我也一口不碰。

我只吃清湯掛麵。最多甩個雞蛋,足矣。我媽說,清湯寡水的,沒滋沒味啊。

那我也不吃熗鍋面。

後來從農村走出來,才知道外面的世界真精彩,原來面不只是煮著吃,可有炒麵拌麵蓋澆面,原來世界上不只有熗鍋面和手擀粗麵,還有擔擔麵燃面熱乾麵,刀削麵油潑面biangbiang面。

我成了吃麵達人,卻從不曾做過熗鍋面。那生油熗鍋的味道根植於腦海裡,像一道屏障,困住了我的手腳,在嘗試各種各樣的美食時,我悄悄地繞過了它,不去觸碰它,儘管它可能並沒有大腦資訊傳達給我的那般難吃,儘管它會纏繞著很多關於我媽的記憶。

那些食物的味道根植於腦海,纏繞著很多記憶

那些食物的味道根植於腦海,纏繞著很多記憶

包子我是極愛的,因為有餡兒。小時候很少吃到,因為麻煩。

記憶裡我媽也會定期包一些包子,青蘿蔔餡兒的,白菜肉餡兒,捏成那種長元寶狀的樣子,一蒸一大鍋。

但我對包子的眷念可能是始於家庭之外集市上的包子鋪,始於包子鋪裡那美味的豬肉粉條包子。以至於覺得那香味濃郁到浸染了整個童年的回憶。

小時候在我們鄉鎮上有一個賣包子的男人,包子做得好,遠近聞名,和他包子一起聞名的還有他的駝背。每逢鎮上大集,他和他的包子就一同出現在集市的中心位置上。碩大的帳篷,被騰騰熱氣籠罩。摞得極高的成排的籠屜,籠屜空隙和絡繹不絕的顧客裡,穿梭著最忙碌的幾個人,有一個人就是那個駝背的男人,他彎著他的駝背,像一個大寫的C,雖然他的身高比放籠屜的桌子高不了多少,但他始終是最從容的那個,淡淡的表情,淡淡的笑容,在氤氳的霧氣裡時隱時現。

他家的招牌包子的是豬肉粉條包子,現在想起來,軟軟的包子皮裡,是深的發黑的餡料,該是在裡面加了很多醬油,還有十三香之類的,用現在的眼光看過去,口味太重,新增劑太多。但是三十多年前,在那物資匱乏的年代,能吃上駝背家的包子,便是極大的滿足了。

現在的我也經常包包子,一斤麵粉蒸兩籠屜,一家人幾頓就吃完。雖然經常被孩子們誇好吃極了,我卻偶爾會想念小時候的駝揹包子,想念那被醬汁浸泡透的粉條和暄軟的包子皮,還有一口咬下去時的滿足感。

那些食物的味道根植於腦海,纏繞著很多記憶

那些食物的味道根植於腦海,纏繞著很多記憶

那些食物的味道根植於腦海,纏繞著很多記憶

《早餐中國》第二季裡的第六集講的是濰坊肉火燒。土爐烤制,外焦裡嫩,皮薄餡多,趁熱咬一口,食客燙得齜牙咧嘴,然後還是極大滿足地吃下去,還對著鏡頭咧嘴一笑:涼了不好吃。

山東人愛吃肉火燒。濰坊人尤甚。無論走到哪裡,可能總會懷念那煙熏火燎的肉香味。連我這個對肉食薄情的人,都會想念。

小時候的肉火燒也是集市產物,家裡極少吃到。一是貴,一是烤製程序麻煩。每次也只有在趕集時才能吃上幾個。現在的火燒遍地都是,只是爐火烤制的並不是很多。

我自己嘗試過幾次肉火燒,並沒有復刻兒時味道的野心,只是尋一丟丟的味道而已。

溫水和麵揉成軟面軟團,肥瘦相間的肉調餡兒,用電餅鐺、平底鍋,甚至烤箱、空氣炸鍋都可以烤熟。我看網上為和麵加不加油酥、調餡加不加花椒水吵成一團兒,吵啥呢,難不成你還得在家盤個爐子,自己覺得好吃就行,做成自己的味道也未嘗不可。

下圖是前些日子做過的火燒,味道尚可。

那些食物的味道根植於腦海,纏繞著很多記憶

那些食物的味道根植於腦海,纏繞著很多記憶

那些食物的味道根植於腦海,纏繞著很多記憶

以前我媽最愛吃餃子,邊吃邊誇,真好吃。還問我們,好吃嗎,你們不覺得香嗎?

還可以,但永遠沒有我媽覺得的那樣香。

我七八歲就學會了包餃子,也學會了擀皮兒。學會的後果就是每次包餃子都要幹活,永遠逃不脫。結婚前每年回家過年的年夜飯,我一個人要包大大小小七八口人的餃子,從準備餃子餡兒開始,剁大白菜,剁肉,調餡兒,然後和麵,擀皮,一天下來,腰痠背痛。

所以我結婚的那天,我媽無比心酸的說,終於可以不用在家受累了。

婚後每次回家,我媽也是要包餃子吃,但是又不好意思讓我再幹活了,因為我還帶孩子,而她又行動不方便,所以只有安排我爹來做。每次我爹就很煩,為什麼要包餃子呢,多麻煩,我媽就說,這不是孩子們回來了嗎?我媽覺得吃餃子最有儀式感。

只可惜,她自己包不了,她癱瘓了很多年,只能拄著柺杖拖著半個身子緩慢地走路。而我爹好不容易覺得我們孩子們回來了,有人替他幹活了,我媽又緊抓他不放。所以那幾年我總是聽到我爹很煩地抱怨:什麼時候我能吃上一頓現成飯。

我爹估計煩透了做飯。而他不能在哥嫂面前抱怨,只能在女兒們面前抱怨。

我爹包的餃子很好看,我媽調的餡兒也很好吃。我每次吃上不用自己動手的餃子,果真覺得很香。但又聽到我爹的抱怨,心裡也沒那麼放鬆。

後來我自己小家過日子,餃子也常常包的,我不覺得餃子麻煩,因為我有年少時的勞動基礎。一鍋餃子很快出鍋,我一般調個蒜泥,再拍個黃瓜,配餃子還是很好的。

只是每次吃餃子,我總能想到我媽。每年回去給她上墳時,我們都懶得包,只是買幾包速凍餃子,煮來盛上三碗,每碗放幾個。我總會有隱隱的愧疚感,儘管我知道,假如我媽活著,依著她的性格,也只會說,真香啊,你們不覺得香嗎?

那些食物的味道根植於腦海,纏繞著很多記憶

那些食物的味道根植於腦海,纏繞著很多記憶

那些食物的味道根植於腦海,纏繞著很多記憶

那些食物的味道根植於腦海,纏繞著很多記憶

那些食物的味道根植於腦海,纏繞著很多記憶

今晚做了油浸小番茄,是西餐常用配菜,第一次做,也是為了佛卡夏做準備,為什麼做佛卡夏,原因無他,因為好看。你瞧,我就是這麼膚淺,連食物都是先看顏值。

最初接觸西點烘焙,從蛋糕開始。為何要做蛋糕,一是應女兒要求,說媽媽能不能吃上你做的蛋糕。然而最重要的原因,是蛋糕做出來太好看了,好吃真的在其次。

我的烘焙路子純屬野生派系,從網上搜羅各路教程,然後自己一路摸索到現在,做過裸蛋糕,抹面蛋糕,各種慕斯,還烤過吐司,牛角包,肉鬆包,牛奶包,烤過披薩,蛋黃酥,紅豆綠豆酥……所以我特別感謝的家用電器除了冰箱,就是烤箱了,烤箱是我們家利用率最高的電器。當然還感謝我的孩子們,他們永遠是我最忠實的粉絲,總是給我最真誠的讚美,然後用光碟行動來報答我的勞動。

那些食物的味道根植於腦海,纏繞著很多記憶

那些食物的味道根植於腦海,纏繞著很多記憶

那些食物的味道根植於腦海,纏繞著很多記憶

那些食物的味道根植於腦海,纏繞著很多記憶

夏日剛來的時候,鄰居艾瑪送了我一盆薄荷,她在樓下圍牆的邊上,開拓了一片袖珍菜園,種了幾棵紫蘇,幾棵薄荷,還種了幾棵辣椒苗。我的薄荷就來自這片菜園。

抱回家的這盆薄荷,幾個月的時間就在死亡邊緣徘徊了好幾回,最終起死回生,活了下來,雖然不能算是鬱蔥,起碼也從一盆分到了兩盆,它盡力了。

而它能活下來的原因,是某天我突然從網上看到原來薄荷需要大量的光照和水分,而我隨手把它扔在了陽臺的角落。

那天再經過艾瑪的小花園,驚訝地發現袖珍園子邊上有個小小的稻草人,還有一盞小夜燈,真是個用心的人啊。菜園裡原來的幾棵薄荷已經長成了一片,葉片深綠茁壯,挨挨擠擠,而且開出了紫色的花兒。幾棵辣椒苗上已經結滿了朝天椒,紅紅地傲嬌地在陽光下閃耀著。我不禁感慨,萬物皆有靈,植物和人一樣啊,付出是相互的。

回到家,我便認真把薄荷挪移到臥室外面的防盜窗邊,讓它每天享受充足的陽光,定時觀測土壤,一旦乾燥的時候馬上補給水分。就這樣,它終於過上了正常的薄荷生活,而且知恩圖報,如今回報我一片片嫩尖,可以拿來做菜。

其實在此之前,我並不知道薄荷可以直接烹飪,以為它只能調味和西餐裝飾,或者入藥。直到樓下大媽告訴我可以炒菜來吃。拿來炒著吃,總覺得這個味道過於濃烈,便決定炸了來吃,就像日本料理裡的天婦羅的做法(真是萬物皆可天婦羅)。

薄荷尖裹了麵糊下鍋的瞬間,真是美極了,像一對綠色的翅膀在沸騰的泡沫裡起舞。炸出來的口感是酥脆的,入口微苦,旋即清香。很特別的味覺感受。

果真孩子不吃,只嚐了一口,便對我說:媽媽,真的抱歉,我接受不了這個味道。兩人把炸蘑菇吃得乾淨。

於是今晚我獨享了一片焦脆的綠。

那些食物的味道根植於腦海,纏繞著很多記憶

女兒給這盤菜命名《小森林》

炸薄荷和炸蘑菇

那些食物的味道根植於腦海,纏繞著很多記憶

炸過的薄荷葉,透過光,薄如蟬翼

那些食物的味道根植於腦海,纏繞著很多記憶

原標題:《那些食物的味道根植於腦海,纏繞著很多記憶 | 三明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