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書法

元宇宙如何讓24米長的長鬚鯨標本“復活”?

作者:由 觀察者網 發表于 書法日期:2022-12-30

普通大米屬於什麼米

【文/觀察者網 呂棟】

長鬚鯨,是僅次於藍鯨的世界第二大動物,體重平均在40-80噸。由於在20世紀期間被大量捕撈,長鬚鯨現已成為瀕危物種,被中國列為國家一級保護動物。

2017年3月,中國漁民在出海作業時,在長江口與杭州灣交匯的海面發現一頭已經死亡的長鬚鯨。這條鯨魚外形儲存相對完整,被專家推斷為成年長鬚鯨。

隨後,上海自然博物館技術專家團隊採取生物降解等手段,歷時九個月將其製作成我國最長的長鬚鯨標本,並於2021年底在上海自然博物館展示。

然而,單純的骨架展示讓參觀者們獲取的資訊有限,即便透過影片播放以及耳機導覽,帶來的體驗也差強人意。如何才能讓大眾以更生動鮮活的方式深入瞭解野生動物和它們的生存環境,激發公眾積極參與生態保護的意識和行動,成為技術工作者們的一大課題。

元宇宙如何讓24米長的長鬚鯨標本“復活”?

上海自然博物館內長鬚鯨標本

“元宇宙所提供的最新技術,可以把數字世界和真實世界進行更好的融合,能在科普性展覽中給參觀者們帶來更好體驗。”12月3日,聯想集團副總裁、聯想上海研究院院長毛世傑在接受觀察者網採訪時指出,元宇宙面向消費者領域,尤其在文旅方面有著非常大的訴求。

“當我們去旅遊時,看到一個古建築需要請導遊來介紹,但就算這樣也是文字版介紹,而數字世界可以提供更豐富的資訊,元宇宙的願景就是把這些資料資訊和現場場景結合起來,讓文物標本動起來。”他說道。

當天,聯想集團與上海自然博物館達成戰略合作,計劃透過元宇宙黑科技“復活”館藏珍稀動物標本。前述由200多塊骨頭組成的24米長、3噸重的我國最長的長鬚鯨標本,正是官方公佈的第一個復原物件。

據介紹,此次復原長鬚鯨標本將實地應用涵蓋特徵定位、幾何結構、紋理表徵、語義資訊四層的元宇宙全要素空間技術,以及元宇宙內容編輯器、高精度模擬雲渲染技術、AR裝置等,對標本進行3D建模、渲染和展示,“還原”長鬚鯨生前狀態,“重現”它在海洋中游動和嬉戲的模樣。

元宇宙如何讓24米長的長鬚鯨標本“復活”?

上海自然博物館內長鬚鯨標本

“元宇宙的願景是構建一個數字世界,這個數字世界可以實現一些真實世界實現不了的,或者是成本特別高的應用。比如我們落到這次合作來說,觀眾在看這些標本和實體展覽的背後,還存在很多資訊,觀眾很難直接獲取到。元宇宙很直接地解決了這個問題,就是把數字世界直接帶到現場,帶到觀眾眼前。”毛世傑說道。

他向觀察者網透露,聯想此次與上海自然博物館的合作也是一次免費捐贈。

在硬體方面,聯想將提供最新的XR、AR裝置,以及跟AR裝置相關的一整套渲染伺服器。軟體方面,主要是搭建一個元宇宙平臺,這個平臺會提供空間計算、物體識別、定位、渲染等技術內容。

“這次捐贈的軟硬體平臺都是聯想自主研發的,不是採購的,沒有其他的合作伙伴。”毛世傑表示。

在此次合作之前,上海自然博物館、中國國家地理·頻道、聯想集團曾在今年9月聯合舉辦“大江之歌”長江生物多樣性主題展覽,呼籲以科技守護生物多樣性保護。

據介紹,2021年6月,聯想集團曾與湖北天鵝洲保護區達成戰略合作,向天鵝洲保護區捐贈了集軟硬體和運維服務一體化的“新IT”智慧生態保護解決方案,透過搭建本地資料中心、統一資料管理平臺及智慧資料大屏,建立智慧整合系統,有效提高了江豚保護的效率。

“除了江豚以外,還有很多廣泛的需求。比如在保護野生動物方面,在甚至是沒有訊號的地方,都對技術都提出了很多的挑戰。我們一方面沒有5G訊號,但拍攝到的影片和照片都要實時地傳遞出來,在沒有網路的技術架構的情況下傳輸怎麼辦?這些課題都會給我們提出新的要求。”毛世傑說道。

實際上,隨著生態環境保護意識的提高,不少中國科技企業都在將最新技術運用在生物多樣性保護上。

2021年,四川林草局聯合華為以及多家機構,依託華為雲平臺,創新研發了一套可實時監測、彙總、核查森林草原火情的監測即報系統,覆蓋四川全省,包括大熊貓國家公園四川片區在內的森林生態系統。

2021年底,四川移動、中興通訊、大漢三通聯合宣佈,全球首個大熊貓保護5G訊息應用正式釋出,並在大熊貓國家公園德陽管理分局正式應用。據介紹,5G訊息可提供惡劣天氣提前預警及時推送、主動預警惡劣天氣和自然災害,有效保護護林員的安全。

作為安防領域的佼佼者,海康威視也在透過科技為野生動物們“定製產品”,從第三代野保相機,熱成像雙光譜轉檯,再到模擬雲臺,AI開放平臺超腦,各種系列產品的研發,讓小動物的拍攝更加容易,目前該公司已服務於全國多個自然保護地及野生動物檢測專案。

毛世傑告訴觀察者網,人工智慧賦能自然保護的例子有很多,例如影片理解就是一個很重要的部分。江豚自然保護區或者是秦嶺,有很多攝像機在抓拍野生動物,資料量都非常大,人工處理根本無法完成。這種情況下,所有的終端相機或者攝像機拍攝的圖片和影片,資料都需要人工智慧直接體現出判斷結果。

“另外就是網路端的訴求。在野外網路很不好的時候,我們需要遠端組網。比如說秦嶺有100個攝像頭,這些攝像頭互相之間要能通訊,然後把很遠的錄影在沒有網路的情況下送到網上來,所以通訊上也有很多技術挑戰。總體來說野生動物保護是綜合需求,對算力、網路通訊、識別技術等都有很多的需求。”他補充道。

本文系觀察者網獨家稿件,未經授權,不得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