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書法

曾國藩的七次科舉之路給我們3點學習啟示

作者:由 蒲公英讀書 發表于 書法日期:2023-01-19

曾國藩考進士考了幾次

以前只知道曾國藩大名鼎鼎,是著名的政治家、戰略家和文學家,官至兩江總督、直隸總督、武英殿大學士,與張之洞、李鴻章、左宗棠並稱“晚清中興四大名臣”,組建的湘軍威震天下,留下的曾國藩家書傳播很廣。

近日讀張宏傑的《曾國藩傳》,才知道曾國藩實在是個傳奇人物,他出生於一個普通農家,天資也不聰穎甚至有些笨拙,他是透過科舉走出鄉村並進而有了後面的成就的,但他早年的科舉之路卻充滿艱辛,考了七次才終於考中秀才,之後才考中舉人和進士。

曾國藩的七次科舉之路給我們3點學習啟示

張宏傑是知名歷史學者,復旦大學歷史學博士,清華大學博士後,就職於中國人民大學清史所。著有《曾國藩的正面與側面》《大明王朝的七張面孔》等暢銷歷史著作,閱讀研究曾國藩近20年,這本《曾國藩傳》整合了大量歷史資料和研究成果而成,著重呈現曾國藩個人的心路歷程,有較強的真實性和可讀性,

回顧曾國藩考秀才的七次科舉之路,可以給我們在學習上帶來3點啟示:

01

不怕失敗不怕天資差。

關於曾國藩的”笨“有一個流傳很廣的笑話。小偷夜潛曾家欲下手時,正遇曾國藩在讀書,只好藏於樑上,聽著背書聲昏昏入睡,可當他睡了兩覺醒過來,看到曾國藩居然還在背那篇文章,實在不耐煩,縱身跳下,嘲笑道:”就你這個笨樣,還讀什麼書?聽我給你背一遍。“說完朗聲背完,揚長而去。

這笑話可能太過誇張,未免讓人生疑,我們來看看張宏傑筆下真實的曾國藩是怎樣的吧。

曾國藩祖上世代為農,五六百年裡連個秀才也沒出過。祖父曾玉屏原本遊手好閒,聽人嘲笑之後洗心革面,浪子回頭,勤勞耕種,艱苦奮鬥,家裡日漸富裕,他想進一步光耀門第,於是就開始決心培養讀書人。可是曾國藩的父親考了十幾次也沒考上,祖父一邊讓兒子繼續去考,一邊讓孫子曾國藩5歲就開蒙讀書,14歲就開始隨其父一同趕考。

但遺憾的是,曾國藩也和父親一樣,考了5次都沒考上,父子二人成了眾人的笑柄。有人勸曾玉屏,去找人算一算,看曾家是不是沒這個科考之運。倔強的祖父還是不信邪

“兒子供不出來,我還有孫子,孫子供不出來,我還有曾孫子,我就不信曾家沒有翻身的一天。”

於是,曾國藩父子硬著頭皮再次出現在了考場上,四十多歲的父親這次終於考中了秀才,曾國藩卻再次名落孫山。

曾國藩的七次科舉之路給我們3點學習啟示

這已經是曾國藩第6次參加科考了,而且這次他還被”懸牌批責“,名字出現在了”反面教材“的榜單上。

在古代,參加科考一兩次不中很正常,但連考6次連秀才都沒考中實在有點奇葩,”懸牌批責“更是奇恥大辱,曾國藩自稱這是“生平第一大挫折”。

由此可見,曾國藩的天資真的是不怎麼樣,用他自己的話說可以稱得上是“笨拙”了

但曾國藩並沒有就此放棄,他秉承了祖父的倔強,沒有被失敗嚇倒,也沒有因為自己的”笨“而灰心,而是更加努力,終於在第7次考中了秀才。

新東方創始人俞敏洪曾經三次高考落榜, 被譽為“中國克隆之父”的生物學家童第周曾經因數成績太差差點被退學,小仲馬在創作《茶花女》成名前,曾收到一封封退稿信,愛迪生的一生是發明創造的一生,也是經歷無數次失敗的一生……

只有不怕失敗不怕天資差,你才可能走向成功。

02

學會反思講方法

失敗不可怕,天資不好也不可怕,但如果還是像從前那樣,只顧埋頭努力,重複以前的方法,曾國藩可能還是會重複以前的失敗。

他之所以在第7次考試能取得成功,是因為他學會了反思,注意了方法。

這說起來要感謝他第6次的主考老師,主考老師把他的考卷“懸牌批責“,一方面這讓他受到比以前任何一次都要大的刺激,”知聇而後勇“,這促使他冷靜下來進行反思。另一方面主考老師還指出了他文章的最大問題是就是文理不通,到底為何不通呢?曾國藩透過對比範文與自己的文章,發現主要是在整體佈局與氣勢上存在問題。

於是,他針對這個問題有針對性地訓練改進,結果第二年就順利考中了秀才。

關於反思的重要性,我們的老祖宗就很重視。

曾子曰:

“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

現在有個詞很流行,叫做“覆盤“,說的就是反思。只有對過去的言行進行反思,才能不斷取得進步,尤其針對失敗,更要學會反思,找到失敗的原因,找到改進的方法。

“失敗乃成功之母”,但前提是要學會反思,透過反思從失敗中吸取經驗教訓,才能獲得成功。據考證,這句話源於鯀禹治水的神話,大禹正是對鯀治水的失敗進行了反思,吸取了教訓,變“堵”為“疏”,才取得了治水的成功。

學會反思講究方法,才有可能從失敗走向成功。

曾國藩的七次科舉之路給我們3點學習啟示

03

肯努力,捨得下笨功夫

第6次考試失敗還遭受”懸牌批責“的恥辱後,曾國藩痛定思痛,清醒地認識到自己的天資確實難以與自己考中科舉的雄心相匹配。

那麼該怎麼辦呢?只有付出比其他人更多的努力,”越笨拙越努力“。

經過反思,找到改進的方法後,曾國藩就一頭鑽進書房,比從前更加努力地學習,勤奮練習,終於在第7次考試時考中了“秀才“。

這當然是曾國藩刻苦努力的結果。

古羅馬有兩座聖殿:一座是勤奮的聖殿,另一座是榮譽的聖殿,必須經過前者,才能達到後者。

曾國藩的七次科舉之路給我們3點學習啟示

古今中外,成功者莫不付出艱辛的努力。被稱為日本“經營四聖”之一的稻盛和夫強調成功就要持續付出不亞於任何人的努力。我國古代就有 “頭懸樑,錐刺股“,”鑿壁偷光“等等許多刻苦讀書的故事。

此後,曾國藩在考場上變得格外順利,在考中秀才的第二年就考中了舉人,幾年後考中進士,比全國平均年齡整整小了十歲,接著又被點翰林,開始了他的京官之路。

張宏傑在書中分析,這與曾國藩早年下的“笨“功夫有很大關係。

曾國藩從小由父親教導,雖然方法上有死記硬背之嫌,但要求他不讀懂上一句,不讀下一句;不讀完一本書,不摸下一本書;不完成一天的學習任務,絕不睡覺。

這讓曾國藩打下了紮實的知識基礎和文字功底,連批責他的老師也指出曾國藩的文章雖文理欠通,但文字基本功還是很紮實的,也培養了曾國藩勤奮紮實的良好學習習慣。

捨得下“笨”功夫,最終讓曾國藩的科舉之路變得順暢。

這對曾國藩一生的治學和事業都產生了很大的影響,塑造了他獨特的 “尚拙“哲學:

“天下之至拙,能勝天下之至巧。”

胡適也說過一句類似的話

“這個世界上聰明人太多,肯下笨功夫的人太少,所以成功者只是少數人。”

曾國藩的七次科舉之路給我們3點學習啟示

而那些曾經嘲笑曾國藩的同學,有的早早就中了秀才,後來卻連個舉人也沒中。究其原因,有的開始考試順利,後面考試失敗了一兩次就打了退堂鼓,有的則是不懂得反思只知重複以前的學習方法,還有的想走捷徑,不捨得下“笨”功夫,雖然動了不少腦子,也做了種種努力,卻終因基本功不紮實而無法取得更大進步。

不怕失敗不怕底子差,學會反思講方法,肯努力,捨得下“笨”功夫,這就是曾國藩七次科舉之路帶給我們學習上的啟示,對於我們走好人生路同樣有啟發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