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書法

話說“薰陶”

作者:由 專注青島故事 發表于 書法日期:2023-01-19

隨風潛入夜是什麼意思呀

去年夏天暑假期間,同事時常把她

小學的女兒放在我

鄰居

家裡,

鄰居姓李,退休教師,同事對我

說:

讓孩子跟著

受點薰陶!

我想,這意思大約有兩點,一是

李老師

家裡藏書頗豐,孩子可以隨意翻閱一下,二是

李老師琴棋書畫樣樣精通

,這

的確是可以讓孩子受點

“薰陶”的

同事走後我時時琢磨起這

薰陶

一詞的含義來,好久沒有聽別人說過這個詞語了,突然聽到還頗感新鮮。琢磨之餘,我便檢視詞典,詞典對

“薰陶”

這個詞語的解釋是:

長期接觸的人(我覺得還應加上

環境和事物

)對生活習慣、思想行為和品行學問等逐漸產生的良好影響。

話說“薰陶”

這個解釋和我琢磨出來的意思差不許多,如

薰陶

應當是

長期的

逐漸的

等。但是除此而外,我還琢磨出兩層意思,一是

薰陶

是興趣的,至少不是強迫的;二是

薰陶

是悄然的,而不是彰顯的,有點

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

的意味。

在琢磨

薰陶

這個詞語的同時,一個和

薰陶

有關係頗為古老的故事就出現在我的眼前,這就是

孟母三遷

的故事。

故事是這樣說的,孟子年幼時家靠墓地,他便常常學做一些

送葬和祭祀

的事情,孟母認為居地不當,就遷居到靠近集市的地方

可是孟子又常常扮成商人做起買賣

和屠宰豬羊

的遊戲來

於是孟母又把家遷到學堂附近,看到自此以後,孟子常常學些進退禮儀的事情,

在學校窗下聽些咿呀誦讀,

孟母這才放下心來。可見幾千年前的孟母已經懂得潛移默化,亦即

薰陶

對於孩子成長的重要影響。

話說“薰陶”

實際上,翻閱中外文化史,由於受到良好的

薰陶

而事業有成者是大有人在的。在我眼下閱讀的書籍中,有一本《李清照全傳》,便可提供一例。

李清照這位曠代才女的詩詞文章我是約略看過一些,

東籬把酒黃昏後,有暗香盈袖,莫道不消魂,簾卷西風,人比黃花瘦。

”“

花自飄零水自流,一種相思,兩種閒愁。此情無計可消除,才下眉頭,卻上心頭。

”“

生當為人傑,死亦為鬼雄。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

這些或清麗或雄健的詩句至今為世人傳頌。然而,李清照生長在中國封建社會中,特別是生長在理學桎梏的有宋一代,婦女能像男子一樣接受正規教育那是不可思議的事情,然而這並沒有妨礙她生長成

中華詩詞園地中的一棵

參天大樹

,她的

成長

仰仗和依賴的就是

薰陶

李清照的父親李格非於宋熙寧九年(

1076年)考中進士,官至禮部員外郎、提點京東刑獄等,以文章受知於大文豪蘇軾,為其時之

後四學士

之一,有多種著述如《禮儀精義》、《史傳辨志》、《洛陽名園記》、《永洛城記》等問世,其母王氏為神宗時宰相王珪之女,亦通文墨。

話說“薰陶”

據說家中經史子集頗多收藏,文人墨客時有往來,父親還常常以書籍為禮物送給聰明好學的女兒。試想生活在這樣一個環境中,要想不受到

薰陶

也難。據說李清照年幼時對於針線女紅毫無興趣,但是對於詩詞歌賦卻常常廢寢忘食,許多名篇佳句她都能背誦如流。她在出嫁之前寫成的詩詞就已經被當時的名家所稱讚,所以今天我們仍能看到她的詩文佳作,那是順理成章、毫不為奇的事情了。

還有一個階段,我對於現代文化名人林語堂有一點不解之處,那麼著名的作家,卻常常說一些語句不順、令人費解的話,後來才知道那都是由他的英語作品翻譯而來的。

他有相當多的作品是由英語寫成的,如《吾國與吾民》、《生活的藝術》、《京華煙雲》、《啼笑皆非》、《紅牡丹》等。就林的

語言水平,英語也一定不壞,但是

有的

翻譯家卻往往不甚高明

,翻譯出來的東西不但喪失了原文的韻味兒,而且語句也支離破碎了

那麼林語堂一箇中國作家,何以就能那麼熟練地用英語寫作呢?這又是因為

薰陶

的作用。從關於林語堂的傳記作品中我們知曉,林的父親是中國南方最早的

漢人

基督徒、傳教士之一,大約林很小的時候就對洋人和英語有了感性的認識,後來又讀了教會學校。由於他青年時期的這些

薰陶

,所以正如林所說,他年輕時西洋文化的常識要優於中國傳統文化

,所以他後來能用流利的英語寫作也就不足為怪了

話說“薰陶”

再說現在的社會生活中,我們也能常常看到有的家長會利用節假日,帶領孩子去書城,去展覽館、博物館,去看兒童劇,去聽音樂,去旅遊等等,這其中有的家長是懂得

薰陶

的道理的,他們是自覺而為之;也有的家長並不懂得,

只是

蟹子過河隨大流

,但是也不自覺而為之了。

相比之下,更多的家長卻不喜歡這樣的

薰陶

,他們更喜歡

速成

,喜歡

一口吃成胖子

。他們急功近利,拔苗助長,想一夜之間就能使孩子變成英語精英,成為寫作高手,成為奧林匹克數學比賽獲獎者,成為天才的鋼琴演奏著,望子成龍心切。

話說“薰陶”

而這種求速心裡,恰恰就為許多投機的

教育家

教育機構

所利用,於是近年來什麼

英語速成班

呀,什麼

寫作速成班

呀,什麼

鋼琴速成班

呀,如雨後春筍,遍佈

城市

大街小巷。而從中走出來的

速成者

們,也往往如空中的樓閣,沙灘上的金字塔,終難修成

正果

總之,

“薰陶”優於“速成”是不容置疑的,寫到這裡,我突然想到一個現成的事例,

當年寫博成風,在我常進的部落格裡,就有

幾個小博友,都是十幾歲的孩子,但是他們無論是寫作還是攝影

都不錯

這顯然是和他們的家長有意識地把它們放在這裡接受大朋友們的

“薰陶”是分不開的

作者:劉書章 青島市當代文學創作研究會會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