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書法

盛開在“康復村”教育戰線的一朵玫瑰花

作者:由 九派新聞 發表于 書法日期:2023-01-25

嶇崎的拼音是什麼

盛開在“康復村”教育戰線的一朵玫瑰花

“作為一個麻瘋病康復村,範朝英不顧家人反對,壯起膽子,一個人撐起一所小學校,從而成為130餘人20餘個學生永遠的老師。她用實際行動打開了馬六塘康復村與外界聯絡的視窗,讓這個村子的小孩有了上學的機會。30年如一日,她默默無聞、盡心盡職地堅守著這份心愛的職業”。這就是丘北縣天星鄉布紅村委會馬六塘村小學校民辦代課教師範朝英平凡而偉大舉動。

盛開在“康復村”教育戰線的一朵玫瑰花

馬六塘康復村歷史與發展

9月9日,在全國第37個教師節來臨之際,記者隨丘北縣殘聯一起來到天星鄉布紅村委會馬六塘康復村開展“服務特殊群體推進幸福共享”助殘為民服務活動。才有機會見到這位堅守31年馬六塘麻風康復村小學教師,親眼目睹了黑板上的圖影教學的色彩。

馬六塘村距丘北縣城141公里,地處丘北、硯山、廣南三縣交界,距鄉級公路43公里。從丘廣公路廣南珠琳鎮往文山方向5公里處左轉經過一條8公里的沙石路,就是馬六塘村。是一個地處邊遠的小山村,村子周圍綠樹成蔭、起伏連綿,林木蔥蘢、四季風光旖旎不錯的小村子。

上世紀50年代,丘北縣政府為收治麻風病人而建立馬六塘麻風病治療院,將縣域內患有麻風病的40戶150餘口人集中收治,進行隔離治療,地點就選在三縣交界這個偏僻的不知名的深山中,先後累計收治病人300餘人。

這裡的群眾大部份腿腳殘疾,沒人敢接近這個特殊的人群,人們談麻色變。這個被稱為“麻風村”的小村子受到外界人的歧視,在那個缺醫少藥的年代裡,長期處於與世隔絕的狀態。為此,村民自卑、寂寞、痛苦、孤獨,沒有人理解他們、幫助他們。

1981年黨和政府隨著病人的減少及防治模式的轉變,馬六塘麻風病防治院撤離,大部分治癒病人返回原籍,少部分治癒病人因為各種原因留在馬六塘繼續居住,形成了現在的康復村,成立村民小組、隸屬當地政府管理。

截止2020年底,該村有住戶30戶,人口139人,其中治癒存活病人20人,2021年已故2人。

盛開在“康復村”教育戰線的一朵玫瑰花

丘北縣殘聯服務特殊群體開展共建共享活動。

義無反顧:傳播文化顯擔當

範朝英,女,壯族,1973年生,那時馬六塘村並沒有學校,加上是麻風病人治療醫院,這些病人從各個地方來到這裡治病,再這裡結婚生子,他們的孩子都到了上學年齡,父母夢想都想讓自己的子女有學上、有書讀。

1981年在黨和政府的重視下,終於在村子裡辦起了一所小學,由本村的一位康復者名叫李毓超任教,李老師成為馬六塘村小學第一任老師。範朝英和其他適齡孩子一樣正式入學,聰明玲莉範朝英學習成績一直很好,1986年小學畢業後,本應升入初中繼續就讀,但由於村子、家庭種種原因,未能入願。村裡的孩子們都只能讀到小學五年級就回家務農了,就沒有人在去上中學。1990年李老師光榮退休,外面分派的老師聽說是麻瘋村都不願去,加上水、電、路都不通。馬六塘村小學很快就面臨停學停課,適齡學生就無法讀書,康復村的孩子就無法在繼續上課,這讓當時才18歲的範朝英十分痛心,如何應該把愛的知識力量傳遞下去,把自己學到的知識教給孩子,為了讓康復村孩子不能缺學缺教缺課,在李毓超老師的極力舉薦下,範朝英不顧家人反對,壯起膽子,義無反顧地擔當起康復村小學校教師的重任。1990年3月馬六塘小學正式開學了,第一批學生來了12人,範朝英成了“麻風村”小學的第二任老師,每月工資待遇是56元。

在教育教學生涯中,範朝英吃了許多苦,受了許多累,同時也遇到許許多多的困難,因為文化水平低,所教的又是複式班。從一年級到六年級,她只有邊教邊學,用自己僅有的小學文化知識艱難地在教育課堂上爬涉,平時有弄不懂的地方,她就利用星期六、星期天的休息時間和村中心校開會的機會向其他老師請教。由於交通不便,每一次去布紅中心小學校開會,領書、拿書,來回要走7個多小時的嶇崎山路,去鄉上要走8個小時,由於工資待遇很低。範朝英幾次下決心想放棄這個民辦代課教師這個職業,但一想到村裡孩子們的前途,如果我放棄了這個小學老師工作,就對不起前任李老師期望,對不起鄉中心校領導的信任,放棄等於毀了全村孩子們希望,所以她又打消了這個念頭,繼續擔任這所小學校老師至今。

1995年,範朝英看著自己教的第一批孩子們讀完小學五年級就回家務農,心裡十分難過。心裡時常在想,如何讓他們走出大山,去外面讀初中,高中,大學。為此,她又抱著試一試的希望,在邊教邊學的基礎上,終於讓這一屆學生上完了6年級,就她向天星鄉中學校領導請示同意。終於讓第一批學生走出了大山,走出了麻瘋村,到鄉級中學讀初中。由於馬六塘康復村一直未分配到正式教師,範朝英就成了麻瘋康復村永遠的“一師一校”的小學老師。

盛開在“康復村”教育戰線的一朵玫瑰花

馬六塘康復村群眾聽縣皮防站講解防治知識。

教書育人:玫瑰花開百姓誇

2016年隨著教育體制的改革,全行政村自然村小學都合併到布紅村完小就讀,由於特殊原因,僅有馬六塘小學校儲存下來,同時,馬六塘小學校破舊的土木小瓦房也迎來了發展的春天,在省州縣的高度重視下,透過號召社會社會各界、企業名人捐款,建起了現在的三格兩層水泥平房小學校,起名“致遠樓”,為全鄉全村撐起教育發展的希望,在精準脫貧攻堅工作中,又建起一所科技活動室,校廁,球場具全,全村進道路得到全面硬化。

在範朝英的精心教育教學下,近10年來,經過馬六塘康復村小學畢業走出外界讀書的學生,現在已有3個考上了大學,有6個考上了高中,其中,陶夢燕,就讀了楚雄醫科大學,馬金鵬,就讀於湖北省理工學院,王仕波,就讀於文山學院,有3個在讀職業學校,有11個在讀初三,18個在讀小學,範朝英為此感到由衷的高興。

如今,範朝英己是兩個孩子的媽媽,丈夫是村小組副組長名叫陳志興,2018年起,範老師每月領取3040多元民辦補貼,可家裡所有的農活都交給丈夫一人去做。是她用一個瘦弱的身驅人支撐起一所小學校,她用奉獻和堅守,詮釋了一名鄉村教師潛心教書育人、無私奉獻樸實的品格。每年教師節來臨,當縣鄉村大的中小學校全體教師聚在一起,在高高興興地舉杯共祝共賀教師節生日快樂的時侯,範老師卻一個人站在三尺講臺上,為學生成績努力上課。

如今,走進馬六塘村,村民、學生人人都能講述範朝英為村子做過的好事實事,村小組長陶開向說:“如果沒有範朝英我們的孩子就沒有學上,沒有範朝英全村孩子都是文盲,範朝英就是全村百姓的一盞明燈,是我們全村群眾的恩人”。

民族團結:用知識抱得更緊

1995年,範朝英一家7口人,她上無兄、下無弟。只有4個妹妹,村裡的青年陳自興自願上門當女婿,同她一起贍養父母和幾個妹妹,過著上有老、下有小的夫妻生活。雖然生活壓力特別大,為了支援範朝英當好老師,教好孩子,家裡的重活、累活全交給丈夫一人,一年下來雖沒有什麼更多的經濟收入,全家人仍過得高高興興。

由於她的大愛、她的堅守和她的優秀品質,不知疲倦不計回報忘和付出,她的事蹟受到村民的廣泛傳揚。作為一名鄉村民辦教師,範朝英雖然算不上十分優秀,但她盡心盡職地堅守著這份心愛的職業,為了讓更多的孩子走出大山,走出這個康復村落,她無怨無悔,當好馬六塘村教書育人的領路人。因為有了她,馬六塘村來自不同地方的漢、壯、苗、彝,白族5個民族像石榴籽一樣緊緊抱在了一起,手足相依、守望相助、親如一家。30多年來均未發生過村與村,鄰與鄰矛盾糾紛。

範朝英由於長期在這樣特殊的環境條件下從事教育工作,把一生的青春奉獻給教育事業,從事教書31年來,卻一直無怨無悔地堅守這份執愛教育職業,她的一舉一動受到全村群眾和上級領導的讚譽。

2008年以來,馬六塘村小組在上級黨委的關心幫助下,實施了新農村建設,人居環境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人民群眾逐步走上了幸福的小康道路。為了提高教育、教學質量,在上級學校領導的幫助下,範朝英透過教師進修學校就讀《中央廣播電視大學》畢業證書,取得了大專文憑。並獲得了《教師證》,《普通話水平測試等級證書》。(丘北縣委宣傳部 張德華)

【來源:雲南文明網】

宣告:此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若有來源錯誤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權益,您可透過郵箱與我們取得聯絡,我們將及時進行處理。郵箱地址:jpbl@wccm。sinane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