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書法

三國最突出的時代精神:承認分裂是現實,不承認分裂是結果

作者:由 澎湃線上 發表于 書法日期:2023-01-30

政權分立什麼意思

原創 團隊作者 朝文社

三國最突出的時代精神:承認分裂是現實,不承認分裂是結果

作者|我方團隊南門太守

《朝文社》(原《我們愛歷史》)為頭條號簽約群媒體

字數:3718,閱讀時間:約10分鐘

三國是個亂世,但這段歷史又特別受到中國人的喜愛。三國的故事早已家喻戶曉。千百年來,人們說三國、議三國、演三國,三國已經超越了單純的歷史學範疇,成了中華傳統文化的一層底色。那麼,人們為什麼喜歡三國呢?什麼是三國最突出的時代精神?

一、曹操的統一大業

184年,爆發了黃巾大起義,打開了群雄逐鹿的“潘多拉魔盒”,各路強人紛紛出籠,東漢朝廷的控制力日漸減弱。

三國最突出的時代精神:承認分裂是現實,不承認分裂是結果

189年,漢靈帝劉宏駕崩,董卓趁虛而入,朝局更一發不可收拾,先後出現了韓馥、公孫瓚、袁紹、劉表、劉虞、劉焉、陶謙、孫堅、呂布、劉備等割據勢力。

但這些割據勢力並不以割據為滿足,很快陷入混戰,形成以袁紹和袁術為首的兩大集團,你打我、我打你,持續混戰了10年。

在這場大混戰中,曹操一開始並不處於優勢,甚至連“第二梯隊”都算不上。儘管曹操熱情很高,也很努力,但命運似乎對他並不眷顧,先後經歷了多次失敗,有的堪稱慘敗。但曹操始終沒有放棄,一次次失敗後又一次次奇蹟般崛起。

三國最突出的時代精神:承認分裂是現實,不承認分裂是結果

199年,曹操生擒呂布,隨後又打敗了袁術和劉備。與此同時,袁紹也消滅了公孫瓚,北方只剩下袁紹和曹操兩大強人。

200年,發生了官渡之戰,曹操以弱勝強,戰勝了袁紹,並在隨後幾年裡徹底消滅了袁紹的殘餘勢力,統一了北方。

按照當時的發展形勢,北方的統一是遲早的事,區別在於由誰統一和經過多長時間才能實現統一。曹操以其傑出的政治眼光和超凡的軍事才能縮短了統一程序,這是曹操對歷史的貢獻。

二、赤壁之戰的功過

北方統一了,南方還有5個軍事集團:荊州的劉表、益州的劉璋、江東的孫權、交州計程車燮以及暫時依附於劉表的劉備。

208年,曹操率大軍南下荊州,準備統一江南,進而統一中國,不僅從形式上而且從“內容”上徹底恢復“大一統”的局面。

相比於官渡之戰,這一仗對曹操的壓力反而較小,從軍事部署上看,曹操似乎也更有信心,認為南方的幾大集團會被他輕而易舉消滅,可誰知偏偏在赤壁打了敗仗。

三國最突出的時代精神:承認分裂是現實,不承認分裂是結果

孫權、劉備結成聯盟,周瑜、魯肅、諸葛亮等人具體實施,又一次“以弱勝強”,在赤壁打敗了曹操,曹操不得不退回北方,統一天下的程序不得不停頓下來。

有人認為赤壁之戰“開了歷史的倒車”,原因是,如果曹操沒有被打敗,就會很快統一天下。有人甚至認為,周瑜、魯肅、諸葛亮等人是“歷史的罪人”。

其實不能這樣看,因為現階段天下有實力的軍事集團不止是曹操一個,這個時候仍然處在群雄混戰階段。既然群雄逐鹿,那誰都有統一天下的資格和機會,孫權、劉備抗擊曹操,目的不是背叛“大一統”,而是為自己爭取“一統”的資格。

大家其實都不反對統一,只是由誰來統一,還需要透過競爭來解決。

三、諸葛亮北伐的動機

赤壁之戰後各方勢力出現了新的調整,達到了一種暫時均衡的狀態,天下陷入鼎力格局。曹操、劉備先後去世,都未能看到天下統一的那一天。

劉備去世後諸葛亮以託孤大臣和蜀漢丞相的雙重身份“開府治事”,也就是主持蜀漢的軍政事務。在此期間,諸葛亮最大的舉措就是先後5次北伐。

三國最突出的時代精神:承認分裂是現實,不承認分裂是結果

對於諸葛亮北伐的動機,歷來有不少爭議。有人懷疑諸葛亮是出於私心才發動北伐的,因為後主劉禪成年後,按慣例諸葛亮將還政於後主,諸葛亮不想這樣做,才發動了北伐。

這種看法忽略了當時的歷史環境。後人稱劉備建立的政權為“蜀漢”,而在當時其實是“漢”,是東漢政權的延續。劉備以漢室繼承者自居,諸葛亮協助劉備制定的國策是“興復漢室,還與舊都”,堅持的是“漢賊不兩立,王業不偏安”。無論劉備還是諸葛亮都認為天下是一個整體,不能偏安於西南,這才是諸葛亮屢次北伐的原因。

站在諸葛亮的角度,如果真有私心,或者為子孫後代榮華富貴考慮,也許偏安才是更好的選擇,不一定非要跟強敵“死磕”。但諸葛亮沒有這樣選擇,因為他內心深處始終有“大一統”的家國情懷。

《出師表》是諸葛亮北伐的“宣言書”,這篇700多字的短文深深打動了歷代以來的仁人志士。岳飛說“讀《出師表》而不泣,則其人必不忠也”,陸游一生多次讀《出師表》,每讀一次就寫下一首詩,留下了“出師一表真名世”“出師一表通今古”“凜然出師表,一字不可刪”“出師一表千載無”“一表何人繼出師”等名句。

三國最突出的時代精神:承認分裂是現實,不承認分裂是結果

人們之所以推崇《出師表》,看中的正是諸葛亮對“大一統”國家的忠誠。

四、劉備和孫權不想搞分裂

220年,魏王曹丕透過禪讓方式結束了東漢政權,建立曹魏政權。

對於劉備和孫權來說,立即面臨一個現實難題:劉備此時已稱漢中王,孫權此時稱車騎將軍,劉備的爵位和孫權的職務都是建立在東漢政權基礎上的,漢朝不存在了,意味著他們的官爵也不存在了,該如何重新定位自己、理順未來的關係呢?

針對這個問題,孫權和劉備做出了不同的選擇:孫權的做法是向曹魏稱臣,接受曹丕刪封的吳王,名義上成為曹魏政權的一部分;劉備則宣佈稱帝,在成都建立政權。

劉備稱帝的動機並不是分裂國家,用他自己的話說是為的是“祖業不可以久替,四海不可以無主”,是擔心“漢阼將湮於地”,所以劉備強調自己稱帝是“即皇帝位”而不是開國皇帝登基。劉備在成都建立的政權,國號仍然是漢,是要把東漢政權在成都延續下去。

三國最突出的時代精神:承認分裂是現實,不承認分裂是結果

孫權不久也跟曹魏鬧翻,雙方刀兵相見,孫權無法再用吳王的封號。孫權於是也稱帝,建國號為吳,孫權在釋出的文告中說“漢氏已絕祀於天,皇帝位虛,郊祀無主”,所以自己才“不得不受”。

劉備和孫權都強調稱帝“不得已而為之”,這不能認為只是一種說辭,而的確是當時的政治、軍事格局所造就的。所以,當他們稱帝后也都不承認鼎立是最終的狀態,把統一天下仍然作為奮鬥的目標。

考慮到曹魏十分強大,蜀漢和孫吳決定再次聯手消滅曹魏。就在孫權稱帝的幾個月後,蜀漢和孫吳在武昌設壇盟誓,釋出盟書誓言“戮力一心,同討魏賊”,為統一天下不懈努力。

五、三國歸晉的歷史邏輯

三國後期,吳、蜀經過長期戰爭的消耗,國力下降很快。曹魏在北方大範圍屯田,經濟狀況相對較好,實現統一的條件逐步具備。

但曹魏遲遲沒有實現統一。魏文帝曹丕和魏明帝曹叡雖然沒有曹操那樣的雄才大略,但也不算昏庸無能,他們都有一定的政治抱負,為完成天下統一也進行了許多努力。可惜的是,他們分別只活了40歲和36歲,沒有來得及施展更多抱負。

239年,魏明帝曹叡駕崩,年僅8歲的養子曹芳即位,大將軍曹爽、太尉司馬懿共同輔政。曹爽是一個“德薄位尊”的人,能力平平,僅因為宗室身份而驟然手握大權。

曹爽身邊很快聚集起一幫人,先架空司馬懿,再胡作非為,這種局面持續了近10年。在曹爽等人專權期間,曹魏內部失和,政治混亂,國力不斷下降,期間也曾出兵伐蜀,但一場大雨就不了了之,反映出曹魏軍隊戰鬥力的衰減。

三國最突出的時代精神:承認分裂是現實,不承認分裂是結果

這時天下的格局雖然仍是“一強對二弱”,但強弱之間的差距如果不斷減小的話,將會達到一種“恐怖平衡”,意味著誰都無法消滅對方。

司馬懿父子利用人們對曹氏的不滿,於249年發動高平陵政變,消滅了曹爽集團。司馬氏掌權,對北方政權客觀上起到了“止損”的作用,實力逐步強大起來,先後消滅了蜀漢和孫吳,使天下重新統一。

司馬氏父子發動政變,無論其出於怎樣的動機,從結果看是阻止了“恐怖平衡”的出現,加快了統一的步伐,這是三國歸晉的歷史意義所在。

六、“合久必分”不再是規律

身處分裂的現實,卻不承認分裂是最終的結果,人們始終為重新統一而努力,這幾乎是歷史上那些分裂時期的人們一致追求,漢末三國如此,以後各個分裂階段也都如此。

中國人選擇“大一統”,除了思想理念方面的追求,從自然、文化和宗教、經濟、行政管理等角度其實存在著許多內在的機理。

三國最突出的時代精神:承認分裂是現實,不承認分裂是結果

按照《漢書》等史籍的記載,黃帝時期“百里之國萬區”,意思是比較大的部落有上萬個,到了商代有“方國”3000多個,西周初年的封國最多時有近2000個,春秋戰國時代諸侯稱霸,大大小小的諸侯國從100多個到最後秦國統一。

秦漢以後王朝出現分裂,有“十六國”,還有“五代十國”,但從數量上看,已不再可能出現上百個、甚至上千個政權分立的局面了。

不僅數量如此,從時間上看也有變化:東漢統一的時間是190多年,之後是三國到隋朝的分裂階段,總時間長達360多年;隋唐統一的時間是320多年,之後是五代十國分裂的50多年;兩宋時期出現的遼、夏、金等政權並立,總體時間雖然較長,但它們中間是交錯進行的,而且宋朝佔據中原地區的時間很長。

有人乾脆把三國到南北朝的那一次稱為“大分裂”,把五代十國稱為“中分裂”,而把兩宋時期的這一次稱為“小分裂”。兩宋“小分裂”後建立的元、明、清三朝,統一的時間則長達640多年。

上述規律可以總結為:在2000多年的封建社會階段,雖然中國始終在統一與分裂的局面下交錯前行,但統一的時間越來越長、分裂的時間越來越短、“裂度”越來越輕。

這說明,每一次分裂過後人們都在進行著反思和改進,“大一統”的思想越來越得到認同。按照這種規律,“分久必合”是一定的,“合久必分”不再成為歷史的規律。

正如英國學者馬丁·雅克在《當中國統治世界》一書中所說的那樣:“中國人視國家為監護者、管理者和文明的化身,其職責是保護統一。中國國家的合法性深藏於中國的歷史中,這完全不同於西方人眼裡的國家。”

參考資料:《三國志》,《後漢書》,《晉書》

原標題:《三國最突出的時代精神:承認分裂是現實,不承認分裂是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