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書法

宋前隱逸賦的豐富內蘊,及其藝術特徵

作者:由 玲玲敘說天下事 發表于 書法日期:2023-02-05

史記是誰的興起和發展

摘要:

宋前隱逸賦的思想內容主要從六個方面進行分析,從中深入瞭解隱逸賦作家的情感世界以及他們後來的隱逸生活。同時從隱逸賦中塑造的隱士形象、寫景抒情特色、以及結構體式等幾個方面探討宋前隱逸賦的藝術特徵。

宋前隱逸賦的豐富內蘊,及其藝術特徵

一、

宋前隱逸賦的豐富內蘊

宋前隱逸賦的隱逸思想原型,有儒家待時之隱、佛家方外之隱,也有道家適性之隱,這不僅是對各家隱逸思想的傳承,也是對傳統隱逸文化的發揚。這些隱逸賦所反映的文人心態和賦家所處的社會背景及其時代思想趨向是一致的,因為

“隱逸作為一種文化現象,它不僅表現為生活行為的趨向,也體現在思想意念的追求。”如果說隱逸賦的共同特點在於對社會腐敗

現象

的揭露和對隱逸原因的揭示,還不如說是尋求出路使焦灼的內心得以暫時的安寧和慰藉。

宋前隱逸賦的豐富內蘊,及其藝術特徵

1、不遇之悲

西漢時期,皇權強勢,多有正直計程車人受到擠壓而胸懷強烈的

“不遇”之悲,進而走向身仕心隱,在其賦作中大多飽含悲憤,雖然也時露隱逸之思,但表達失意之悲是這類作品的主體內容。

比如

司馬遷

的賦作《悲士不遇賦》。司馬遷的不遇時在遭遇

“李陵之禍”後顯得更加深重。除了廣為人知的《報任安書》,他更將這滿腔的悲憤表達於《悲士不遇賦》中。賦作一開始便慨嘆“士生之不辰”。時時處處克己復禮,害怕志行不得聞達。可是,在美惡難分、人相傾奪的世間,只能夠形單影隻、孤影獨存。在悠悠盪盪的時世中,司馬遷悲嘆有形不彰,有能不陳,自己只能“屈而不伸”。不過,司馬遷畢竟是一個智者,他並沒有一味於悲憤之情中難以自拔,而是將一切“委之自然”。賦末“無造福先,無觸禍始。委之自然,終歸一矣”體現了道家無為、不爭的隱逸觀,一切順應自然,於此俯仰一世,這何嘗不是一種不遇時的無奈選擇。

宋前隱逸賦的豐富內蘊,及其藝術特徵

兩漢時期,崔篆《慰志賦》和馮衍《顯志賦》更是將懷才不遇的悲情抒發得淋漓盡致,表現出明顯地田園隱逸傾向,二人的賦作體現他們將田園歸隱作為人生理想歸宿。比如崔篆的《慰志賦》開篇即讚美伊尹、傅說能夠遇上商湯、周文王這樣的明君,又處於盛世之際,所以得以成就豐功偉業。

“嘉昔人之遘辰兮”,“何天衢於盛世兮,超千載而垂績”,字裡行間,透露著對前人生逢其時、建功立業的歆羨歸隱後的生活“悠輕舉以遠遁兮,託峻峗目幽處。竫潛思於至賾兮,騁六經之奧府”。這也算是對自己被迫受職後的一種補償。至少內心,算是得到了一點安慰。雖然依舊不忘光武中興,但作者再也沒了為官之心。經歷一番讓自己後悔不迭的為官生活後,他最終毅然決然地選擇了隱遁,。

2、企慕之情

中國自古以來以農業為經濟主體,生活在農村的人口占了絕大部分,許多士人出身於農村,即便自身成長於城市,與農村也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絡。

其中

在廟堂之上闖蕩已久計程車人,

特別

是在仕途不暢、壯志難酬時就會產生歸隱之情

。只是他們創作這些隱逸賦時多有挫折之感或世道不濟,雖嚮往隱逸但無法辭官歸隱,只能懷揣隱逸之思,把對隱逸的企慕寄託在辭賦之中。比如張衡的《歸田賦》,當時的朝廷已經讓張衡喪失了信心,清明的政策太過遙遠,只能概嘆和惋惜。不過作者沒有一味抱怨,而是開始設想與漁父同嬉,與世事長辭的日子。在仲春令月的美好季節,神州大地一片蔥蘢,

“原隰鬱茂,百草滋榮。王雎鼓翼,鶬鶊哀鳴,交勁頡頏,關關嚶嚶。”多麼美的景緻,在這樣風景如畫的時節裡,還有什麼煩擾是不可以拋卻的呢。仰飛俯釣或是彈琴揮墨,優遊卒歲,這樣的日子是何等的酣暢淋漓。用詩一般的優美語言描繪了原野迷人的春光和怡然自得的生活情趣,寄託著強烈的歸隱之情。

宋前隱逸賦的豐富內蘊,及其藝術特徵

3、躬耕之隱

真正的隱士不會像其他士人一樣努力向統治者靠攏,以求物質上的滿足,而是疏離統治者,並且相當的潔身自好,不願意接受饋贈,於是不得不自食其力來解決溫飽問題,以求經濟上的獨立,歸耕壟畝在很大程度上是以農業為主的時代最佳的自給自足式的隱逸,不僅在經濟上得到獨立,思想也釋放于田野之間。然而,

“如果僅僅靠自食其力,隱士們即使再勤勉,充其量也只能自給自足,不可能致富。所以他們靠保持一種隱逸心態來維持隱逸之志,即甘於生活清苦而追求精神上的恬淡閒適”。

宋前隱逸賦的豐富內蘊,及其藝術特徵

並且

歷史上實現歸耕隱居之志的賦作家為數不少,各有其特定的時代特徵

。漢代以崔篆和馮衍為代表,他們在仕途不得志之時,將歸耕隱逸作為人生最理想的歸宿。而體現以隱居躬耕生活為樂趣的典型代表是束皙和陶淵明。每個時代都有其不同的特徵,但是他們都是隱逸的實踐者。說到隱逸實踐者,估計無人能及

“晨興理荒穢,帶月荷鋤歸”的陶淵明。陶淵明以其“不為五斗米折腰”的文人氣節、歸田終老的志向,成為隱逸群體的楷模,被鍾嶸稱為“古今隱逸詩人之宗”。

宋前隱逸賦的豐富內蘊,及其藝術特徵

4、莊園之隱

漢魏時代,辭賦作家大多為文學侍從,沒有自我獨立的生活空間,而到了晉代這種狀況有所改觀。如謝靈運、張華、潘岳等人,依靠繼承祖輩遺留的資產和自身為官所得,足以閒居富麗堂皇的莊園之中,享受隱居的閒適。縱觀這些有著閒適生活計程車人們,他們富足的資本要麼來自於祖業,要麼來自於先仕後隱,要麼亦官亦隱。他們的隱逸總是顯得清雅閒逸,非一般隱士所能媲美。這些隱逸者大多在仕途受阻不得志之時隱居鄉野或者衣錦還鄉閒居家中,過著富足的日子。因為他們

“不願再到官場去受人羈絡,‘為口腹自役’,而情願拋棄功名,去過瀟灑、自由的隱逸生活”。於是退而“不知世事,閒靜居坐”

。比如潘岳《閒居賦》所描繪的隱逸並非

“高情千古”,而是未脫離世俗的享樂。他構造的是一個貴族莊園式的樂園,並非是一個遠離喧囂之地,而是“陪京溯伊,面郊後市”,並且“其西則有元戎禁營,玄幕綠徽”。不僅可以觀看天子祭祀之恢弘場面,又因毗鄰國學殿堂,可以使名儒大雅之士升堂入室,一起談經論道。如此生活,具有明顯的隱於市朝的特點。

宋前隱逸賦的豐富內蘊,及其藝術特徵

5、寄情山水

早在先秦時期的孔子就有

“知者樂水,仁者樂山”的山水比德思想,認為山水具有陶冶性情的作用。到了魏晉時期,山水審美意識開始自覺,隱逸賦家們開始探求山水之美的本質特徵,從山水的觀照中體悟玄道,完善自我,安頓心靈,進而逃避現實的殘酷獲得內心的片刻寧靜。

6、重視親情

在宋前隱逸賦中,

“三不朽”思想追求得以淡化甚至消弭,更多的是對親情的重視。

然而

這一價值轉移,是宋前隱逸賦的重要特色之一。許多隱逸賦作品中,都能夠感受到家的溫馨。沒有對功名利祿的汲汲追求,人生的樂趣開始轉向山水田園,賦中隨處可感知到濃厚的生活氣息,而沒有高居廟堂那種憂國憂民的心理壓力,內心世界是得以完全釋放的。

、宋前隱逸賦的藝術特徵

隱逸賦中抒情小賦佔有絕大多數,篇幅較長的賦作僅有張衡《七辯》、謝靈運《山居賦》等少量作品。這些帶有強烈抒情性質的隱逸賦,篇幅短小,駢散結合,將寫景、抒情、說理融為一體,結構多樣,語言句式也摒棄了漢大賦的誇飾堆垛,對突破漢大賦所確立的藝術正規化有著極其重要的作用,創作技巧和藝術手法都有很大創新。

宋前隱逸賦的豐富內蘊,及其藝術特徵

1、富於個性的隱士形象

宋前隱逸賦塑造了許多個性鮮明的隱士形象,有玄人、幽人、逸民等一般隱士,也有特定人士,還有作者自己。這些完整而形象生動的隱士形象描寫在此前的文獻中是很難見到的,隱逸賦將具體生動的隱士形象引入到文學作品中來,有著重要的文學史價值。這些隱士形象,不僅顯現了隱士不染世俗的高潔,也揭示了文人備受摧殘的

社會

現實,寄託著作者的隱逸情懷;當然也為仕途不暢的文人尋找到了一條出路,隱逸不失為尋求心靈慰藉的一劑良藥。

宋前隱逸賦的豐富內蘊,及其藝術特徵

2、宋前隱逸賦的寫景抒情特色

宋前隱逸賦多為抒情小賦,情感是隱逸賦的主體和靈魂所在,於是不少隱逸賦往往把敘事、寫景、抒情、說理等融為一體,對景色的描寫細膩生動,構境託情,將作者的情懷隱晦曲折的寄託於景物描寫之中。宋前隱逸賦所描寫的環境有兩種:虛擬化的理想境界和真實的自然環境。漢代的隱逸賦大多構造虛擬的境界,這種境界與黑暗現實相對立,是隱逸賦家理想中的精神家園;兩晉以後隨著山水意識的覺醒,隱逸賦大多描寫現實中的自然美景。

3、宋前隱逸賦的體式

宋前隱逸賦的體式多種多樣,包括騷體、對問體、七體、文賦體、抒情小賦及駢體等,不同的體式表達隱逸觀念的方式有所不同。許多隱逸賦還帶有自序,序文或表達作者對現實的不滿,或交代隱逸的緣由,正文則描寫隱逸生活、抒發隱逸情思。

宋前隱逸賦的豐富內蘊,及其藝術特徵

總之,隱逸賦具有深厚的文學思想淵源,其中儒、道二家,對隱逸思想的發展都有著深遠的影響。而且他的創作,並不是一味的描寫,遵循著一成不變的規律,而是隨著時間的變化,朝代的變遷,從而形成了這樣一條演變歷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