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書法

中機院:國外田園綜合體是如何發展的?國外田園綜合體發展模式

作者:由 中機院產業園區規劃 發表于 書法日期:2021-11-29

溪田田園綜合體要門票嗎

本文透過借鑑 德國、日本、美國、法國等發達國家

田園綜合體

發展模式和城市發展生態農園的成功經驗,結合我國鄉村的實際情況,探討如何透過該模式來實現城市帶動農村發展,提高農民收入。

  田園綜合體的發展模式

  1、德國市民休閒農莊 休閒農業的發展始於市民農園。

#FormatImgID_1#

(來源:中機院 轉載請註明)

其發源地德國也是全世界最先擬定相關法律規範的國家,始於貴族為享受栽培樂趣而在自有地上進行園藝活動。有組織的市民農園興起於萊比錫,目的在於藉助園藝活動提升身體素質、緩解工作壓力的同時,節約生活開支。

市民農園興盛的背後反映出 19 世紀歐洲工業化、城市化趨勢下農村大量人口湧向城市而引發的社會衝突。為了改善現狀,當地政府向市民提供土地發展小果菜園自給自足來維持基本生活需求。直至“二戰”結束,市民農園一直作為食物的供應來源,逐步兼具實用與觀賞性。

德國政府先後出臺《聯邦市民農園法》《小果菜園協會法》,旨在對其種植區域、佔地面積、果園設施等實行統一化標準管理。其中,建於 1910 年的“曼海姆南部小果菜園協會”向政府租用土地,藉助廣告公開租賃,各協會基於承租人自身意願在園內種園藝作物和農副產品,養魚或開展庭院式經營,其所得農產品僅供自用或分享[10]。該模式發展的主流趨勢已從過去單一化強調生產經營拓展為發展多樣化農事體驗。目前這種模式仍在持續運作,並很快吸引日本、歐洲各國紛紛仿效。

綜上所述,德國市民農園在不同時期的作用各異。從僅用於解決食物供應、滿足人們基本生活需要發展為藉助農事體驗滿足身心健康的雙重需求。秉持其發達的職業教育,市民農園也成為當地學校帶領學生充分參與、體驗農事樂趣的重要場所。在農園內開闢的教學實踐基地,既能現場教授,對學生進行農業知識科普,讓學生參與農業實操體驗,還能夠提升種植者的專業技能。實現了農事、園藝、教育等的自由溝通和融合。更為重要的是,都市郊區閒置土地資源的高效再利用,為城市營造出良好的區域環境,被列入作為城市生態景觀建設的重點專案之一,充分發揮了現代田園綜合體的生態涵養功能。總之,德國市民農園式的田園綜合體模式是城市與農業相互依存、共同發展、不可割裂的真實寫照,對後來生產、生活、生態“三位一體”的模式具有良好的借鑑意義。

  2、日本 Mokumoku 聯合體農場

#FormatImgID_2#

(來源:中機院 轉載請註明)

隨著日本城鄉間的差距日益拉大,城鄉雙方對彼此之間的交流、合作互補的需求也越來越強烈,農村作為城市的供給來源,農產品市場潛力巨大,且有德國市民農園作為正規化,在內外因素的共同促進下,日本市民農園開始出現和發展,其常見形式為單體農戶小規模經營。其中,Mokumoku 農場便是一種較為成熟的田園綜合體的典型代表。隨後,日本政府先後制定和頒佈了許多法律法規,並完善了一系列相關政策方案,加強對農戶的引導並加大財政扶持。

位於日本三重縣、源於農戶養豬的經營聯合體的 Mokumoku 農場,其特點在於集“自然、農業、豬”為一體。這種形態的田園綜合體將功能拓展至農業教育、農事體驗、鄉村旅遊等多重方向。其主體功能區劃分為農業生產區、休閒娛樂區、餐飲住宿區、消費購物區,各區相互聯通形成輻射關係網。同德國類似,該農場也將經營聯合體作為其經營主體,在保障農產業主體地位的同時與二、三產業有機結合,延長了

產業鏈

,提升了相關農產品的附加值,成為實現良性生態目標的綠色農業發展經濟體。

該農場將自營農園和牧場作為主要供應來源。旨在保證高效生產的同時保留原始鄉村的生態感,與周邊的生態環境相融合,給體驗者以親切感和歸屬感,營造出寧靜、安詳的田園氛圍。該農場還提出“從農田到餐桌”的點對點的供應模式。縮短了農戶與消費者之間距離的同時也確保農民充分享有對自己產品的定價權。此外,每件農產品都與生產者一一對應,便於責任到人,確保農產品品質,提升了消費者對產品的信任度。進一步,將原本單一化的農產品加工廠延伸為啤酒廠、烘焙工坊、香腸主題館等多類體驗區,在提升農產品附加值的同時也使得農產品價值獲得了更高的提升空間。此外,將加工廠巧妙地包裝成各式主題體驗館,引導遊客參與騎馬、擠奶、餵羊、參觀香腸加工廠、DIY 麵包、蔬菜採摘、品嚐鮮釀啤酒等農事體驗活動,將“農產品體驗、休閒式體驗、科普化教育”三合一,兼顧農業的多重功能,充分展現田園綜合體多功能性兼顧的經營優勢。

日本重視民間力量與政府適度的財政支撐相配合,為其進一步構想提供資金保障。開發過程中強調生態保護與當地居民的主動性,避免過度突出經濟利益而造成對農民實效與生態效益的忽視。這點在中國尤為值得借鑑,有利於改善“先汙染,後治理”的局面,降低生態維護的後期成本。隨著綠色農業的外延和內涵的不斷延伸和繼續深化,日本採取自動化、智慧化的生產方式,利用資訊網路管理生產經營,也與當前中國所提倡的“網際網路+”模式相適應; 且由於日本與中國同屬亞洲,地域、人文環境也較為相近,國情相近,故對中國農村具有較大的借鑑價值。

  3、美國休閒體驗農園

美國在田園綜合體發展中也以農園體驗為主,主要採用農場和社群合作互助的方式,由城市居民與鄉村農民雙方共同參與,秉持雙方風險與盈利共擔的原則。根據協議,農園所提供的農產品必須保障食材品質並享有低於市場價的優惠折扣,穩定市民需求,保障了農園所產農產品較穩定的銷售量,激發了生產與消費環節的活力,實現雙方共贏。美國 Fresno 農業旅遊區被分為農業生產區和休閒

觀光農業

區兩部分。突破了傳統農業模式,構建起“綜合服務鎮+農業特色鎮+主題遊縣”的立體結構。綜合服務鎮體現出顯著的交通優勢,健全的服務設施。農業特色鎮則成功創造了規模化的農業種植平臺,產銷遊三方相互依託、相互促進。其中,產銷能力強者高度強調生產銷售,基礎設施完善者注重整體服務,生態環境佳者則突出農業休閒度假,重視體驗性,同時全面面向市場,積極發展農業體驗,完善配套設施,強化農業軟實力。此外,還可以利用當地特色節日與風俗開展活動加強品牌影響力,避免農產品單一化,強調區域特色。

  4、法國專業化藝術莊園

#FormatImgID_3#

(來源:中機院 轉載請註明)

法國自農業旅遊興起以來,將農場經營作為休閒農業的核心,這種因地制宜的發展方式使法國農業實現了快速發展。專業化經營成為了此類農場的共同特徵。例如以薰衣草著稱的鄉村度假區普羅旺斯,藉助薰衣草這一名片走向世界。這在很大程度上得益於當地日照時數較長,為薰衣草提供了適宜的生長環境。其定期開展的莊園活動中更是蘊涵著獨有的藝術氛圍。

法國透過集合各方非政府組織力量作為休閒農業進一步發展的有力保障。具體來看,相關行業標準的制定是在行業協會與政府的共同努力下完成的,該標準以農場經營為核心,幫助快速發展休閒田園式農業。(作者:梁詩琦 錢子玉 申潞玲)

中機院多年來致力於產業及園區、鄉村旅遊綜合體、農業休閒綜合體的研究,農業專案申報(田園綜合體試點申報)積累了豐富的專案經驗、專家及政資源。經手相關專案如:國家首批試點專案中國高安巴夫洛田園綜合體規劃、蒙清田園綜合體專案總體發展規劃、汕尾市陸河縣林中花溪農業綜合開發田園綜合體專案策劃、河間景和田園綜合體發展規劃、九臺區大健康田園綜合體策劃、北京大興區愛情海玫瑰園定位及業態規劃、恩施硒茶產業園產業規劃與招商前置研究、北京蟹島農業觀光園總體建設規劃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