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書法

洛陽盜墓高手暗規,絕不挖明清墳

作者:由 珍一文化 發表于 書法日期:2021-12-15

西清鑑古誰編的

洛陽的盜墓者確有盜墓技巧,他們稱盜墓為“找古”。找古找古,這墓得古才成。民國時,洛陽盜墓圈有一不成文的規矩,就是不盜挖明清及以後下葬的墳墓,特別是盜墓高手之間,更是這樣。如果盜挖這些墓會被笑話的。

洛陽盜墓高手暗規,絕不挖明清墳

洛陽盜墓高手暗規,絕不挖明清墳

為什麼?盜墓者對這一時期的墓葬沒有興趣,因為沒有什麼值錢的隨葬品,即使有些隨葬的東西,有也不會有“寶”。這裡的“寶”,並不只是金元寶什麼的,更多指商周青銅器。

當時,國際上對中國出土的青銅器需求強勁,肯出大價格。一些外國藏家,甚至坐鎮洛陽、開封、安陽一帶,收購這些東西。

如加拿大人、組織盜東周王陵的懷履光、美國人華爾納等就與洛陽的洛陽圈很熟悉,曾組織一班當地盜墓者挖掘東郊金村的東周王陵。出土物大都被懷履光弄走了,現在主要藏於加拿大皇家安大略博物館內。

洛陽盜墓高手暗規,絕不挖明清墳

洛陽盜墓高手暗規,絕不挖明清墳

在當時,盜出一隻銅器遠比金元寶要貴重,那些盜墓圈找古主要是找青銅器,而明清的墓葬中肯定不會有這些東西。

這一時期,傳統風水寶地邙山上葬的墓少見貴族,老百姓的墳裡也不可能陪什麼東西,頂多就是些罈罈罐罐的,不值得去挖。

大家都知道,河南洛陽盜墓是當年中國最厲害的地方,高手雲集。那洛陽盜墓者如何找青銅器?主要是對挖上來的土色進行分析,如果下面埋有青銅器,洛陽鏟掏上來的土會是綠色或是黑色,這就是民間所說的“銅路”。

還有,從掏上來的東西中,也可能分析出來下面到底是什麼時期大墓,比如如果從在下一二十米處挖 出了漆皮,下面基本上是先秦時代的周墓。

洛陽盜墓高手暗規,絕不挖明清墳

洛陽盜墓高手暗規,絕不挖明清墳

好了,盜墓的“經驗”之談就先說到這裡,接著就來說說,古代青銅器的名稱為什麼都是冷僻字。

青銅器上的銘文,專業上稱“金文”。金文是中國字早期字型,是研究漢字字型發展與演變的重要材料。那麼,金文是什麼字型?不可一概而論,不同時期的金文字型並不一樣。

商代金文與甲骨文同源,是一個體系,之所以看起來不太一樣,主要是書寫方法不同造成的,甲骨文是刻出來的,較為尖細;而金文是鑄造出來,顯得肥厚,殷商後期的金文則多首尾尖、中間粗。

洛陽盜墓高手暗規,絕不挖明清墳

洛陽盜墓高手暗規,絕不挖明清墳

周代青銅器的銘文字型比較明確,稱作“大篆”,有別於後來秦國的“小篆”。

大篆又稱“籀書”,據《說文解字·序》:“周宣王太史籀,著大篆十五篇,與古文或異。”這就是“籀書”得名的由來。“籀文”又稱“籀文”,是最早石刻文字中最為原始的字型,因發現在外形似鼓的石頭上,又“石鼓文”。

秦漢時代的金文字型則一般轉向小篆和隸書。值得一的是,在金文有兩種特殊字型,是由篆書變化而來的,一種是“蝌蚪文”,又稱“蝌蚪篆”,這種字頭粗尾細,形似蝌蚪,如傳世晉國“智君子鑑”銘文就是這種字型。

洛陽盜墓高手暗規,絕不挖明清墳

洛陽盜墓高手暗規,絕不挖明清墳

另一種是“鳥蟲書”,又稱“鳥蟲篆”,字形盤轉曲折,有意寫成鳥蟲形狀。1965年湖北江陵考古挖出一把銅劍,上面有8個鳥狀怪字,專家釋讀後喜出望外,竟然是“越王鳩淺自作用劍”。

“鳩淺”即“勾踐”,此劍竟然是越王的佩劍,傳世之寶物,能發現簡直是奇蹟!

值得注意的是,中國古代青銅器上的銘文,如商周青銅器的銘文基本上是鑄出來的陰文,即所謂“鑄銘”,一般以出現在內壁、器底、足部、鋬上、蓋內等“不顯眼”的地方,後來還有器體成型後再做字的“刻銘”。

洛陽盜墓高手暗規,絕不挖明清墳

洛陽盜墓高手暗規,絕不挖明清墳

金文多是陰文,即字是凹進去的,陽文不多。那麼陰文鑄名是如何做上去的?可以肯定內範是陽文。那內範上的陽文又是怎麼做出來的?學術界說法不一,有多種推測。

一般認為是先制陰文字模,印到內範上就成了陽文,鑄出便是陰文。為什麼商周青銅器上銘文流行陰文,還放在不顯眼的地方?這樣不易磨損,且不影整體器身的紋飾美觀。

洛陽盜墓高手暗規,絕不挖明清墳

對於普通讀者來說,可能會覺得青銅器的名稱頗為古怪,用字也冷僻。以青銅器的“飪食器”來說,有鼎、鬲、甗、簋、簠、盨、敦、豆、鋪、盂、鍪、俎、匕等;又如,“酒器”有爵、角、觚、觶、壺、杯、斝、尊、卣、彝、觥、罍、、甕、盉、禁……

這些青銅器的名稱,你能讀出多少?這些字非專業人員能全部念出來的不太容易。至於這些名稱怎麼來,為什麼叫這個名字,做什麼用的,有的連專家都尚未弄清楚,以致出現學術爭議。

青銅器的名稱,除器物本身有名稱和結合典籍可確定名稱者外,有些器物當年叫什麼,後人難以知道,所以青銅器名稱之確定,是青銅器研究的內容之一。

洛陽盜墓高手暗規,絕不挖明清墳

洛陽盜墓高手暗規,絕不挖明清墳

近代國學大師王國維曾就此考證過,認為目前的青銅器名稱是宋朝人定下來的,其在《觀堂集林·說觥》(卷三)一文中稱:

“凡傳世古禮器之名,皆宋人所定也,曰鍾、曰鼎、曰鬲、曰甗、曰敦、曰簠、曰簋、曰尊、曰壺、曰盉、曰盤、曰匜、曰盦,皆古器自載其名,而宋人因此名之者也。曰爵、曰觚、曰觶、曰角、曰斝,古器銘辭中均無明文,宋人但以大小之差定之,然至今日仍無以易其說,知宋代古器之學,其說雖疏,其識則不可及也。若國朝人所命名則頗有可議者。”

如現代商周飲酒器中的“觚”,便是宋人定下的舊稱,迄今這種青銅器是沒有發現銘文“觚”字,但發現了銘文“同”,所以有的稱觚為“同”。

宋人定的“觚”對不對,說不清楚。《說文解字》稱,“觚,鄉飲酒之爵也。”但“觚”與“爵”又是有區別的,《周禮·考工記》稱,“梓人為飲器,勺一升,爵一升,觚三升。”東漢學者鄭玄則認為“古文觚皆為觶”。而觚、爵、觶都不是不同的造型的青銅器。

洛陽盜墓高手暗規,絕不挖明清墳

洛陽盜墓高手暗規,絕不挖明清墳

宋朝人所定之名和歸類,確實並一定正確,如宋金石學家呂大臨的青銅器研究開創性著作《考古圖》,目列238器,便沒有把“鼎”與“鬲”分開。

清乾隆敕撰的“西清四鑑”(《西清古鑑》《西清續鑑甲編》《西清續鑑乙編》《寧壽鑑古》)是研究中國古代青銅器集大成之作,收錄了4000件青銅器圖錄,書中對不少青銅器的叫法也有失誤,如將簋稱“彝”,將壺稱“尊”或“罍”等。

在西方考古學引進中國後,大量商周青銅器被髮掘出土,糾正了不少以前定錯的器名。如以前有一種東周青銅器,體呈橢圓,深腹,圈足,依其形狀稱為“舟”,但近年考古出土類器型的青銅器上發現了銘文,才知道原來叫X(釒 和),如“哀成叔X”、“蔡太史X”。

如何給青銅器起名字?圈內有一個基本原則,叫“名從主人”的,意思是器物上有銘文,根據銘文來決定器物的名稱,原來稱什麼就定為什麼名稱。

洛陽盜墓高手暗規,絕不挖明清墳

這些都是咱們的寶貝啊!祖宗留下來是。。。但就是因為弱國無外交,正是滿清的軟弱,加之民眾的愚昧,才指使國寶流失海外。還是希望有朝一日,這些寶物能回到祖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