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收藏

匠心創獨韻,“旗袍”做成壺

作者:由 中國婦女 發表于 收藏日期:2022-04-27

王石耕紫砂壺價值如何

顧勤生於紫砂世家,多年潛心於紫砂藝術創作,匠心獨運、工藝精湛,獲得數十項國家專利,成為傳承弘揚紫砂文化的中堅力量。

匠心創獨韻,“旗袍”做成壺

匠心創獨韻,“旗袍”做成壺

左右滑動檢視更多

本文刊於《中國婦女》雜誌

顧勤生長在紫砂之都宜興,浸淫於得天獨厚的“一方水土”,作為中國著名工藝美術大師顧紹培的長女,自幼便與紫砂壺結下不解之緣。歷經三十多年厚積薄發,她的作品博採眾長,傳統與創新並重,“方非一式,圓無一相”。《漢璧壺》《包容壺》《風韻提樑壺》等代表作多次斬獲國內外大獎,多件作品被中南海紫光閣及多家博物館收藏,深受紫砂壺愛好者青睞。

匠心創獨韻,“旗袍”做成壺

顧勤 正高階工藝美術師,江蘇宜興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人,中國陶瓷工業協會會員,江蘇省工藝美術學會會員,2020年度江蘇省三八紅旗手

尊古不泥古,“旗袍”做成壺

匠心創獨韻,“旗袍”做成壺

《彩雲追月壺》

宜興紫砂陶藝距今已有600多年曆史,是中國古代工藝美術之瑰寶,被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宜興紫砂壺兼具藝術性和實用性,不僅是用來飲茶的最佳器皿,還能成為極具收藏價值的古董,有“人間珠寶何足取,宜興紫砂最要得”之美譽,名家大師的作品更是一壺難求。

線條自然流暢,質地細膩簡淨,壺頂巧用一位簪花髻頭女子的頭像做壺鈕,通體纖巧圓潤,宛若一位身著繡花旗袍、亭亭而立的江南女子,典雅卻不失大氣,盡顯婀娜身姿和似水柔情。這件顧勤原創的造型作品《旗袍壺》形神兼備,2018年驚豔亮相於北京的一場拍賣會,一舉拍出32。2萬元高價。

匠心創獨韻,“旗袍”做成壺

《恬靜安然壺》

顧勤獨創的旗袍壺得益於自己的日常穿著。在她看來,旗袍作為我國傳統服裝之一,可以很好地烘托女性的典雅高貴氣質。2019年春節期間,她就作為旗袍文化形象大使,登上美國紐約時代廣場的大螢幕,宣傳中國旗袍文化。

近年來,顧勤在旗袍壺設計上獨樹一幟,獨立設計創作了《秋亭》《春亭》《臻韻》《祥祺壺》《勤亭壺》《祺雅壺》等數十件旗袍系列的紫砂壺,既可把玩觀賞,又能作為藝術品珍藏。其中《祺雅壺》在2018年被俄羅斯藝術科學院收藏,顧勤也因在中俄文化交流中做出的努力而被該學院授予榮譽院士稱號。

匠心創獨韻,“旗袍”做成壺

《祺雅壺》

“尊古而不泥古,創新而不忘古”,是顧勤從父親身上沿襲的創作精神。她認為,創新是藝術的生命力,傳統紫砂匠人主要以藝謀生,而新時代的紫砂藝人要用紫砂之美感染他人、美化生活,不斷追求技藝的高度、大度和氣度,成就更多壺之精品。

做壺先做人,匠心一脈承

《美韻之戀壺》

影響顧勤最深的自然是父親。顧紹培的眼光格局、職業德行和創作態度在女兒身上得到了延伸。她時刻不敢忘記“做壺先做人,凡事要低調”的家訓,以及父親“思想精深,藝術精湛,創作精良”的要求,受益於良好家學與嚴謹家風,在宜興紫砂壺創新傳承中不輟前行。

顧紹培一直抱有紫砂創作“前有古人、後有來者”的心態,在教育子女時也堅持“開放學藝、放手創作”,讓女兒廣拜各類名師,學習不同門派,融匯不同風格。顧勤1992年進入中央工藝美院學習,1995年接受南京藝術學院吳山教授的造型和裝飾設計的專業指導,後又得到王石耕、談躍偉等名師指點,在博採眾長中技藝日漸精進,形成了“嚴謹規整,洗練精巧,凝重樸實,神韻俱足”的獨特創作風格。

匠心創獨韻,“旗袍”做成壺

《漢璧壺》

顧勤的創新作品得到業界關注認可是在2005年。當年,顧紹培在北京參加一場展會,要求子女和徒弟各自帶上原創作品與他一同參展。而且,還提出了唯一卻苛刻的要求:作品擺在那裡不能丟臉。

顧勤絲毫不敢掉以輕心,經過苦心鑽研,最終帶著自己潛心設計的六件作品赴京參展。其中一件叫《漢璧壺》,她以古時“漢瓦”為原型,選用上等黑料,以玄色的穩重為基調,將漢璧的神秘高貴烘托而出,扁圓的壺身、靈動的壺流和纖巧的飛把過渡自然,釘足和橋鈕卻將穩重的壺身向上升騰,使壺體現出軒昂典雅的氣質。小小一柄壺,文化韻味十足,傳遞出“大漢盛世繁榮,氣吞四海之氣魄”,在眾多參展作品中力壓群芳,一鳴驚人。這件作品後來還獲得了第三屆中國無錫太湖博覽會金獎,如今被中南海紫光閣收藏。

用紫砂壺泡茶,茶香濃郁持久,既不奪茶真香,又無熟湯氣,同時保溫時間長、透氣效能好,色香味俱佳。紫砂具有較強的吸附力又不透水,還可延緩茶水的黴敗,達到“盛暑越宿不餿”的效果,茶具經茶水泡、手摩挲,日久還會變為古玉色,其優越性非一般茶壺所能媲美。

於是,顧勤就在修習茶道的過程中,逐漸悟出如何讓紫砂壺造型更獨特、出水更順暢、容量更適宜等方面的最佳化思路,力求精益求精,不斷呈現紫砂藝術的新氣象。

復顧氏老宅,續傳承情懷

顧勤家的老宅位於宜興丁蜀鎮古南街,這裡素有“紫砂大師搖籃”之稱,除了父親,包括顧景洲、徐漢棠、徐秀棠在內的多位大師也都出生於此。在顧勤看來,老宅不僅留存著顧家祖輩生活的珍貴記憶,更彰顯了紫砂文化的傳承脈絡和陶藝世家的家國情懷。2019年,她獨立擔當起修復顧氏老宅的重任,親自設計並組織修繕。如今,斥資百萬元、頗具明清範兒的顧氏老宅已成為古南街上的別緻一景,為當地打造特色文化小鎮樹立了典範。

顧紹培為老宅提名“陶園顧脈”,其中的寓意不言而喻,既表達了對紫砂前輩的敬仰,也寄望後輩一脈相承,讓宜興紫砂非物質文化遺產在接續傳承中不斷創新,湧現出更多更好、具有“中國文化”的優質精品。

父親那句“我最好的作品是我的學生”一直令顧勤深受觸動。她創立了顧勤紫砂藝術館,多年來一直以開放包容的心態,透過傳、幫、帶、教的方式培養傳承人,為手藝人搭建藝術發展平臺,與社會各界紫砂愛好者共同推動紫砂文化前行。

顧勤先後無償帶出30多名徒弟,也用非遺手藝為不少女性賦能,帶動她們創業就業。在徒弟們眼中,她是一絲不苟的嚴師,也是和藹可親的大姐。殘疾女孩談燕華蟬聯三屆世界殘奧會坐式排球冠軍,退役後也曾跟隨顧勤學習制壺手藝,如今已成為一名助理工藝美術師,有了一技傍身,再也不用為生計發愁。

如今,人們生活水平和精神文化需求不斷提升,給顧勤等紫砂陶藝創作者提出了新的要求。如何根植於宜興紫砂藝術良好的發展土壤中,透過技術創新推動傳統工藝尋求突破,在傳承傳統紫砂文化的同時出新出彩,融入大眾喜愛的元素,創作出更多符合時下審美的精品佳作,滿足人們對美好生活的追求,這是顧勤始終在思考和為之努力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