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收藏

山東手造|雙重地貌獨特粘土燒製 莒南薛家窯泥陶傳承大汶口古老文明

作者:由 閃電新聞 發表于 收藏日期:2022-05-22

陶泥用什麼東西可以粘起來

03:00

齊魯網·閃電新聞4月30日訊 從距今10000年到4000年前,曾經有一條巨大的陶泥文明帶橫亙在地球上。“陶泥文明”以陶器作為生活生產工具,是人類走出野蠻,進入文明社會的第一個階段。陶器的發明凝聚了人類早期對水、土、火的認知。它不僅是人類精神文明傳承千年的載體,更是當下建築、雕塑與工藝美術的藝術雛形。

“啪嘰、啪嘰……”古風十足的矮屋內傳來一陣摔打泥土的聲音,泥土正在享受著雙手帶來“按摩”。正在整理泥條的師傅叫劉德軍,他是第五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專案傳承人,傳承的是莒南薛家窯的泥陶燒製技藝。

山東手造|雙重地貌獨特粘土燒製 莒南薛家窯泥陶傳承大汶口古老文明

薛家窯泥陶燒製技藝源遠流長,最早可追溯到4000年前。大汶口時期的黑陶觚形杯,龍山文化時期的泥質夾砂灰陶罐,嶽石文化的泥質灰陶三足罐均於此處被髮掘出土。

劉德軍自十六歲時便跟著父親學做陶器,他自信地告訴閃電新聞記者,他手中的粘土可是“獨一份”,別的地方見不著。一方水土養一方人,特殊的地理環境孕育了薛家窯得天獨厚的優質粘土。“東邊是白色的花崗岩地貌,西邊是紅色的頁岩地貌,經過萬年的風吹雨淋,兩側的泥土沉積於此,所以這裡的泥既有柔性,又有固性。”

強度高、不透水是薛家窯粘土的獨特之處,即使將泥團放到清水中,三四天也不會見水變渾,因此,用它燒製出來的泥陶質地堅硬,可輕輕鬆鬆承載千斤的重量。

山東手造|雙重地貌獨特粘土燒製 莒南薛家窯泥陶傳承大汶口古老文明

“三年學個拉坯,五年才能燒窯。”劉德軍介紹,薛家窯泥陶燒製的這門手藝要想出師,至少得用上八年。製作一個泥陶,需要經歷採泥、搓泥、拉坯、晾曬、燒窯這五個步驟。

在當地採集到優質粘土之後,首先經歷與揉麵有著異曲同工之妙的“搓泥”步驟,直到泥塊內氣體被完全排出,薄厚一致,軟硬適中才能進入“拉坯”的環節。“拉坯”考驗的是製陶師傅的耐心和雙手之間的配合,透過雙手的捧託、擠壓、提拉,將泥料直接拉坯成型。“兩隻手分主次,一隻手使勁的時候,另一隻手就得柔和地扶著,坯子要想拉的快,手必須要向下按住它。”到了“晾曬”,半成型的泥陶放到室外晾曬一天後需拿進室內再次噴水,隔一天後再拿到室外晾曬,這叫做“一水”。小件需要過“五水”,大件則要過“六水”,這樣一來,一般得過半月才能入窯燒製。“燒窯”對天氣有著嚴格的要求,三天不下雨,日暖風和的天氣為最佳。薛家窯流傳著一句俗語“當老師兒(製陶師傅),必須得會看天氣”,講的就是燒窯。

山東手造|雙重地貌獨特粘土燒製 莒南薛家窯泥陶傳承大汶口古老文明

作為薛家窯泥陶燒製技藝的傳承人,劉德軍開設了泥陶傳習所,對泥陶感興趣的學生會在傳習所裡免費體驗學習泥陶製作技藝,每年都有成批孩子在這裡體驗製陶樂趣。此外,他還是莒南大店一小陶藝課的指導教師,親身為學生指導泥陶製作,帶領他們感受傳統手工技藝與現代文化藝術相融合的血脈聯絡。

山東手造|雙重地貌獨特粘土燒製 莒南薛家窯泥陶傳承大汶口古老文明

雖然當下塑膠製品、合金製品的出現給泥陶市場帶來了不小的衝擊,但是薛家窯從未放棄這門傳承了千年的手藝。目前,薛家窯的泥陶保護性生產基地已經在建設中,基地內共設有12個傳統土窯供泥陶批次燒製。基地建成後,薛家窯泥陶將在此進行統一製造和生產,實現從家庭式生產向專業化、集體化的轉型升級。泥陶的生產將更具規模,也更節能。

閃電新聞記者 夏雨 孫雪霏 孫碩 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