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收藏

他四歲就被稱為“神童”,典故被寫進教科書,長大後才發現被騙了

作者:由 稻香歷史 發表于 收藏日期:2022-12-03

孔讓梨是幾年級的書

我國古代一直有些比較聰明的孩童,他們做的事情在當時的大人來看是挺驚奇的,因此留下不少的典故,最早的神童7歲時就把孔子考倒,被孔子拜為師,秦國時期又有神童甘羅,十二歲就為秦國奪得十二座城池,而在我們的教科書中,還有曹衝稱象的故事,這年曹衝才6歲,最小的神童當屬漢代的東方朔,2歲就能讀《魏史》。

他四歲就被稱為“神童”,典故被寫進教科書,長大後才發現被騙了

然而,這麼多的神童,大多數都是小時了了,大未必佳,就像方仲永一樣,他們小時候的名氣是最大的,等到長大後,反而沒做出什麼有名氣的事情,就像“孔融讓梨”,這個典故我們也都很熟悉,孔融4歲的時候,家裡拿了一盤梨讓他們兄弟一起吃,孔融挑了最小的一個,大的孝順給長輩和弟弟妹妹,別人好奇問他為什麼,他說他小孩,該吃小的,有理有據連宗族的人都感到驚奇,這個典故也被寫到教科書中,孔融這個名字也家喻戶曉。

然而,大多數人知道的僅限於這個故事,孔融長大後幹了什麼,怎麼樣卻很少有人知道,其實孔融長大後反而沒有什麼太大的作為,泯然眾人矣,對比他小時候要遜色很多。

他四歲就被稱為“神童”,典故被寫進教科書,長大後才發現被騙了

孔融是孔子二十世孫,因為小時候讓梨故事讓他很有名氣,13歲那年他父親去世,他很悲痛,哭得站都站不起來,當時的人看到後,覺得他非常孝順,因此傳出孝名。但如果你認為孔融是個孝順的人,那就大錯特錯了。

因為孔融還說過一句話“父之於子,當有何親?論其本意,實為欲發耳!子之於母,亦復奚為?譬如寄物瓶中,出則離矣!”意思就是父親對於孩子來說,沒什麼可以孝順的,因為孩子只是他們一時的產物,而母親對於還說,也沒什麼恩情,孩子就像寄放在瓶子裡的物件,拿走後就和瓶子沒什麼關係了。這種言論在我們現在來看,也是大逆不道的,孔融這個出名的大孝子說出這樣的話,還能說他孝順嗎?

他四歲就被稱為“神童”,典故被寫進教科書,長大後才發現被騙了

不但不孝,孔融還是非不分,據《御覽》中記載,“孔文舉為北海相,有遭父喪,哭泣墓側、色無憔悴,文舉殺之。”這段話是什麼意思呢?是說孔融當北海相的時候,見到有人父親死了,在墓前哭泣,孔融見哭泣的人臉色不夠憔悴,就把人殺掉了,你說冤不冤?孔融自己說的父親沒什麼可孝順的,結果還因為人家哭得不夠慘把人殺了,再說你怎麼知道人家心裡不悲痛,難道非要面上表現出來才算孝順嗎?這個故事還誕生了一個成語:哭墳不悴。

孔融小時候很機靈,但長大後卻過於古板,他去拜訪名士,有一個叫陳韙的正好來了,大家就跟他說孔融小時候的事蹟,陳韙不以為然,說小時候聰明大了不一定還聰明,結果孔融立刻接了句,那你小時候一定很聰明吧,這話把客人懟得啞口無言,從這也可以看出,孔融情商屬實有點低,當面就讓人下不來臺。

他四歲就被稱為“神童”,典故被寫進教科書,長大後才發現被騙了

孔融懟客人也就罷了,他還不自量力的懟曹操,曹操有兵有權,孔融只有一張嘴,拿什麼和人家拼,他懟曹操還不是為百姓著想,他只是自私的為了自身的權益,曹操頒佈了一個禁酒令,這是個很好的決策,當時正值亂世,百姓朝不保夕,吃都吃不飽,然而豪族世家卻可以用大量糧食來釀酒,因此曹操想禁酒,多出的糧食造福百姓,然而孔融第一個站出來反對。

他說孔子不喝酒,就不會成為聖人,堯不喝酒,就不會有太平盛世,他把喝酒看成一個高尚的行為,維持名士風度,全然不顧很多百姓生活的水深火熱,這就是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孔融不以為恥還反以為榮,不僅不讓曹操禁酒,還帶頭喝酒,天天和狐朋狗友一起喝得爛醉,這樣的人真的值得被學習?

他四歲就被稱為“神童”,典故被寫進教科書,長大後才發現被騙了

一個“孔融讓梨”讓我們知道了何謂孝順,何謂謙讓、尊老愛幼,但是老師卻沒告訴我們小時候那個良好品德的人,長大後會變成這樣,大家有沒有被欺騙到的感覺?